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 手机站

[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范文推荐

时间:2018-03-31 10:39:41 高考历史试题 投诉建议

  《新丝绸之路》是一部于2006年3月10日播出的10集人文历史纪录片,由日本NHK电视台和CCTV合作制作。人文历史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宏的古文明。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丝绸之路解说词,仅供参考。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篇一】

  丝绸之路——汉代进入通畅期:唐代进入鼎盛期:元代进入黄金期:从古都长安到伊斯坦布尔,直线距离七千一百多公里。

  中国唐朝僧人玄藏走过丝绸之路的1200年之后的一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先进入丝绸之路中国地段进行考古探险。丝绸之路上的许多珍贵文物便通过不断涌来的各国探险家之手,流向了这些国家博物馆。今天,如果人们希望集中研究拍摄或欣赏丝绸之路中国故乡的文物,便一定要前往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似乎是西方人开启丝绸之路的近代史,甚至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术语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从此以后,丝绸之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成为了这条已存了2500多年的古代商道的通用名称。实际上,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总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和人类民族迁徙之路。

  古北道,在地球北纬38度至55度之间,从中国内蒙古草原的河套附近向西北越过阿尔泰山沿额尔齐斯河穿过南西伯利亚草原,再往西到黑海北岸,南北两道是指在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

  青海道始自西安经青海省会西宁,从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穿越柴达木盆地,止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现在人们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西域沙漠中的绿洲之路,这条路由东往西的延伸依次是,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由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蔫耆、轮台、厍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沙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母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西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据专家考证早在2000年前,罗马贵族就偏爱来自东方中国比黄金还珍贵的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都只有中国出产,这大大刺激的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沿着这条路流入中原的汉地,汉朝也因此迎来的中国历史上罕有企及的黄金时代。而丝绸之路则由此确定了其基本而牢固的内涵。

  丝绸之路在地理上只是跨越欧亚大陆的一条通道,然而它对世界文化的意义却远非如此,它的东西两端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就像织造丝绸的经纬线一般 ,它将中国、埃及、印度和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永不枯竭的想象的源泉,在通迅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对于丝路两端的民族来说它就意味着通往彼岸的舟楫,意味着陌生而奇异的世界本身。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从100前发现楼兰开始的,楼兰是距今2000年前,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个弱小王国,在汉武帝用武力使丝绸之路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后,处在这条通道要冲地段的楼兰即成为了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这间的贸易中转站。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但到晋代以后,楼兰却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此后的古代史籍中再也找不到楼兰的任何记载。楼兰成了一个存在于后世模糊记忆里的传说。1400多年以后,那段即将消逝的记忆忽又清晰起来,这完全得益于一次小小的偶然,这个偶然发生在一位瑞典人身上。1900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由维吾尔族向导奥尔德克带领,在罗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进行探险考查,在他们精疲力歇准备拔营返回时,发现丢失了一把坎土曼,这是他们在沙漠中挖水的唯一工具,向导听从斯赫定的派遣,返回上一个宿营地去寻找,黄沙掩盖了所有的足迹,向导在迷途中鬼使神差般的闯进了一片古城的废墟,他捡起一件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精美木雕,在历尽艰辛重新与探险队会合时,交给了斯文赫定。斯文赫定看着手中的木雕,敏感的意识到一个新的重大发现可能就在眼前,可是面对几近枯竭的储备水,他终于决定暂时离开。 第二年仍在这个向导的带领下,斯文赫定找到那片废弃的古城,他不但挖出了大量的文书和装饰品,古城郊外一个融合希腊和印度艺术也称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寺遗址也在他的坎土曼下重现天日,而更为重大的发现发生在第三年。当斯文赫定重返罗布荒漠时,在上次发掘的佛寺废墟的东边数公里处他发现了,消失了十四个世纪的楼兰古城,楼兰之迷就这样不经以意的揭开了。80年后在中国考古者的手下楼兰美女的面纱被轻轻的揭开,1980年是日合拍《丝绸之路》时,在罗布泊地区的铁板河附近拍到这具3800年前的女性干尸,一时轰动中外。时过25年,我们拍摄新丝绸之路时又在罗布泊的地区的小河墓地拍到另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楼兰美女。这位静静的躺在棺木里被考古队员称之为小河公主的美丽女子,使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当人他再次敲开历史之门,面对迷一样的墓主人时,似乎触摸到了三四千年前的神奇与魅力,但大漠黄沙搅起无数悬疑,却又掩盖住了立等历史,也抚平了静静的小河墓地。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丝路文明是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明,这种文明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终处于一种流动、多变、不稳定甚至是对立的状态中,吐鲁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可能就见证过所有这些因素对丝绸之路的冲击。高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汉代时称车师前国,《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西行取经在哈密受到的欢迎,被迎请到白杨沟佛寺讲经,高昌国王知道后,也派人接他去说法,玄奘在高昌停留了三个月,高昌王与他结为兄弟,并派人护送他继续西行,玄奘经过焉耆国进入丝绸之路北道后,从碎叶城去到阿富汗的巴米杨,最后?a href="/zuowen/yu/" target="_blank">雨勇蓿簿褪墙裉斓陌突固沟酱镉《龋试谟《妊Ь诩洌曰嵯肫鹚诟卟艿嚼裼觥?/p>

  玄奘离开高昌200多年后,回鹘人把摩尼教带到了高昌,在吐鲁番曾有五个宗教留足于此,他们的到来也给吐鲁番山崖留下了许多色彩夺目的壁画。但是,一些洞窟中的壁画永远的离开了它们原来的位置,我们清楚的知道他们很难重回原处了,但可否期待有一天这些精美的壁画能够在洞窟中辉煌的重现呢。

  现在,让我们做一次虚拟的旅行,去伯孜克里克的一个石窟,看一下他本来的面貌吧,假如壁画作者的灵魂还在的话,他会悉数清点每一幅画像的。

  地球上最早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之路是由无数游牧小道组成的北方草原之路,位于阿尔泰山南麓一个叫三道海子的地方,就处在古代亚欧草原的东西交通要道上,而今鹿石无声的矗立在这里,它不知见证了多少东来西去的民族大迁徙,流动、碰撞、交融,不变的似乎只是这静静矗立在草原的石人,当草原的先民们把太多的荣誉和太多的苦难封存在石人的口中时,也就给后人留下了无穷尽的猜测的数不清的秘密。

