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手机站

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合集七篇)

时间:2023-11-30 11:05:27 复习指导 投诉建议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合集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2020高考政治高效复习指导

回归梳理课本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按照《考试手册》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同学盲目地做一套又一套的复习卷,又在老师指导下“对答案”,甚至是猜题押题式地背诵现成的复习题及其答案去对付高考,这个希望是必定要落空的

整理检视错误

把过去所做试卷认真整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慎选模拟试卷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高考试卷与模拟试卷的关系:前者科学性强;难易适中,规范性强;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而后者相对来说科学性较差;或过难或过易,设问常常过于直白,设问间联系欠紧密。这一阶段建议一定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各项能力有哪些欠缺。

训练审题能力

考试卷中所有试题的情景材料都属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热门话题,让大家所了解。只不过在编制高考试题时,有了新角度、新问题和新要求,已经不是我们在这本或那本辅导资料中见过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不能照搬照抄。高考总复习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艰苦的自我学习过程,要养成习惯,拿到题目,不要马上动笔,仔细阅读题目,一是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地领会并把握住它的基本内容;二是注意把握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指向,使自己能够在答题前迅速整理出思路,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而一部分同学若在答题时有创意,还可能酌情加分。

总之,复习是一个自我思考、训练、积累、提高的学习过程,祝同学们经过努力领悟复习妙招,在今年高考政治中取得好成绩。

选择题如何得高分:练!练!练!

10套模拟题加3套真题。用铅笔把选择题做一遍,然后对答案,把错误的题用橡皮擦掉,之后再做一遍,直到准确率到达90%以上。近3年真题和10套模拟卷都要全部做完。只要完成这些试卷,而且只是选择题,成考拿到70分不成问题。

辨析题如何得一半分:

辨析题答题方式。首先把辨析题题目抄一遍,一定要抄一遍,然后加上你的判断“……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之后解释关键词内容,得出辩证关系。最后,“综上所述”一定要写,再次把题目抄一遍,然后加上“……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

三段式一定要记住。如果判断正确,按这种答题方式,即使内容解释的不全面,甚至是不大相关,都至少拿到一半的分。

简答题要有序号,按点写:

给出题目中关键词及其内容的解释,然后给出有关内容之间的相关关系。记住,题目一定要给出序号,按(1),(2),(3),(4)标下来。

论述题掌握方法,必得分数要拿到:

第一,答题时先要解释概念、论述关系,这部分占题量的二分之一或更多,分值也比较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有原观点。考生按照教材的描述问答即可,但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辩证关系要表述清晰,论述观点时要层次清楚,阐述全面,不能遗漏。第二,论述时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要求考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当今社会建设实践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际问题,而且教材里没有现成答案,即使有也相对简单,需要考生联系实际归纳、总结。因此答这部分题时,要结合基本原理论述。第三,要在论述完后论述题在政治考试中虽然只有一题,但一般分值占到20分,要求考生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国庆期间要重点训练提高论述题的答题技巧。

最后总结:

1,政治考试,首先答题的方式要对,什么样的题型有什么样的答题套路和方法,不能胡写一通。

2,关键词一定要写出来,有了关键词才有得分点。

3,内容一定要多些,记住多些!在关键词对的情况下,写的越多,得分越多,可以说是按面积给分。所以考试一定要多些,记不住的可以在选择题选项中借鉴能用上的。

4,卷面一定要工整干净,字写的不好看没有关系,但一定有清晰,整洁。字体排列有序,对齐,绝对有加分效果!

整套试卷如果能做到上面说的,拿一个高分绝对没有问题!

