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难点:
1、淡水藻类植物——水绵的观察以及藻类和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水陆环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录像、几种藻类植物标本和图片、蕨类植物的用途的录像,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
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滴管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种子植物有关种子萌发和靠种子繁殖后代的录像;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课件;动态展示桃的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的课件。
学生:
1、生物兴趣小组采集一些蕨类和淡水藻类的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绿色植物有关的资料。
2、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3、参与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七年级生物教案2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
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奥秘。同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
【知识准备】预习课本资料
【学习内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回答:1、食物中所含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和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
2、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回答:3、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里才能被吸收利用。人
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左右。
4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代谢活动。例如,儿童缺钙会患病,(成人患症)钙的来源主要是,深绿色和等食物;缺钙会造成,补铁的食物主
要有、、和等食物。
5、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糖类主要包括没甜味的
等。糖类主要来自和食物。
6、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供。成人缺少蛋白质会出现肌肉萎缩等现象。蛋白质主要从和豆类中获得。
7、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的物质是。、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
脂肪。
8、维生素可分为维生素两大类,常见的维生素中属于脂溶性的有和;
属于水溶性的有和。
9、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素可维持人体,是其他营养成分不可替代的,人体缺维生素A时易患缺维生素D时
【学习小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达标检测】
10、课后思考与练习P81-5
11、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鱼肝油等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等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牛肉、动物的,各种的外皮中;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的和中;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中。
12、李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到医院检查后,医生不仅给她开了药,而且还要求她加强营养,进行食物辅助治疗。在下列物质中,请你帮她选择,她最需要的食物是:A鸡蛋B牛奶C带鱼D猪肝
1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是、、和。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14、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水B无机盐C糖类D蛋白质
15、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病.A消化不良B坏血病C佝偻病D夜盲症
16、晓明刷牙时,经常会出现牙龈出血,你应建议他多吃()
A肉类和蛋类B奶类和蔬菜C豆类和水果D蔬菜和水果
17、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脂肪
七年级生物教案4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
2.
3.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10.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11.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2.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第三章有机物的制造
一、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叶片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叶片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3、光合作用的概念(包括产物、场所、原料和条件)
4、光合作用的实质。
5、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二、知识点
1、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3、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5、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6、光合作用的公式:
7、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8、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9、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能量的和氧气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四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一、重点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4、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5、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知识点
1、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2、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就是为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有机物的制造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无一不需要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呼吸,呼吸的停止则意味着死亡。
4、呼吸作用还为植物体内其它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如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淀粉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通过中间产物可以互相转变。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依赖于光合作用生成的;而光合作用的进行,所需的生活动力又是经呼吸作用才能释放出的。因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理过程。
5、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6、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
7、叶肉细胞中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与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当的水分。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吸收水分;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一、重点难点
1、芽的概念,芽的种类。
2、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过程。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辩证关系。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5、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6、年轮形成的原因。
7、茎的输导功能。
8、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二、知识点
1、芽有许多种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如: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
3、生长素多集中在顶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运输。在含量微少时会促进植物生长,含量稍多就会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情况下顶芽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侧芽生长素多生长慢或停滞。这就叫做顶端优势。当顶芽去掉后,生长素往下运输的量减少了,侧芽处生长素含量降低,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除,侧芽开始生长,并能发育成侧枝。
4、
木本植物茎
草本植物茎
维管束组成
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韧皮部、木质部
维管束排列
呈筒状
散生在薄壁细胞中
茎的加粗
可以逐年加粗
不能逐年加粗
5、年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每一个同心轮纹是木本茎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质部。因为形成层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春夏季所生木质部色淡而宽厚,细胞大,壁薄,称春材(早材);夏季至秋季所生木质部则色深而狭窄,细胞小,壁厚,称秋材(晚材)。当年春材与秋材逐渐过渡,组成一轮,而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界线分明,出现轮纹。年轮线只指春材与次年秋材之间的分明界线。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可推测出树木年龄。
6、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而叶里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茎的韧皮部里的筛管运输的。
7、茎除了有输导作用外,还有贮藏作用,比如甘蔗、马铃薯、藕等植物的茎就贮藏了大量的有机物。
第六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