  有人说在三种敢于行走丝绸之路的人中,官人是皇令难违,商人是为利冒险,只有僧人是凭着强大的精神意志在荒漠中孤独中跋涉,忍受身心的极度考验去追求信仰,他们大多数都默默的走过,又默默的死去了,似乎只有两位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名字,一个是由东往西去,到天竺取经的唐朝僧人玄奘,另一位就是从西往东到长安译经宏法的龟兹人鸠摩罗什。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北道是从楼兰往西,经库乐勒、库到喀什。在这条古道上,我们到今仍可以看见当年御敌传信的烽火台。从库尔勒西行<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00公里,便到了库车也就是当年的龟兹国。龟兹素以乐舞名满天下,在历代宫廷十大韶乐里,龟兹乐舞均名列其中,而介于印度和中原之间起着纽带作用的龟兹佛教文化,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至今仍可以在龟兹的壁画中想象那里宗教的繁盛。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公元383年鸠摩罗什被前秦的军队俘获到凉州,17年以后到达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他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数百卷浩繁的经文在他的笔下化作精湛的汉语,传向辽阔的中原,佛教史上把鸠摩罗什以前的译经称作旧译,而称鸠摩罗什的翻译的经文为新译,是他开创的译经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晚于鸠摩罗什两个世纪的又一个佛经翻译家玄奘正是读着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萌生去西天取经的理想。鸠摩罗什是在公元379年离开龟兹前往长安的,相比玄奘的取经旅程,身为龟兹王族的鸠摩罗什,他的东方传教之旅竟然是一场长达成17年的押解行程。

  龟兹就像一片巨大的磁场,把历朝历代的善男信女们紧紧吸附在了克孜尔千佛洞的石壁上。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赋予龟兹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

  源于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在公元元年前后传入新疆,并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佛教。佛教传入中原,正是以西域佛教为中介,而当时西域佛教的中心就在古称于阗,今被称作和田的地方,相传于阗建国后,得到众多佛教中护法神的护佑,释迦牟尼圆寂前,也曾在于阗的牛角山上七日七夜为众生说法。佛加叶去世后,舍利就放在牛角山妙吉祥住地。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于阗,在当时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最繁荣时有寺院百余座,伴侣五千多,如今和田虽不见了寺院林立,颂经震天的盛况,但是有了另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取而代之,在和田的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着玉石的生意,今天这些卖玉人的数量很可能远胜于古代于阗的念经人。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玉才是和田的真魂。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和地毯。其中地毯西传而来,丝绸东传而至,唯有玉石产于本地,中国最名贵的玉石昆山之玉就产自和田。

  残缺的佛像,纵容着人们对宝藏贪婪的寻找,但玉的灵魂真的能在人们幻想的辉煌中吗?

  汉武帝派张骞标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西行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汉代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就是敦煌的阳关和玉门关,汉武帝先后移民数十万到河西走廊一带垦荒屯田,彻底隔断了北方匈奴的侵扰。敦煌成了进出西域的门户,屯田的农户和东往西来的中外使节、商客与僧徒云集于此,为了各自心中的寄托,人们在敦煌城外的鸣沙山上开窟敬佛,久而久之莫高窟有了近千个洞窟,留存至今的壁画就有45000平方米,还有2000多身精美的塑像。但是这个承载着敦煌文化生命的千年莫高窟,像一个正在衰老的躯体在发霉的洞窟中一点点的逼近生命的尽头。六十年来敦煌研究院苦苦寻求着各种抢救保护莫高窟及其壁画的方法,欲尽现代文物保护技术之所能,最大限度的延续莫高窟的生命。置身于现在的莫高窟中人们似乎听得到这些佛与壁画的低吟声,但假如有一天这些圣物不在了,还会有人知道莫高窟吗。

  随着历史的变迁,丝绸之路也在变化。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南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上到益州,再北上经西宁,从青海湖畔的吐谷浑西走柴达木盆地到敦煌汇入丝路南道。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汉代称羌中道,今天的人们叫它青海道,我们跟随一辆从西宁开往茫崖的长途客车,与乘客一起走在这条青海之路上。

  在弥漫着神秘的青海路上,人们享受疑惑的心情,也许远远超过了渴望得到答案的念头。

  公元1226年2月,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发生了一场战争,几百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才了解到关于那座城市的一些情况,它叫做黑水城。修复了元代白塔的黑水城遗址,现在孤寂的伫立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额济纳是西夏党项人对黑水城的称呼,是现今已知的唯一一座用党项语命名的城市,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用党项语命名的黑水城,引发了西夏学的产生,通过探访黑水城,我们将清晰的窥见西夏社会面的一角。

  800年前的某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使得一支驼满瓷器的驼队走进了建在居延的黑水城,沙过天晴后驼队离城西去,继续他们的商贸旅程,而那批精美的瓷器和珠宝则被留了下来,不知毁于何事的黑水城,却因它藏着大量的珍宝的传说,在二十世纪初,引来了一批又一批外国探险者,人们在勘探黑水城的时候,发现城墙遗址中竟然还嵌套着一个更古老的小城。原来这才是西夏时期的黑水城,而套在它外面的是元代的亦集乃城,不知在什么时候蒙古人扩建了黑水城。

  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这里,他看到是一个绿洲之中生气盎然的城市。那么100年以后的黑水城,又是什么样子呢。

  由于兴盛的商业丝绸之路上兴起了许多城镇,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新疆喀什,就是丝路上重要的驿站,当年东来的驼队和使者翻过帕米尔高原后,要在喀什落脚分发货物,西去的商旅饱尝了玉门关外的风沙之苦后也要在喀什休整,做好翻越葱岭的物资准备。喀什,一个处在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城市。

  如果说时间的十字路口能够把人引向未来带回过去的话,喀什旧城的古代高台民居无疑是通向从前的一片记忆,人们渴望未来,但也同样不愿轻易抹去记忆,那么喀什究竟记忆了什么呢,喀什的陶艺享誉中亚,它的花纹细腻,做工精美,在市场的销售价格甚至高于瓷器,这道不是因为陶器的实用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这里的陶器除了烧制出手工制品的个性,还烧制出了喀什和喀什居民的历史和生活,它虽不是疏勒故国的文物,但却是疏勒文物的延续。