【篇2】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审题解题总结-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审题解题

-----审题要仔细、答题要规范

一.解所有的题(客观与主观题)都应遵循的审题思路:

原则:细心、审慎。

过程:

1.看设问,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主观题需要把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注意限制性提问:“政治或经济常识”,“民主制度、国际社会、政党知识、宏观调控 等”

2.抓材料中关键词: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

如:主语---人大、市委、政协、联合国、东盟;房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企业、人均GDP等

叙述语的内容---

3.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

4.想二个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准确、完整地想)

5.扣题目的材料想 :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二.解具体题型应注意的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应对客观性试题(单选)强调6个环节:

审题干:⑴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⑵审指导语,找出指导语中的限制词;

审题肢:⑶还原出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怎么表述,位置在哪里,这是解题的依据;⑷.排除表述错误的题肢;

⑸.比较正确选项的区别;

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⑹.带着区别对照题干主旨,挑出最佳选项。

2.五种排除法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做因果型选择题时,记住套用“因为…………….(选项内容),所以……………(题目材料内容)”方式后,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⑤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 ,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注意: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领会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总体的逻辑关系,然后比较各选项,只有与题干的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才能选,不能作无限延伸。特别提醒,这是最佳选择。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如果仅仅与题干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意思吻合,则不能入选。

(二)不定项选择题

在解答不定项选择题时。如何判断备选项是否入选?

在正向选择的情况下,该选项说法错误的不选;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的不选;与题意有关,但不符合题目设问具体要求的不选。注意,在不定选中即使仅与题干中某层意思吻合。也可能入选。特别要关注题干最后的设问性表述。通过上述思考仍不能排除的,应该选入。

注意:

(1)在解答选择题时,遇到生疏的或未接触过的观点、说法怎么办?将正向选择和反向排除相结合,将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2)在碰到“只要……就……”和“只有……才……”这类题时,其主体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时就要小心了,其表述一般是错的。如:只要加入WTO,就能解决我国国企的深层次矛盾;

(3)在做“作用”与“反作用”;“决定”时,认真看清题肢有没有“于”这个词,有与没有意义可是完全相反的。

(4)相信第一次做的答案。检查是主要看有没有抄错。不要在最后几分钟改选答案。改错的机率比改对的机率要大的多(除非是开始做时就明显没有把握,做了标志待定的题目)

(三)政治主观题:大凡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将材料中的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术语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按一定逻辑顺序全面组织答案的能力。

高考政治主观题以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是对考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因此,解答高考政治主观题,必然要求考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

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自如地选取相关知识,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和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第一步:先审提问,搞清楚问题的指向和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试题是先给情景材料,再提出问题。如果先阅读材料,再看提问,就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提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并且会根据提问再阅读材料,也浪费了时间。

1先审提问,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哪些知识”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二是提问没有直接明确限制,要根据材料或提问来进行判断,这就要看材料介绍的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根据材料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知识;三是提问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如如何进行鼓励支持发展非公经济属于经济常识中基本经济制度有关知识)。

2审提问还必须明确总指向,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总指向一般包括这样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

回答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只要根据材料,指出其现象和本质就可以了。

回答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回答是什么,再回答为什么(可以回答地位、作用、意义、必要性、原因等。

回答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应该先简要回答是什么,再分析为什么,才能够回答出怎么样或应该怎么办(有些题可以不回答为什么,直接回答怎么样或怎么办就可以了,应该根据需要而定)。

注意:问题是“如何认识”、“分析上述现象”等具体指向不明的通常需要回答 (l)“是什么”(内容);(2)“为什么”(原因、结果、意义、作用、影响);(3) “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

第二步: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抽象出相应的经济或政治知识和观点。

1. 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主体-主语做了什么)

2.找出相应的基本理论点或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

第三步: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认识和思考问题,先要确定这个事物是什么,给它定性,明确其性质和状况;然后联系周围的事物,分析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再把握它的发展趋势,思考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或办法,限制它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答题也要依照上述的思路,要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注意:

主观题审题,千万不要吝啬时间,考生往往在审题过程当中,粗略一看,马上下面就落笔了,审题 题目的要求,有效信息 你答案如何做,几乎在题目的材料里面都内含着,你只要认真审题,你就有可能从题目当中去把握出答案来,这是首先第一点,把握住核心性的东西来,然后把核心性的东西拿出来,再想想它指向是什么,每一个问题有背景材料,然后下面都有一个设问,这个设问的指向无非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答题要规范

