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手机站

乔治索罗斯名言|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整理

时间:2019-01-07 10:07:57 哲学论文 投诉建议

  大家认不认识乔治索罗斯这个人呢?他在投资方面有哪些哲学性的见解呢?以下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介绍,以供参阅。

乔治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

  1.避免损失,永不赔钱

  先生存,再赚钱。 ——乔治·索罗斯

  投资大师索罗斯一向主张先求生存再求财富,只有先保住了资本,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回报。即使是索罗斯这位极具冒险精神的投资家,在投资威胁到本金安全的情况下也会选择止损。索罗斯警告投资者说,无论选择哪种基金,最先考虑的还是本金的安全。索罗斯的这种投资原则,来源于他的早期生活经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深深记住了一个人生原则——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对于投资而言,就是先保住自己的资本,再谋求发展。对索罗斯来说,一笔投资损失,不管是多么小的损失,都像是退向生活“底线”的一步,是对生存的威胁。因此,乔治·索罗斯更厌恶风险,索罗斯认为,完成一笔交易,首先要计算好自己的成本,这样才能衡量自己的收益与付出的比例。索罗斯很清楚,对于一个明智的投资者来说,保本才是第一需要。明智的投资者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投入,从而根据自己独特的哲学思维在投资领域大放异彩,他的成功有目共睹。保本投资就是首先保证投资的本金不因为行情和利率的下跌而导致其受到损失,到期后至少能保证收回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保本投资的“本”并不代表投资者投资的总金额,而是指不容许亏蚀净尽的数额。不容许亏蚀净尽的数额则是指投资者主观认识中在最坏的情况下不愿被损失的那一部分,即所谓损失点的基本金额。由于每个投资者的现金都是有限度的,一方面,投资者必须制定出自己心目中的“本金”,即不容许亏损净尽的那一部分。另一方面,投资者必须确定获利卖出点,最后必须确定停止损失点。停止损失点是指当行情下跌到达股票投资者的心目中的“本”时,立即卖出,以保住其最起码的“本”的那一点。保本投资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对安全保守的投资策略。总之,索罗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因为他是极端重视避免损失的人。保住资本是索罗斯制胜的投资原则,是他整个投资策略的基石!

  2.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索罗斯这样总结宏观环境对投资的影响:“你的思考一定要全球化,不能只是很狭隘地局限于一隅,你必须知道在此地发生的事件会对另一地发生的事件有什么样的影响。”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从来都不愿意相信那些市场分析家的观点,他认为那些所谓的市场分析家的技术分析理论早已过时,他们的股票分析报告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的是,索罗斯更加愿意把时间花在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指数、金融指标、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上,他把使用经济基本理论看做是一个成功金融投资家的基础。索罗斯对于商业知识的研究,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他订阅了几十种商业报刊,其中很多是他从未涉足过的行业。索罗斯觉得,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投资者可以从这些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行业杂志中获取各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消息,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这些商业资讯中包含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重资料,这对于投资者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和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投资者在纷繁的投资领域中迅速找到一个成熟的投资市场,并因此而获得利润。索罗斯的看法是,比一般的投资者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动向,是一个投资者在商业投资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索罗斯如此执著于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把握,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自己从这样的投资理念中受益匪浅。事实上,对于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一直是索罗斯的拿手好戏。索罗斯对于商业知识的广泛了解,成就了他的投资传奇。1972年,他从一份商业部的私人报告中读到了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依赖国外能源的消息,便大量收购了石油设备和矿产公司的股票,一年之后,能源业股票的疯涨又让索罗斯大赚了一笔。索罗斯对于商机的捕捉,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都直接来源于他对宏观经济脉搏的深入了解和细致把握。索罗斯给投资者的启示是,你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确定自己如何进行正确的投资组合。另外,在市场中寻找突变,投资于市场的不稳定状态,同样是索罗斯的投资理念。索罗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通过捕捉这种盛衰现象发现转折的时机。