  公元645年,当那个去天竺取经的玄奘携带着舍利、佛像和佛经回到唐朝都城长安时,上百万官员百姓倾城而出迎接他的归来,可见当时的长安城有多么庞大,今天的西安在2200多年前,西汉王朝定都这里时被称为长安,这也许是它最好的名字,这是汉朝的首都,唐朝的首都,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首都,曾见证过我们最伟大的时代,唐时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模比罗马城大出3倍,仅一座大明宫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这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荣的古都,这是永远的长安。

  历史的年轮早已将昔日的长安城驮走,但当它离我们越远时,人们对它的想象热情却越发高涨,也许人们永远也无法将这种想象变为现实,但化为一种灵魂的长安城却永远记忆在人们的心上。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它让中国的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篇二】

  第五集《和田寻宝》

  在卡斯姆看来,塔克拉玛干根本不是什么“死亡之海”,而真的是地下埋有宝藏的地方。

  2004 年10 月18 日,曾经于2002 年10 月带领中国考古队,发现“东方蒙娜丽莎”壁画的张队长遗憾的告诉大家,当年发现壁画的遗址又一次被流沙掩埋了。在被风沙掩埋的遗址上及周围,没有发现新的壁画,也没有发现任何玉石宝藏。

  ---------------

  和田寻宝(1)

  ---------------

  毒日、蒸腾的热浪、一阵风吹起的流沙,沙漠中哀号的骆驼——这就是中国新疆沉寂无边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895 年4 月,一位来自瑞典的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贸然闯进了这一片流动的沙海,其代价则是:两人丧生,七头骆驼及全部装备物资都被沙漠吞噬掉,在经过了20 天、300 多公里的行程后,才勉强得以逃生。于是,一个可怕的“死亡之海”的称谓,便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闻名于世的别名。

  但对于这个别名,当地人却非常不满,按他们的解释,在维语中“塔克拉玛干”是“埋有宝藏的地方”。他们坚信,在那里肯定埋藏着他们祖先留下的,数不尽的珍宝和无穷尽的财富。

  可面对这片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人们禁不住要问,在这死一样沉寂的沙海之下,难道真的会有宝藏可寻吗?带着这种疑问,我们踏上了和田的寻宝路程。

  2002 年,中国新疆的考古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一个名叫丹丹乌里克的遗址群内,发现了一批稀世罕见的壁画,其中的一幅珍品,震撼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大家为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东方蒙娜丽莎”。

  丹丹乌里克,在维语中被译为“象牙房”,是一种高贵和奢华的象征。可实际上,坐落在克里雅河以西的,这一片无人区中的古遗址群,受沙漠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它原来名字的含义早已大相径庭。除去斯文·赫定和1901 年唯一一位带队考察、发掘过此地的英国人斯坦因以外,近100 多年以来,几乎就再无人涉足过这块地方,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竟在人们的视线中神秘地消失了。

  那么,这些掩埋在沙漠中的建筑究竟是谁搭建的?又是什么人留下了这么多精美的壁画呢?

  两千多年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南缘,有许多绿洲。在这些绿洲上,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它们由东向西排列,连接着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就像珍珠串成的项链一样。而项坠儿,就是古代的于阗,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和田城。

  于阗——是藏语的译音,意为“产玉的地方”。

  和田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人们会惊奇的发现,无论男女老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做着玉石生意。

  和田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的玉质、色泽像羊脂般的温润洁白,故又被称作羊脂玉。而除去质地、色泽以外,形状、存在形态的不同也是区分和田玉品质的关键。

  和田玉的形状及存在形态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玉矿石形态存在的,被称作山料;第二种虽然也是原生态玉矿石,但却经过了长时间在大自然和水中的磨砺,是具有各式各样天然形状,被人们从玉龙喀什河里采集到的原生态玉石。这类玉石被人们称作籽玉;第三种则是经过人工打磨、加工和雕琢过的“作品玉”;而在这三种形态的玉石当中,上上品,应指的是和田羊脂籽玉。

  在和田的玉交易市场上,一块上好的、项坠儿大小的和田羊脂籽玉就能卖到数千元左右。而一块重20 公斤左右的羊脂籽玉,标价竟为上千万元。由此看来和田每年吸引数十万的游客,并在夏季洪水过后的秋季,曾呈现过万人沿玉龙喀什河河床及河岸,采玉寻宝的壮丽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玉龙喀什河中的羊脂籽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和田,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通向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南来北往的民族,东奔西走的商队,都从这里走过。人们交流文化,交易商品,传播宗教,使得和田就像是一个东西方贸易的内陆港,成为了东西方文明共存的圣殿堂。难怪有的学者把它称作是西域的一颗“东方明珠”,比喻成宗教意义上的圣城“东方耶路撒冷”。

  正因为如此,在公元11 世纪以前,和田曾是一个多人种、多种族聚集的地方。从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古墓、古遗址和古文物来看,这里先后和同时居住过塞人、印度人、中原汉人、藏人、突厥人等诸多人种。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字,讲述和记录着和田的历史。

  瞿萨旦那,就是和田从梵文——古印度语中取来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

  当年的于阗王无后,佛降天意送给他一个儿子,但他却苦于没有奶来喂养。因此,他每天虔诚祈祷,竟感动得地面上鼓起了一个乳房状的小山,并从山包里源源不断地留出奶来,孩子得救了。于是,于阗王便给这个地方起名叫瞿萨旦那,意思就是地下能出奶的地方。

  这个看似荒诞的千年传说,是否就是先祖们暗示给后人,和田有一条产玉的河呢?