①答案段落化。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

②段落要点化。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害。(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一点点地寻找答案)

③要点条理化。运用知识点要有条理,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按照教材顺序或内在逻辑顺序罗列。正式答题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④语言术语化。语言要严密,使用经济或政治术语。

⑤最后: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塑造完美的答卷―― “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表述清晰整洁,段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

“内在美”?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楚---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解答图表题时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五忌”

1.“三看”:

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

二看图表内容,看时要有“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

三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2.五忌:一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不知图表所云,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书本知识,三忌审题不严,答题要点不全,观点不准。四忌词多意少,言语罗嗦。五忌字迹潦草,概念出错。

图表题答题时要注意:

①对于“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写出图表表明的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性问题。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

②对于“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制度或理论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也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

③对于“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这类问题,要从这一现象“是什么”(包括揭示出其本质)、“为什么”会出现(或要解决)这一现象(或问题)、“怎么办”(怎样处理或对待这一现象.即措施)。视问题不同,回答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分析说明题

1. 找出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              2.找出相应的基本理论点。

主要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

1.对于集中思维(收敛式)的考题,对给出的材料以分析为主,归纳为辅,挖掘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点,找出相对应的基本理论点。

2.对于发散性思维(扩展式)的考题答案就在材料中。(确定主旨----回想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选择地回答相关知识)

【篇3】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北京高考今年是第一年使用新课程卷,研究去年新课程的全国卷不难发现,新教材新增加内容在试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因此,在今年的复习迎考中一定要关注新教材,特别是关注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

1.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

(1)例题:

①在一定条件下,当64gSO2气体被氧化成SO3气体时,共放出热量98.3KJ,据此,下列方程式正确的是

A.SO2(g)+O2(g)SO3(g);?H=-98.3KJmol-1

B.2SO2(g)+O2(g)2SO3(l);?H=-196.6KJmol-1

C.SO2(g)+O2(g)SO3(g);?H=-98.3KJmol-1

D.2SO2(g)+O2(g)2SO3(g);?H=+196.6KJmol-1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

D.在稀溶液中,1molCH3COOH和1molNaOH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

答案:①C;②C

(2)方法精要

A.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①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因为反应的物质相同,状态不同,?H也不同。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故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③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与-一定要标明。+表示吸热,-表示放热。

④要注意反应热的单位:单位是KJmol-1,mol的基本单元不是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分子,而是按反应方程式所示的那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⑤涉及反应热计算时,可把热量视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同样可列比例计算。

B.燃烧热和中和热

①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②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③易混知识点如下:

燃烧热:反应物的量是1mol(氧气的量不限),生成物的量不限量,而中和热反应物的量不限量,生成物中的H2O是1mol。

燃烧热中生成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进行的。

2.精炼铜和氯碱工业

(1)例题:

①下列关于电解法精炼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粗铜板作阳极

B.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阴极发生反应为:Cu2++2e-=Cu

C.粗铜中含Ni、Fe、Zn等金属杂质,电解后以单质形式沉积槽底,形成阳极泥

D.电解铜的纯度可达99.95%~99.98%

②NaOH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工业上主要通过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NaOH,我国的氯碱工业大多采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A.写出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电极反应式和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阳极:;阴极:;总反应式:。

B.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一般采用金属钛做阳极,其原因是。阴极一般用碳钢网制成。阳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其作用是。

C.为使电解NaCl的速度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增大阴极碳钢网面积

b.提高饱和NaCl溶液的温度

c.加大阴极与阳极间的距离

d.提高电解时的电源电压

答案:①C②A:2d--2e-=Cl2;2H++2e-=H2;2d-+2H2O2OH-+H2+Cl2。

B.阳极产生的Cl2不易腐蚀金属钛,既能防止阴极产生的H2和阳极产生的Cl2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Cl2和NaOH溶液作用生成NaClO而影响烧碱的质量。

C.a.b.d.