一、重点难点
1、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和作用。
2、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因素。
3、传粉的两种方式。
4、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5、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7、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
8、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9、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二、知识点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冠、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部分。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当花开后,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雌蕊的子房中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3、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
4、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
5、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
6、花粉落到柱头上,受到雌蕊柱头上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长后到达胚珠,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就开始了受精的过程。
7、受精就是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而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做双受精。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受精后花的变化:花冠和雄蕊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和种子由此形成。
9、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相邻细胞间由胞间连丝互相联系着,维管束贯穿于六种器官之中;从功能上看,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器官的生长与生殖器官的生长是互相依存的。
10、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如:根、茎、叶)进行的繁殖,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之所以在生产上被广泛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11、营养繁殖的的种类有:用茎繁殖,用枝繁殖,用叶繁殖。而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营养繁殖是最常见的。其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压条。
12、培养在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上的外植体,可以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如继续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就叫做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1)人是怎样形成的?(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含有水分的实验,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真情实感。
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学。
2、解读实验数据的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课前查阅水与植物生活和分布有关的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讲生物圈时,大家收集过各大星球的资料,那么除地球外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吗?
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抒己见。
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别的星球上是否有水,来作为判断是否有生命的依据,这是因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不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来自大气的降水和蕴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讲授新课]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水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生命的源泉。水对植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这是干燥的试管和干燥的小麦,我们用试管夹夹住装有干燥种子的试管在酒精灯上烘烤,注意,开始时,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要不断移动,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要水平烘烤,注意试管上半部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种子是干燥的,怎么还有水呢?
生:水已成为种子的组成成分。
出示课件:水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通过对这组数据的解读,质疑水与植物的构成有什么关系?生从中感悟到:水在植物体内无处不在,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拿出缺水的和水分充足的芹菜,让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水能使植物体变得挺拔。进而启发,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农民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得知: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回忆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还用来干什么?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因而气候湿润。这对植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课本的图片资料并完成讨论题1、2,总结得出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植物,哪里的雨量充沛,哪里的植物种类多,数量也多。
课件呈现表1,设计问题:年降水量与绿色植物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可见,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那么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惟一因素吗?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明确影响植物分布还有阳光、温度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解读实验数据
师:水对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需水量也不同,这样我们就要测定它们的需水量。下面我们就来看小麦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解读实验数据,还可以改变数据的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表和图,并动手动脑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让生从自己做的图中找出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找出小麦需水量的规律,谈谈从题中所受的启发。如果你是一名灌溉人员,你将怎样合理安排小麦灌溉,既节约用水又能获得较高产量?
小结:
你从本节课中获得哪些收获?又得到哪些启发?
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让学生对课本P51练习中李白的诗句进行分析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使学生对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流动、永不停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既然水在生物圈中是可循环的,这是否意味着水对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领悟水对生命的可贵,从而发出节水倡议。
作业:
写一篇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呼吁的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离不水
1、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2、水可使植物保持姿态
3、水有利于光合作用
4、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二、水影响植物分布
三、解读实验数据
表1: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地点
植被情况
年降水量(mm/年)
年均温(℃)
安徽
阔叶
1140
15、8
海南
热带雨林
2410
23、3
陕西
森林
820
13、5
甘肃
草地
510
7、0
都兰
草地
250
2、1
民丰(新疆)
沙漠
40
11、2
且末(西藏)
戈壁
40
10、6
教后记: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但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巩固练习
1、把与对应生态系统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①草原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且以农作物为主
③农田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为主
④湿地生态系统以浮游植物为主,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
⑤海洋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种类、数量少
⑥城市生态系统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多,蓄洪抗旱能力强
【七年级生物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初二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九篇】09-27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通用8篇)11-30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通用11篇)11-25
初中生物教案【十二篇】11-22
生物教案-开花与结果(合集十七篇)11-21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7篇)11-08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精选10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