  ---------------

  和田寻宝(2)

  ---------------

  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明朝的宋应星曾经人性化的描绘了玉石的秉性。他说:所有的玉石都是隔着水,吸收月光之精华的。大多数的采玉人,都是在秋季,明月当空的夜晚,沿着河水去寻找玉石的。由于玉石都是从山上被水流冲击而下,夹杂在乱石浅滩之中,所以,仅凭天上的一点点月光就能找到玉,在当时绝非一件易事。于是,当地就有了一种赤女采玉的风俗:即让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玉。因为他们认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属同一类物质,同一种生命而相吸、依附。

  不管宋应星所说的这种风俗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将玉石赋予灵性的这种说法,确实给和田玉以及那条玉龙喀什河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玉龙喀什河实际上是和田河上游的一个分支,它发源于昆仑山山脉的慕士塔格山,和另一条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喀拉喀什河,一道汇集成了和田河。

  这两条河里都有玉,但喀拉喀什河中的玉有颜色,多为墨绿色,所以喀拉喀什河又被称为墨玉河。而闻名于世的和田羊脂籽玉,只有在玉龙喀什河中才会有,因此这条河又被人称作白玉河。

  并非所有的寻宝人,都能在白玉河中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羊脂籽玉,哪怕是很小的一块。因此,许多人便萌生了到白玉河的源头——昆仑山上的慕士塔格山,去寻找更多、更大玉石的念头。

  家住黑山大队的益民·尼亚兹老人和他的儿子托洪·尼亚兹,就是这样一家采玉人。黑山大队,就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提到过的昆仑山上的黑山村。它海拔近3000 米,是和田海拔最高、也是交通最不方便、最闭塞的一个小山村。想当年,雄心勃勃的英国人斯坦因,为了找到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就是从和田出发,经过了艰苦的跋涉,来到了黑山村。但当他面对“人与牦牛都寸步难行”的峡谷和悬崖时,也只好望山兴叹、知难而退了。

  据益民·尼亚兹老人讲,从他奶奶那辈儿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在夏季纷纷涌入昆仑山,奔向据说能挖到玉的慕士塔格山。“慕士塔格”在维语中,实际上就是冰山的意思。

  先秦思想家尸子,曾对大批中原人远赴昆仑山采玉寻宝一事,做过如下的描述:凡是采玉的人,没有一个人的气色像他们采的玉那样滋润光华,他们皮肤干燥,脸色非常难看。由于路途的艰难遥远,一千个人去昆仑山采玉的话,活着到那儿的,最多只会有100 多人。而这100 多个人里,能够侥幸生还的,也就剩下十几了。所以,当年那些采玉的人,十之八九都梦断昆仑,客死他乡了。

  今年夏天,益民·尼亚兹的老伴病了,他既要照顾好老伴,又要放牧自家的牛羊和照看自家的菜园子,加上年事已高,他只好把上山采玉的事交给了儿子托洪·尼亚兹。

  早上,托洪·尼亚兹的女儿,帮爸爸收拾好上山采玉用的简单行装。在默默的担心中,送爸爸踏上了行程。

  从海拔近3000 米的黑山村到慕士塔格山上的采玉场,至少还要再走上三天、近3000 米高的山路。这其中,有两天是行走在只有毛驴才能通过的悬崖峭壁上,而最后一天近千米的路程,则是要爬上连毛驴都无法行走的雪山冰峰。

  正如益民·尼亚兹老人所说的那样,在海拔5000 多米高的玉石矿坑采玉,和在山下采玉的确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艰辛,一样的不易,根本看不到满山玉石的景象,不知是否是因为呼吸困难的缘故,还是由于心情不好,老人的儿子在找玉时,一句话都没说。也许他在暗暗祈祷,希望这次上山能多找到些玉,多换些钱,为有病的母亲看病,为年迈的父亲多分担点忧愁。

  当站在慕士塔格山上,面对海拔5000 多米高的玉石采矿场和艰苦的采玉人时,你也许对玉的价值和玉的品质,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估量和一个崭新的认识。

  当经历千辛万苦走过了这一路,最后面对玉龙喀什河源头时,你也许才会明白,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籽玉,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和黄金铸成的器物不一样,它是无价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无价之宝,在和田以往任何一次文物的发掘和遗址中几乎都没有发现过。而在和田以外的中原,却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下山之后,我们来到一道早已干涸的沟渠和种满庄稼的农田。现在的和田,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片地下的三五米处掩埋着他们曾经的于阗古都约特干。

  公元400 年时,古代旅行家法显,曾在这里见到过金光灿烂的庙宇和寺院。庙宇中的塑像,神圣的建筑物上全部都用金箔包裹着,可见当时于阗国的富庶昌盛。1500 年后,英国考古家斯坦因,在这里不仅找到了证明这一说法的遗物证据,而且还发掘到大量的泥塑像、陶罐及汉、唐时代的古钱币和文物。但是在这么多的象征财富的文物中,却没有发现一块玉石和玉制的器物。

  1983 年,考古人员在玉龙喀什河东岸、洛浦县城以西14 公里的山普拉,抢救性的发掘了52 座墓葬、两处马坑。虽然从它的丧葬形式来看,属于平民墓地,但从出土的大量陶器、木器、衣食、用具等物品中,仍能看到《魏书·西域传》中所描绘的于阗国“土宜五谷、并桑、麻,山多美玉”的盛世美景。可在这美景圣地,我们却看不到一块和田美玉。

  为此,我们特意造访了玉石商人阿里木的家,也就是他的公司。在他的公司里有许多玉,但他并不收藏他们,最终都要卖出去。

  阿里木是个声誉非常好的玉石商人,人称和田玉石王。他从前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和田普通农民。二十多年前开始在河滩采玉,靠自己的劳动和刻苦经营,才有了今天自己的采玉场和玉石公司。

  阿里木从不贪财,他把赚来的钱除去改善家里生活外,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和资助许多有困难的孩子上学。他坚信,有了钱后做善事是最重要的。

  ---------------

  和田寻宝(3)

  ---------------

  阿里木的做法,使人想起和田历史上的尉迟王族。

  7 世纪初,唐王朝建立。647 年于阗王尉迟信,支援唐太宗统一西域,并凭借与唐王朝联合的力量,平息了连年来的外族侵扰与战乱。由于他和其兄尉迟雄,在统一高昌和治国方面有功,曾先后被唐太宗和唐高宗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和毗沙都督。

  尉迟王族英勇善战,其后来的尉迟伏师战、达、王圭、胜、曜等,相继由中央王朝册封为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尉迟胜王,他曾同安西节度高仙芝共击萨毗、播仙,并于755 年率5000 人主动出兵,帮助唐王朝平息“安史之乱”。这一时期,于阗进入了自己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时期。于阗王族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在文化、音乐、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曾为于阗作出过巨大贡献。