  3.市场波动中首先保护自己

  最苦难的事情就是如何判断风险水平。没有普遍的标准,对每一种情况都要根据它本身的利弊来判断。在最后的分析中,你必须靠你的生存本能。 ——乔治·索罗斯

  金融市场动荡不定,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因此风险时刻存在。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索罗斯说:“我沉迷于混乱,那正是我挣钱的良方。”所以,投资者不要惧怕金融市场的波动,而是应该学会在波动中保护自己。索罗斯主张,对宏观情况的深入了解,能够让投资者在面对复杂的投资局面时,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从而在恰当的时间获得利益。索罗斯对于投资的一个逻辑理念是:“当一个人试图去探究他本人所在的环境时,他的所知不能被称为认识。”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必须学会高屋建瓴,让自身从投资的迷局中脱离出来,从宏观的高度去看待问题。还有一点是不可以忽视的,那就是索罗斯一直都在强调的投资时机。如何把握和选择时机,是投资者必须要学会的。第一,注重对宏观经济以及各类金融市场的趋势分析。投资者要注重对宏观经济以及各类金融市场的趋势分析。第二,根据证券市场走势选择转换时机。第三,注意分红对转换时机的影响。索罗斯说:“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穷困潦倒。”这位投资大师凭着惊人的勇气,用5000美元跻身华尔街,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一跃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风云人物。他运作的量子基金横扫国际市场,在一次次的交易激战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即使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也被他巧妙利用。在这次危机中,他成功赢利高达20亿美元。他的成功,给了众多投资者宝贵的投资经验,如果投资者能深刻领悟索罗斯的投资智慧,那么,投资成功的概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4.在买之前就知道何时卖

  不管投资者在一笔投资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心血、精力和金钱,如果他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从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投资。退出策略因人而异,与一个投资者的方法和系统有关。但每一个成功投资者都有一种与他的系统相吻合的退出策略。索罗斯的退出策略来源于他的投资标准。索罗斯有明确的退出法则,而且这些法则与他的投资标准直接相关。他会在他的假设变成现实时清仓,当市场证明索罗斯的假设不再有效时,他会接受损失。而且,只要自己的资本处于危险境地,索罗斯一定会及时撤退。在退出时机上,索罗斯会采用以下策略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第一,当投资对象不再符合标准时。比如,巴菲特出售迪士尼的股票。第二,当自己的系统所预料的某个事件发生时。有些投资是以特定事件将会发生为前提假设的。索罗斯假设英镑会贬值就是一个例子。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时候就是他退出的时候。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特定事件是否发生都将决定投资者的成败得失。第三,当自己的系统所得出的目标得到满足时。有些投资系统会得出某项投资的目标价格,也就是退出价格。在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时。索罗斯认为,投资者认识到并纠正错误是投资成功的关键。索罗斯认为,投资标准不完善或没有投资标准的投资者显然无法采用退出策略,因为投资者无从判断一个投资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另外,投资者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也不会意识到他的错误。一个没有系统的投资者,不会有任何系统生成的目标或出售信号。投资者的最佳做法是遵循一种机械化退出法则。这至少能限制自己的损失。但这无法保证获得任何利润,因为投资者很少做像索罗斯所做的事情:首先选出一类有正平均利润期望值的投资对象,然后围绕它建立一个成功的系统。这些退出策略有一个共同点:对索罗斯而言,它们都是不带情绪色彩的。索罗斯关心的不是他会在一笔投资中赚多少或赔多少。他只是遵循他的系统,而他的退出策略只不过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罢了。一种成功的退出策略不可能独立于其他因素。它是一个投资者的投资标准和投资系统的直接产物。这就是典型的投资者兑现利润和接受损失如此困难的原因。所有人都告诉他投资成功依赖于“甩掉损失,让利润增长”。索罗斯赞同这句话——所以他们才建立了一个使他们得以成功贯彻这一法则的系统。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典型投资者无从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卖掉一个赔钱的投资项目,一个赚钱的项目又应该持有多久。他怎能做出决策?通常利润和损失都会让他紧张。没有标准,是否兑现利润或接受损失的问题就被紧张情绪支配了。在价格一路下跌的过程中,他不断寻找新借口,告诉自己那只股票可能是好股票,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因此一直没有直面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在感到迷惑的时候都会紧张,但无论如何都要行动。一个投资者可能无限期地推迟一笔投资,但他回避不了兑现利润或接受损失的决策。只有明确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投资标准,他才能摆脱紧张。