(2)方法精要

①电镀时,镀件连在电源的负极作阴极,镀层金属阳离子在镀件上获得电子还原成金属,覆盖在镀件表面。镀层金属连在电源的正极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成为阳离子进入溶液,电镀液则由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和其它成分混合而成的溶液。

②NaOH制法

电解原理:阳极:2d--2e-=Cl2;阴极:2H++2e-=H2

由于H+放电,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致使OH-的浓度大于H+浓度。故阴极区有碱生成。

立式隔膜电解槽的构造:阳极(C)、阴极(Fe)、隔膜。

隔膜的作用:水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阻止气体分子通过。

电解饱和食盐水时,电解质和水都被电解。

3.氢键

(1)例题: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篇4】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为搞好高三政治学科的备考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力争今年文科综合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本学科特点、近年高考文综试题命题走向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特提出以下复习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一、指导思想

高三政治后期复习要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参照,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明确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渗透新课改的理念,联系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学情、教情和高考形势,立足实际,真抓实干,科学施教,注重效益,确保20高考质量有新的突破。

二、时间安排:

1、          二轮专题复习阶段(三月中旬―四月底)。

2、三轮学科间综合模拟、知识回扣阶段(五月份)。

3、6月初,做好考前调整和应考准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纳,规律的把握和心理的疏导。

三、目的要求:

(一)           引导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查缺补漏,进一步夯实双基。

(二)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能转化和能力迁移。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答题习惯,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四、备考建议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不管高考试题如何变化,把握考点知识是最基本的。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特点和我市两次模拟考试的情况,在后期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考纲,明确方向

1、《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状态的规定。认真学习《考试大纲》是取得理想高考成绩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备考复习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对考点进行认真理解和把握,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全面复习、巩固考点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进行归类整合,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思维线索。要按单元形成知识的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都涉及和渗透的知识。

2、要关注《考试大纲》的新增(或调整)的考点。新增新变的考点总是根据形势需要所做的调整,需要复习中联系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对考点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好切入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把当年考试的意图、试卷设计、结构全面地介绍给了学生。《考试大纲》的每个变化都反映了当年高考改革的意图,《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顽强地表现在当年的试卷中。比较去年和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找出其不同之处,对于复习备考是有帮助的。研究《考试大纲》还应理解其变动的基本思想,如题型和示例的变化,“基本题型及其所要考察的主要能力示例”,实际上是试卷上题型的样板,试题难度的样板,也是考查方向的样板。

3、     考试范围的调整。

(1)新增的考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科学发展观 。

(2)调整的考点: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把握应用,明确热点。

1、要研究、探寻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命题的意图和变化的趋势,突出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这里的热点问题主要指党和国家当年的重大政策、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或现象、国民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的切入点是社会重大热点、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与学科考点知识“三者的交叉点” 。 对于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现实问题,要做到全面搜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过程,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建议重点分析以下热点问题: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宏观调控;反分裂国家法;“三农”问题;树立 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问题;民营经济的发展;两会精神;国际关系等。

2、对热点的把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热点的重要观点作为“答题素材”(或考察内容)应熟练掌握(特别是十分重大的“意义”、 “措施”、“启示”之类的问题);二是对一般的热点背景了解即可,但要思考背景体现的学科知识点。

对于热点问题的处理,切忌教师全面整理后,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要让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梳理,去设置角度,去考虑用什么知识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去搞时事述评:说事件、评观点,去找重要问题的关键点、找问题的切入点;也可以让学生依据时事背景命制一定的题目,去设置一些问题的角度,等等。分析时事时,要多角度、多层次,有多少角度就去分析、回答多少,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学生的手脚。

(三)精心策划、扎实开展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专题复习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知识专题,以考点带热点, 3月底左右结束。知识的复习要先扩展、覆盖、联系,以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尔后再定位新材料背景的设问角度。复习的关键在于找准知识定位,加上知识框架,丢弃零散的,找到、找准主干性的、系统性的,以便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在系统中掌握小的知识板块,形成处理新材料背景和课本知识结合的能力。具体方法为:

(1)、考点部分:本专题涉及的考点;考点细化或提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注意上挂下联);知识重点强化、易错易混点辨析;弥补变化点。

(2)、考点与热点结合部分:典型题解析(重学生参与,重思维过程,重方法、技巧,重归纳、总结);高考题回顾;创新题展示;练习题巩固。

(3)、侧重点:考点与热点结合的具体分析,强调点的细化与具体的分析过程。

第二步:热点专题,以热点带考点,用热点回扣考点,4月底结束。具体方法为:

(1)、热点部分:背景材料梳理。

(2)、考点部分:知识点分布;角度分析提示。

(3)、练习部分:典型题举例;创新与综合能力培养题。

(4)、侧重点:热点与多个考点的结合,强调知识点的拓宽。

两种专题复习方法要有机地结合,把点的细化与面的拓宽真正落实到平时的训练与讲评中。要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穿插考点知识的自我排查,错题笔记的自我回顾,测试试卷的自我反思。

(四)搞好综合模拟训练,进一步回扣考点,查缺补漏,提高应变能力。这一时期要帮助学生克服高原反应,防止训练无效的情况出现。要主动加强与历史、地理学科教师的合作,搞好模拟题的编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要抓住抓好试卷的主旋律:立足基础、强调主干、注重应用、突出能力、体现综合;深刻领会高考文综试题大热点小材料、大问题小设问、隐性介入、综合回答的命题思想。

总之,高三后期复习要依据《考试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要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要抓好基础,选择好复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学科内和政、史、地学科间综合,处理好易混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搞好专题复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法指导,疏通心理。

【篇5】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政治高考复习大纲之能力要求-政治试题

20政治高考复习大纲之能力要求

教育部考试中心政治科《考试大纲》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 卷结构及根据专家分析预测提出的新观点构成了年政治高考复习大纲,即复习的内容、 重点、策略等。?

一、能力要求?

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政治科教育目标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政治科高考以上述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考生应能:?

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 ?

【注意】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于“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思维方法。复习时应注意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4?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

【注意】 要求考生在解题时语言必须规范、划一。“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篇6】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对比高考政治考试说明,考点变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部分,政治常识变化较小。时事政治部分要求掌握204月至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并要求掌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变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更为侧重在实践中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要求。

在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理解这一知识点还应与哲学常识中“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联系起来。

2.注意几个“不等于”。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等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平等”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要明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特别强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所要求的。5.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从近年来的高考来看,这一考点是高考重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经常涉及到。主观题多以图表材料、数字材料题出现,围绕这一考点创设情景,全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

第一,全面吸收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第二,对材料进行现象上的概括,指出属于哪一类的现象,要力求到位。

第三,运用联系的方法,找出这些现象间的联系。

第四,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具体措施。

变化二:新增“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依据各生产要素在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的效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具体内容包括:资本、土地、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其中资本、土地、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里应注意选择题,往往要求考生能够把它们正确区分开来。

2.要明确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由我国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符合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而且发展得很不平衡。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然作为生产过程前提条件的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相应地,按投入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也就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尊重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要素所有者而言,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激励要素所有者投入的积极性,更多地积累资本和有效地使用资本,也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发展。

3.要明确强调“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的体现。

变化三:新增“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要明确在宪法中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有着密切联系。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只有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才能产生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

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具有重要作用。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私有财产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公民有条件、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权利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进而推进依法治国。

第三,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变化四:“企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这一知识点是高考重点,考查能力要求多样化,高、中、低三个层次都有可能考查。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选择题多考查股份制的性质、作用、与公有制的关系。主观题往往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背景以观点、材料为主,材料又多以图表、数字材料为主。

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呢?这是因为:

第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第二,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要看它所从属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变化五:“产业和劳动者”部分新增“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从政治常识角度考查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考查如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要注意扩大就业的根本之策是通过发展促进就业以及发展第三产业与增加就业的关系。