  早在汉代以前,于阗乐舞就已传入中原,隋代时的“于阗佛曲”甚至盛极一时。在唐代,尉迟家族的尉迟青和尉迟璋,一直是活跃在长安舞台上的著名音乐家。尉迟青以擅长演奏筚篥而闻名,唐代的段安杰在《乐府杂录》中赞扬其吹奏的筚篥“冠绝古今”。而尉迟璋的歌声则可“一声飞出九重深”。

  往事早成过眼烟云。没人知道,躺在这片农田下昔日王城中的显贵们,能否听到今日和田人的欢歌笑语?但今天的和田还似乎还回荡着久远的乐声。

  在和田市西南喀拉喀什河畔,又一座库玛尔山,当地人又称其为牛角山。传说过去佛迦叶和现在佛释迦牟尼都曾来此为诸天人说要法,并预言此地将安乐繁盛,敬重佛法,尊信大乘。

  也许是受了佛的旨意,也许是于阗人固有的善良之心,于阗王尉迟家族尊信佛教,国力增强后,便在于阗境内大力修建寺院,庄銮佛像,亲自彩绘佛教壁画。

  为了寻找玉石宝藏,我们跟踪拍摄了一次惊人心魄的发掘。

  2003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队长吴新华,与当地考古人员一道,在和田县城以东的达玛沟,发掘出一处保持非常完整的、唐代时期的佛教寺院。吴新华对和田有着很深的了解,尤其对和田玉有着长期的研究。此次发掘,虽然又一次没有找到玉石,但却出人意料的发掘出许多幅具有明显尉迟派画风、描写佛教内容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清晰完整的保留在这座寺院的墙壁上,与有着玉般微笑的“东方蒙娜丽莎”壁画一样,令人震撼,非常精美。

  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从隋至唐久住长安,绘制佛教壁画,造诣甚高,人称大小尉迟。其中小尉迟乙僧还被于阗王以“丹青神妙”推荐到长安,毕生从事绘画创作。最终形成了唐代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于阗画派”

  他们的绘画技艺是,以铁丝勾勒轮廓,凹凸晕染发表现质感。“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只可惜,大小尉迟的作品至今都没有被发现。

  看着这些残缺的佛像与壁画,不由得使人联想到,那有着玉石般微笑的东方美女。也许,在那广袤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在那发现“东方蒙娜丽莎”的地方,能够找到大小尉迟的真迹?寻出尉迟王族鼎盛时期的财富遗踪?

  为了寻找玉石宝藏,我们从和田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东北方向走去,当被沙尘打磨了近一整天后,接近黄昏时,我们停步在了一片死胡杨树前。从这片大面积干枯的胡杨林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多么大的一片绿洲。而又有谁能想象得到,这里就曾是于阗王国最东边的属地精绝国呢?如今这里早已变成了一片这阴森恐怖的死胡杨林,它似乎向后人昭示着大自然的威慑力,无情的吞噬着一切美丽的景象。

  斯坦因第一次发现了这个古城——尼雅。他于1901 年、1906 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共掘获了去路文书721 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纺织品、家具等文物,而且还有一枚非常珍贵的中国瓷制印章。然而,最为重大的发现是在1995 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这里发掘出了一个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夜晚,月光照亮了尼雅古城的佛塔,格外美丽。使得人们即便是在这沙漠之中也不免产生遐想:如果那对合葬的恋人旁边再有一件美玉陪伴岂不更加浪漫!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经有许多河流从昆仑山上流入。但由于气候恶劣的变化,许多河流已经消失和正在干枯,克里雅河就是这样的一条河流。

  沿着干枯的河床向前走,进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数公里,就可看到一座大型的、木质结构的古城堡。这座城堡是由瑞典人斯文·赫定于1895 年首次发现的。有人猜测,它是古弥国的一座王宫。1993 年,中法联合考古队对它进行了发掘。在城堡中发现了许多粮食;在城堡的地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钱币;在城堡的墙上,发现了描绘佛的精美壁画;在城堡的明显之处,还发现了许多被火烧过的地方。从发掘的东西来看,这里像是古代的一个仓库或是驿站?但从相当三层楼高的规模来看,它更像是现代意义上的商场或星级饭店。

  公元11世纪时,喀拉汗王朝曾对佛国于阗,发动了一场伊斯兰圣战。从喀拉墩所在位置看,它似乎远在繁华城市的边缘地带。尽管如此,它也没有逃出这场圣战的浩劫。可想而知,当初那场圣战的规模之大,场面之惨烈了!

  ---------------

  和田寻宝(4)

  ---------------

  也许,在这豪华的城堡里,曾有过大量的珍宝和玉石?才引来战争?招来强盗?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城堡中的一切成为了秘密,可能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

  我们寻宝的热情在多处曾经辉煌的城市废墟前遭到重创,于是我们来到一处还未完全损毁的遗迹前。

  热瓦克大塔是和田地区地面仅存的最完整、时代最早的佛教建筑。它高约9 米,周围是一望无际延绵起伏的沙丘。英国人斯坦因、德国的椿克尔以及中国的考古学者黄文弼,都曾在此进行过考察。

  塔院内及附近地区至今仍能看见散落的许多陶片,院墙的内外侧,曾有过许多的佛和菩萨塑像。这些塑像全部经过妆銮,表面残存彩色,还贴有金箔。在塔前的地面上、塑像的底座下、安装木门的墙缝中,还发现了近100 多枚信徒们摆放的供品——汉代的“五铢钱”。

  所有这些,连同塔院大门两侧墙壁上绘有的“守门”的世俗人像,大概都是当年那些出资修建这座佛塔的供养人,所表达的一种虔诚之心吧。但奇怪的是,即便在这圣堂宝地,在这些象征着财富与最大诚心的供品当中,怎么会连一块和田玉都没有呢?!