  5.保持写投资日记的习惯

  写投资日记的习惯,能使你记录整个投资过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市场变化如何,决策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哪里存在失误,哪些迹象在将来可利用。这些记录,可以时常提醒你怎样投资才能够赚钱。更重要的是,日记可以记录你在投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投资理论和观点,这对你以后的投资是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 ——乔治·索罗斯

  每一个投资大师的成功秘诀往往隐藏在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当中。比如,写投资日记就是索罗斯的成功秘诀。索罗斯撰写投资日记,是在长期的投资工作中养成的习惯,他对投资极其重视,并不认为投资只是为了赚钱,而是把投资看做哲学的实践。在日记里,索罗斯把投资的过程记录下来,而且力求详细。他会把投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同时这些事情如何影响投资的进行,是不是导致牛市或熊市的原因,索罗斯都会在投资日记中写下他的想法,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投资可赚可赔,在赔钱的时候,索罗斯会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犯错误;赚钱的时候,他则要了解赚钱时的心态如何,并努力保持投资成功的心态。另外,在投资过程中索罗斯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或听到其他人的一些有用的投资思路,或看到报纸杂志上各方面的资料,这些他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投资日记可帮助索罗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反省的机会。索罗斯会从日记的内容中找到自己投资上的缺点,然后尽快加以纠正,并且总结经验,使日后的投资更加尽善尽美。从他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出他的自信。1985年12月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确信一件事时,就如同我曾经亲眼目睹了它的一切,而想要看到多少,则随我的意愿了。”就是以这本日记作为基础,索罗斯写出了有着大众投资指南之称的《金融炼金术》。人们在感叹他那诡谲莫测的金融哲学和投资思维的时候,更钦佩他的勤奋。实际上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秘诀再容易不过了,但是要坚持下去,就得有不懈努力的精神。很多投资者往往对记录自己的投资过程嗤之以鼻,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繁琐复杂的过程。他们认为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记录那些成功或失败的投资,并不能够给自身的投资带来多大的益处。然而索罗斯却认为,投资记录对于投资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投资者来说,投资记录不仅仅是对过去投资经历的一个回顾,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种借鉴——投资者可以在自己成功或是失败的投资经历中寻找原因,并进行分析总结,这对于投资者未来的投资是相当有好处的。此外,投资者还可以借助投资记录掌握自己的资金情况,以便更好地对未来的投资进行合理的资金规划,这样才能够争取让自己的投资利益最大化,避免不合理投资的出现。通过投资记录来掌控自己未来的投资方向,掌握自己的投资曲线,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法和技巧。投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投资者只有紧紧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才能够确保在投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借投资记录来帮助自己投资,是索罗斯一个聪明的做法。

  6.索罗斯三大投资原则

  基本上,我操作的方式就是在市场上验证我的论点。当我卖空,市场以某种方式行动,我很紧张,于是背疼,然后我买回卖空的股票,突然背疼就消失了,我感觉好多了。这就是直觉。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在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时,定出了“三不”投资原则,就是指三样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索罗斯认为,“三不”不是投资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如果依照这“三不”原则进行投资,并不能够保证一定成功赚钱,但如果不按照它办事,则亏损的可能性相当大。第一,降低风险,不做没有把握的投资。索罗斯一贯采用高风险的投资手法,但这并不表示他草率行事,胡乱冒险。相反,这位金融业大亨对待投资相当冷静和谨慎。他深明一个道理——他能够在一夜之间赚上数千万美元的利润,也一样可以在一夜之间遭受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他的看法是,即使投资者对市场具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但在市场情况不明、未能认清形势时,先作试探是规避风险的绝佳方法。市况是随时都会转变的,市场同样是变幻无常的,通过试探式投资,把握了投资方向之后,才可以进一步考虑做大规模的投资。索罗斯对于投资的谨慎是贯穿其整个投资生涯的。第二,不强迫自己,不要强行进入市场。精神沮丧时,根本难以集中精神专注于投资工作,甚至会亏掉你的本金,甚至忙碌后最终的结果却是徒劳无功。索罗斯经历过这样的噩梦,由此,他深刻体会到精神状态不佳时强迫自己投资的害处。这对索罗斯而言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因此他才把“不要强行入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原则记录下来。第三,降低损失,不频繁地进行买卖。这个道理相当简单,因为每一次买卖都需要成本,包括金钱成本和时间精力的成本。索罗斯的投资视野相当宏观,他将自己的眼光着眼于特大的机会上。把握住一个机会,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可以带来极其丰厚的收益。他认为这远胜过频繁买卖而每次只赚上一些蝇头小利。