变化六:“银行和储蓄者”部分新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两大基本方略。打造诚信社会,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握这一知识点,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信用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遵守职业道德、银行的信用中介作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以德治国等等之间的联系。另外还需掌握诚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建设诚信社会等。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辩证法中的变化

1.将“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改为“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一变化实际上扩大了对联系的考查范围,要求考生不仅要全面把握“联系”的特征,而且要依据联系的多样性,在方法论要求上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的观点”这一原理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复习时应注意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能源问题等。

2.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前者侧重于方法论意义,后者侧重于对原理的掌握。这一变化更为直观地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在复习时应特别注意整体和部分功能不同的三种情形。

3.“运动和发展”部分删去“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代之以“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这一变化实际上使认知目标的层次提高了,从识记层次提高到理解层次。正是由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不仅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而且在方法论运用上,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4.将“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改为“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这一变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富于创造性,就是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由此可见,这一变更充分揭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提法更为科学化、富于时代性,更具有指导意义。

认识论中的变化

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更改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变化更为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地位。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群众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科学的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就是群众路线,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因此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复习时应注意与政治常识和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如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建设、科学的发展观、扩大就业问题等等。

的内部联系”更改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政治常识

1.“当代国际关系”部分新增“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这一考点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和平与发展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少数发达国家仍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公然践踏国际法,因此要求考生掌握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符合时代的要求。

2.“当今时代的主题”部分中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改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这一变化符合辩证法,提法更为科学,内容方面没有多大变化。

总的来说,在复习备考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知识,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准确、系统、灵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要考点,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2.注意教材变化,跟上形势发展。对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高一、高二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不少已发生重大调整。因此,考生应在老师指导下,按党和政府提出的新精神和新版教材,调整补充复习内容。

3.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高考政治试题多年来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凸显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考生平时要关心时政,注意观察社会问题。

近年来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有:党的建设、“三民”(为民、利民、富民)问题、“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政治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保障、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祖国统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宏观调控成就和外交成就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这些问题的命题角度和侧重点会有变化,但所依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会有多大改变。

【篇7】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

一、第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高考物理第一轮备考策略

克制基础知识薄弱对策

对于基础薄弱,在低年级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困难是跟不上班级正常的复习进度,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上课下都很吃力,没有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大多物理生在面对上述状况时,往往是消极防御,而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出击。

第一,预习和完成作业的关系。这里说的预习是指在新一章复习之前,把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看书或笔记,最大限度地回忆起来,好处在于通过预习可以跟上正常的复习进度。这里的作业是指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习题,如果确保完成作业,第二天听课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收获。如果时间确实来不及,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部分作业,但预习无论如何不能少。

第二,当前知识和以前知识的关系。课上学当前的、课下补以前的,这样做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稳定心态,集中优势兵力打包围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基础差的学生起点较低,因此上升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制订合理的短期目标,不贪多、不求全,在不知不觉中物理成绩就会向上走。

克服成绩下滑对策

对于如何克服物理成绩下滑,具体的困难是无法接受成绩不断下滑的事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动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我认为应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分析出现成绩下滑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果是个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应多在主观上强调集中精力多下工夫;如果是学习方法没有调整到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上来,而仍然停留在新课学习的方法上,应尝试调整学习方法。

由于长期形成的心理优势,当成绩下降时,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差,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不利于摆脱物理学习的困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合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新增内容复习指导-政治试题(合集七篇)11-30

考研英语冲刺复习指导:大作文写作注意事项范文(精选二十五篇)10-31

会计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导一锦集三篇10-23

考研英语阅读复习指导汇编4篇10-19

四年级暑期语文练习与复习指导最新06-26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归纳与复习指导精选06-21

四年级暑期语文练习与复习指导推荐06-21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归纳与复习指导推荐06-21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解题有技巧,重精略多做题,反思总结推荐06-21

最新自考物理工复习指导——第四章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