  人们都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丝路文明是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殊文明。这种文明,由于受到地理、气候、政治、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始终处于一种流动、多变、不稳定和对立的状态之中。

  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和地毯。其中地毯西传而来,丝绸东传而至,唯有玉石产于和田本地。而和田玉由于它的产量稀少和所拥有的文化背景,使得它既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可进行买卖,还可以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用作收藏。

  在和田,当你来到一个普通人家时,你只会看到墙上的挂毯,地上的毛毯,人们身上穿着的五颜六色的丝绸衣衫,可却几乎看不到家中的玉石摆设。

  在和田,你既能看到古老的作坊式丝绸纺织,也能看到不少成规模的织毯厂。但在玉石产地,要加工一块好的玉石,和田人会告诉你:去外省市、到南方。

  在和田,几乎所有的大宗玉石买卖,卖方一定是当地人,而买方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日本等海外的一些玉石商。

  所有这些现象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和田当地人对玉石经济价值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对其文化、精神价值的欣赏。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玉的推崇是中华文明亘古千年的不变。圣人孔子曾云:“君子比德于玉。”因为玉的品质,恰似东方人的性格一样,高雅、含蓄、包容,柔中有刚,刚且不狂。因此历朝历代,都把阴柔妩媚的女子,在流淌的河水中采集到的、受月魄之精华的如脂美玉,比喻成含蓄、凝重、谦和的君子。这其中阴与阳、柔与刚的结合,既和谐,又玄奥。

  用玉,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的位置,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相比之下,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祖先对火对光的图腾、崇拜,使得他们视黄金为固化的阳光而无法抑制的喜欢它那金光灿烂的外表。因此,他们惊诧于丝绸这种柔软、纤细的物品,也能够发出火与太阳般的灿烂金光。

  古于阗国有美玉。有了玉,它就有了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原。而有了中原这个玉石的最大买主,它就能源源不断的供应给西方人望眼欲穿的畅销货——中国丝绸。就这样,古于阗人运用了在东西方人眼里,两种具有不同价值宝物的交换,赢得了相对的经济繁荣与稳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丝路文明的精髓,在和田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量的开采和买卖使得和田玉声名远播,它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和田当地的人逐渐意识到无度的开采只能使自身的财富流失过快。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开始收藏玉石,并故意抬高价钱,用天价拒绝那些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买玉人。

  也许,当年尉迟王族在用玉石换来大量财富,乐施善举时,也曾因同样的担心,将玉石藏匿于沙漠中的某个寺院当中?难道在这片被风暴堆积起来的沙海之下,真的还沉淀着至今都无人发现的玉石珍宝?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继续着寻宝的路程。去丹丹乌里克的路是最难走的。公元399 年,中原的求法者——法显,在穿越这片浩瀚沙海时曾经这样描写过:“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这段描述,令所有没有去过,或正准备去丹丹乌里克的人,不寒而栗,即便是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寻宝就要付出代价,有时代价不仅惨重,甚至还是致命的。

  这不,我们一辆供给沙漠中水和食物的车辆,由于长时间大马力在沙漠中的行驶,引发线路问题,被烧毁了。

  水在沙漠中就是生命。当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就是因为没有带够充足的水量,差点命丧沙漠的。

  把水冻成冰块带进沙漠,是当年探险家和考古队最常用的方法,但必须要计算好进出沙漠的时间,掌握天气的变化。

  在我们的寻宝队伍中,有一位当地维族人,他叫卡斯姆,是和田文物管理所野外文物管理员。他有一个绰号叫沙漠狐狸,他不仅能在沙漠里像狐狸一样出没,而且还能轻松的在沙漠中辨别方向,在沙漠腹地中找到水。

  实际上塔克拉玛干腹地的地下水蕴藏量非常高,多达81578 亿立方米。

  当地人都知道,沙漠中有红柳的地方,或是地势低洼、地面有硬表壳,靠近干枯河床的地方,向下挖上一米左右就能找到水。

  在卡斯姆看来,塔克拉玛干根本不是什么“死亡之海”,而真的是地下埋有宝藏的地方。

  2004 年10 月18 日,曾经于2002 年10 月带领中国考古队,发现“东方蒙娜丽莎”壁画的张队长遗憾的告诉大家,当年发现壁画的遗址又一次被流沙掩埋了。在被风沙掩埋的遗址上及周围,没有发现新的壁画,也没有发现任何玉石宝藏。

  塔克拉玛干的名字实际上有三种解释:

  1 .进去了就出不来。

  2 .过去的家园。

  3 .埋藏珍宝的地方。

  那么,在这片浩瀚无边的沙漠中,究竟还要有多少人要走进去?究竟还能有多少人能从那曾经美好的家园带回美好的宝藏?而究竟这片沙海里埋藏的宝藏都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在那些宝藏里面,唯独没有我们期待的玉。

  新丝绸之路解说词【篇三】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

  去过喀什的人,一眼便能认出艾提尕尔清真寺,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

  这是一个做礼拜的日子。黎明时分,阿訇便登上高耸的“穆那”,开始召唤如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的教民。

  艾提尕尔清真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声音从没有改变过。

  喀什,有着波澜起伏的历史。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便是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也是通往西亚和欧洲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平均海拔在3600米,地势险要,在历史上它曾阻挡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进的铁骑,使其只能在印度次大陆横行无忌,东汉时期,它又限制了班超出征的步履,将这位古代将军的梦想禁锢在了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然而,自然条件的险恶并不能阻挡住文明的往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其副使甘英就曾跨越这片高原,将文明的信号首次以政府间外交的形式传递到了波斯湾一代,唐朝的时候,玄奘法师历经磨难,从这里走上了印度次大陆。

  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衰败,当时被称为疏勒的喀什一度为吐蕃人占领,但是很快就被中亚新崛起的喀拉汗王朝兼并,喀什成了喀拉汗国的两个首都之一。在博格拉哈拉汗统治时期,喀拉汗王朝通过中亚萨曼王朝而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使喀拉汗国成为了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国度。随着喀拉汗王朝向东扩张,导致具有千年文明史的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于阗人皈依伊斯兰教,开启了塔里木盆地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历史巨潮。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喀什这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显赫一时的城市也渐渐归于平静。直到19世纪晚期,当现代地理学之父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后不久, 英、俄两个当时世界最大的帝国同时将目光聚焦到这里,使喀什这个随着丝绸之路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再一次热闹了起来。

  100年前的英、俄两国政府为什么要看好喀什?地处亚洲腹地的喀什对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在喀什又做了些什么?

