考研政治 手机站

[中考复那些]关于中考复习总结

时间:2019-01-07 12:02:26 考研政治 投诉建议

  关于中考复习总结

关于中特复习亲自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是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制度:第一个层次是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个层次是基本制度,其中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属于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第三个层次是具体制度,即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种体制。这三个层次的制度,都是既遵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

  3.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1)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2)面向新世纪,中.共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八大进一步做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利于中国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尽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为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发展。第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但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依然存在,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完善成熟。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中.共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3)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

  大考验。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5.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计划经济体质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1)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发展的水平紧密相关。(2)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需要。城乡一体化是人类走向全面现代化的不可逾越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3)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4) 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财政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覆盖度较低。所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使得各种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特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的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制度、危害国家安全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人民民主是全面的民主,不仅要求实现政治上的民主,而且要求实现人民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民主权利。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共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又统筹兼顾了各方的利益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4、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三权分立”是指立法、司法、行政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彼此独立、相互制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而在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中国没有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多党制曾带来了社会动荡和内乱,当今中国也不存在搞多党制的社会条件。

  7.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而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他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确立、运行和巩固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有赖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其二,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政治制度的功能和运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治制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要求而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

  8.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是一种客观存在,企望思想文化“纯而又纯”,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系统的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9.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要求的、在文化具体制度方面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考复那些]关于中考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考复那些]关于中考复习总结】相关文章:

考研政治复习不可不知的几件事(合集五篇)11-29

考研政治马原备考试题(锦集4篇)11-29

考研政治哲学部分基础阶段复习建议汇编5篇11-29

非政治专业考生如何有效掌握考研政治复习重点?【汇编四篇】11-29

考研政治备考试题及答案集合8篇11-28

读薄用精考研政治马原复习四点思路汇编3篇11-28

考研政治单选题答题技巧【三篇】11-28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答技巧(锦集4篇)11-28

考研政治结合实际理解马原【3篇】11-28

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范文(精选四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