  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交汇于喀什,并从这里继续向西延伸,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再从克什米尔向西踏上通往西亚和欧洲之路,向南则进入印度次大陆。

  喀什之所以被觊觎,正是由于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在那个时代的凸显。

  1882年,沙皇俄国为了实现其南下的战略目的,并在南亚建立出海口,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的英帝国的抗衡,用阴谋的手段在这座城市建立了领事馆。英国人对俄国人的企图自然心知肚明,仅在过去的100年里,俄国就以平均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2年曾经毫无忌惮地叫嚣:“只要我们的旗帜飘扬到的土地,不管在哪里,它只有臣服于我们。”俄国人的举动实际上已经向世人表明:它争夺的目标是中国的新疆,还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

  面对如此重大的国家利益,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俄国人的如意算盘得逞。1890年,英国人在距俄国领事馆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时称“游历官”的领事馆。于是,英、俄两国在中亚丝路的“大争夺”开始了。

  正由于喀什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场争夺的焦点。然而,让英、俄两国始料不及的是,这场争夺竟拉开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序幕,而喀什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复兴的起点。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喀什——这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十字路口,今天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每天,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印度、俄罗斯以及伊朗等国的商人、商号随处可见,他们交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在喀什城东门,还有一处有名集市,“礼拜天大巴扎”。几百年来,每逢礼拜天,这处巴扎便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当地居民和外埠商人云集于此,交易着来自于新疆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土特产。

  100多年前,星期天大巴扎的贸易量也许比现在要小得多,但却是环塔克拉玛干地区的经贸中心。这是英、俄两国当年在喀什展开争夺另一个重要原因。商人们在巴扎中交易着物品,而英、俄两国的政客们则在领事管里交易着情报和良心。

  英俄之间的那场争夺实际上是一次漫长的情报战,双方除了雇用当地人攫取情报外,还利用欧洲其他国家的“探险家”为他们服务。为了争取这些探险家,双方都对他们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1894年,一位特殊身份的探险家第一次来到喀什,他就是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是来中亚做地理学研究和测量的。俄国领事馆首先接待了他,还特意举办了晚宴。

  英国领事也应邀出席。由于英国领事拒绝食用俄国人提供的食物,并表现出了对俄国领事的傲慢和藐视,曾使得晚宴一度呈现出尴尬的局面。英国人这样做似乎是怕俄国人在食物中下毒,但是真正的原因则是为了忠实地传达自己国家的外交姿态。

  赫定博士在这次欢迎晚宴上充当了调停人的角色,他的为人向来圆滑,这丝毫不像他的地理探险风格,坚定而果断。

  4年之后,斯文·赫定又一次来到喀什。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要干什么?4年前,也就是1894年,斯文·赫定曾经来过一次中国,从中国维吾尔族老人那里,赫定也听说了很多关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神秘城市和这些古城遗址里埋藏有巨额财富的传说,他一定要找到它们!这才是赫定此次新疆之行的真正目的。至于喀什、领事馆、情报战、大争夺等,在他看来于己无关。

  赫定青年时代对探险就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他在喀什完成了探险前的准备工作后,喀什便在他的心目中消失了,以炽热激情投入沙漠探险中。他曾这样说:“我们行进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道路上,我感觉到想要深入,其中的诱惑一天比一天厉害起来,我简直没有反抗它那种神秘魔力的能力。”

  1895年2月17日是斯文·赫定的生日。这一天也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他不顾残冬的严酷和俄国领事的劝说,带着探险队离开了喀什,前往叶尔羌河流域。4月10日,他再一次不顾别人的劝说,离开叶尔羌河右岸的麦盖提村,一头扎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赫定探险队在进入塔克拉玛干15天后,灾难降临了,他们断水了。连续5天,探险队员完全依靠他们带去的公鸡血、骆驼尿来补充身体必需的水分,直到公鸡和骆驼相继死去。这个时候的赫定才明白“喀什”是什么——在这块毫无生命迹象的土地上,喀什就意味着生命。来自喀喇昆仑山、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丰富的雪水滋润着它;充足的水量使那片冲积平原物产丰富,它是生命的城市!

  然而,他醒悟的太迟了,他的队员已经有两人死去。赫定懊悔极了,他本可以把队员带回到喀什,但是因为自己的偏执,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此时的斯文·赫定只想回到喀什。

  然而,赫定并没有向喀什走去,他凭借着扎实的地理学知识,带着队员向沙漠的更深处走去,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到了和田河。斯文·赫定战胜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就更坚定了他要找到塔克拉玛干被沙埋没的故城的意志。

  赫定现在彻底理解英、俄两国的这场争夺了。俄国在喀什设立领事馆之后,英国人最担心的是俄国人在这片沙漠绿洲中建立起强大的后勤基地。如果俄国一旦并吞喀什,那么当大军出发进攻印度时,这里就会成为俄军最理想的补给地,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担心,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还可能成为英帝国和整个世界今后走向的十字路口。

  为了在与俄国的争夺中占据优势,英国人还认真研究喀什的历史和文化,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高台民居这片古老的建筑群上。那里是居住着喀什的主体居民。

  100年前的英国人对喀什历史文化的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结果,然而同时代的赫定却为我们揭开了喀什的神秘面纱,是他的第二次探险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构成找到了答案。

  1895年12月14日,斯文·赫定第二次从喀什出发,去挑战这“死亡之海”。21天后他们到达和田。在雇佣了当地向导之后,赫定一行沿和田河再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当地向导把他们带到了古代于阗国的一座故城,简单的发掘就使他大喜过望——这就是他找寻已久的消失的神秘城市!在这里,赫定发掘出相当数量的佛像、壁画、木板画、古代手稿以及古代钱币,它们的数量达500件之多,他马上命令随从将这些东西装箱运走。当他听说在沙漠的更深处还有一座几乎没有人去过的神秘古城——喀拉墩时,斯文·赫定顾不得自己一整天发掘的疲劳,命令随从立刻赶往那个地方,在喀拉墩,赫定的收获更为丰厚。

  在喀拉墩,贪婪的斯文·赫定工作得忘“我”了,他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在那里又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面对不同文字的古代手稿和形形色色的文物,回到瑞典的赫定沉静了。斯文·赫定似乎看见了千百年来来往于这条古老道路上的人们,看到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商人和僧侣匆忙走过的脚步,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

  今天在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里完整的保存着斯文·赫定当年在和田发掘的文物和在楼兰故城发现的古代手稿。

  当年,赫定对这些文物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他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喀什的历史就是世界文化活力的晴雨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这里文化的主流是希腊式的,印度崛起的时代,则是印度式的,中国的汉唐时期则是中原式的,而斯文·赫定看到的则是伊斯兰式的。

  斯文·赫定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也惊动了全世界的探险家。紧随其后,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的人接踵而来,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来了,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来了。其中“收获”较大的还有俄国探险家克莱门茨、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德国东方学家勒科克。

  历史的变迁似乎抹去了那场100年前的大争夺。而这场争夺战对于世代生活在喀什的人们来说,也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直到今天,这里仍然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为主,沿袭着历史赋予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今天的高台民居还保留着当年建筑的样式,然而居民的观念却与当年当大相径庭。

  这些外国人大多来自欧洲。在他们心中,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从前,欧洲人只能从《马可·波罗游记》中间接了解喀什的风土人情。如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欧洲游客来到这里直接体验丝路风情。他们甚至亲自开着宿营车,带着自备食品来喀什,为的就是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这个曾经在世界历史上留下辉煌的十字路口。

  如今生活在喀什这个历史十字路口的民居和一些以烧制土陶为业的人们,依旧延续着千百年来的谋生方式。

  喀什的陶艺享誉中亚,它的花纹细腻,做工精美,在市场的销售价格甚至高于瓷器,这倒不是因为陶器的实用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这里的陶器,除了烧制出了手工制品的个性,还烧制了喀什和喀什居民的历史和生活,它虽不算不上什么文物,但却是喀什古文化的延续。

  我们来到一家制作陶器的作坊。这个作坊的主人,也是大师傅。如今这里出产的陶器上的花纹大多出自她的手。这些手艺,她都是从丈夫那里承袭下来的。然而她的丈夫刚刚在一年前离开了人世。当他提起丈夫,她内心的复杂感情溢于言表。

  烧陶的技术流传千余年,曾一度因为现代生活的冲击而濒临失传,曾几何时,喀什的烧陶作坊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从150多户锐减至10多户,眼看喀什土陶面临绝后的危险,一些有识之士还曾高声疾呼:拯救土陶!

  近年来,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喀什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土陶的烧制再度兴起。此时的人们需要土陶,并不是需要它的实用价值,而是它所蕴涵的别样的文化和历史。

  黄震飞是浙江人。一次旅游的机会,他发现了喀什的巨大商机,于是在喀什定居下来。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摄影。在喀什的10年时间里,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喀什的文化变迁。

  由于喀什的商业性质在近十年内迅速膨胀,本民族的很多古文化传统已经开始消失。这很像中国内地的文化现象。

  在喀什,像他这样的内地人有很多,喀什正完成着从一个单一民族占绝对主体的城市向多民族移民城市的转变。喀什正在走向一个历史的新的十字路口。

  这里厚重的文化沉积,使他每次拍照片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也是支持他多年来坚持这一爱好的动力。不过由于喀什地区长时间的民族融合,很多民俗的出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他们也只能根据一些细小的线索用想象力来猜想喀什的过去。

  100多年过去了,探险家斯文·赫定的遗迹早已被历史所封存。今天的喀什作为地处新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它的变化标志着这条商路的再度复兴,也意味着丝绸之路的重新崛起。

  依布拉声·姆莎是一位在喀什地区很有成就的维族商人,自营多家大型企业。其中色满宾馆已经成为当地服务行业的标志。有意思的是,这个宾馆就是当年俄国领事馆的原址。这也是100多年前英俄两国那场徒劳无功的争夺战结束后,留给现代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路是艰险的,控制这里就成为控制整个丝绸之路的关键。石头城始建于唐代,一直是历代管理和控制丝绸之路的军事要塞,明朝后被废弃。这座建立在帕米尔高原腹地的孤城,始终依靠着喀什强大的后勤保障才得以在几个世纪的历史岁月中立于不败之地,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

  而千百年来,被帕米尔高原分割为多个不同文化群落的人们始终期盼着这里能有一条像样的路。直到1930年代后,中国政府设想在西北打通一条国际通道,这也恰恰同斯文·赫定的梦想相吻合。于是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来到新疆,这一年是1933年。他的使命是在新疆勘察公路,身份是中国政府的顾问。由于当时地方军阀混战,他的任务最终未能完成。

  虽然斯文·赫定的梦想未能实现,但是他勘测的线路却成为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援华物资的唯一陆路通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的公路等级不断提高,作为中国最西端开放口岸的喀什,交通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喀什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海关不仅仅是国家主权的标志,早在1953年,政府就在喀什地区设立了图尔尕特海关,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海关在设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周遍国家和地区只有邮件往来,没有实质性的贸易往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才开始同中亚、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具有广泛的实质性的贸易。

  如今,这里货物来往畅通,人员交流顺畅。

  喀什与巴基斯坦之间,每周都有往返四趟的公交车,公交车只有普通平民才乘坐。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喀什,巴基斯坦商人已经渗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可能在商铺里做着买卖,也可能在巴扎完成着交易。这也同样说明,喀什的普通百姓也走出了国门,在费萨拉巴德或者卡拉奇进行着贸易。

  这是一条通往国境线以外的公路,是解放后在原丝绸之路的土路基础上修建的,通车之初,中国政府就在这里派驻了军队专门维护这条道路的畅通和安全。

  2004年,仅喀什的图尔尕特海关的货物吞吐量就有25万吨左右,数量虽不算大,但增长的速度却相当惊人。它是虽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沧海一粟,但是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喀什所承载的丝绸之路复兴的希望。


  看过新丝绸之路解说词的人还看了:

1.重庆吊脚楼解说词

2.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3.小学迎检解说词

4.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6.海南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范文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解说词范文推荐】相关文章:

2023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09-21

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荐】08-17

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最新07-05

2023年山西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选06-14

2022全国甲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最新06-14

最新2023年云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06-14

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06-13

2022全国甲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11-28

艾灸命门穴的作用|艾灸命门穴的功效是什么01-07

2017年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临沂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