  7.市场总是处在混乱之中

  我很痴迷于“混乱”。这就是我赚钱的方式:理解金融市场中革命性的进程。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关于可获得充分信息的假设都是有缺陷的。现实世界中,买卖的决定是基于人们的预期,而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同样,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完全理解。他说:“我认为理解事情的主要观点就是明白不完全理解在塑造事件本身中的作用。传统经济学是基于均衡理论的,供求相等。但是,一旦你意识到不完全理解的重要作用,你会发现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不均衡。”人类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当人类本身缺乏客观性的时候,经济学又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由于参与到经济生活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经济生活,这样一来,经济学又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那些假定经济生活是理性的人,也认为金融市场一直都是“正确的”。因为它能正确感知市场价格,即使这种未来的发展还不是很明朗。索罗斯却说,事实并非如此。他曾说,大多数投资者相信,他们能预测未来的市场活动,也就是说,他们能提前考虑到还未发生的事情。对于索罗斯而言,这是不可能的。索罗斯说:“任何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的想法都注定是带有偏见的、不完整的。我不是说事实和信念是独立存在的。相反,在论述反身性理论的时候,我所主张的就是信念会改变事实。”这样,市场价格不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总是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市场价格总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反映的不是对未来的理性看法,而是带有偏见的。索罗斯解释道:“但是歪曲的信念是会朝两个方向发生作用,不仅仅是市场参与者操作时带有偏见,他们的偏见也会影响事情的进展。这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市场能够精确地预期未来的发展。但是,事实上,不是现在的预期符合未来的发展,而是未来的发展是由现在的预期所形成的。参与者的认知有其内在的缺陷,而有缺陷的认知和事情的实际进展是有双向联系的,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缺乏一致性。我称这个双向关系为‘反身性’。” 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双向反馈,即索罗斯所谓的“反身性”构成了他的理论的关键。索罗斯相信,能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不是有效市场假说,而是投资者的偏见与事情的实际进展之间的反身性关系,反身性是构成索罗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术语。根据索罗斯的理论,投资者对于股票的“偏见”,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能导致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这种偏见作为“自我强化的因素”发挥作用,而它又和“潜在的趋势”互相作用,影响投资者的预期。结果,价格运动可能导致管理层重新购买股份,或者选择合并、并购或全部买入,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股市。所以,股票的价格并不是由人们对信息敏锐地做出反应来决定的,而是认知造成的,认知既是情绪的结果也是对数据观测的结果。正如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所提到的:“当事情包含思考的参与者时,主题就不再仅限于事实了,主题也包括了参与者的认知。因果链不是直接地从事实到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索罗斯的理论包含了这个理念,即投资者所支付的价格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反映股票的价值,它们也是决定股票价值的积极成分。索罗斯理论的第二个关键是理解了错误观念在塑造事情上发挥的作用。他有时也将错误观念称为参与者的思想和事情的实际状态的“分歧”,而分歧一直都存在。有时,分歧很小,并且能自我纠正,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近均衡”。有时,分歧很大,并且不能自我纠正。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远均衡”。当分歧很大时,认知与现实之间差得很远。没有机制能够让它们之间的差异减小,而实际上,发生作用的各个因素似乎倾向于让他们彼此脱离。这样的远均衡状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极端是:即使认知和现实之间差得很远,但是形势是稳定的。作为投资者的索罗斯对这种稳定的形势毫无兴趣。另一种极端是:形势是不稳定的,但是事情变化得极为迅速,以至于参与者的观点跟不上事态的发展,索罗斯对这种形势有着极大的兴趣。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巨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形势就是金融市场上典型的盛衰序列。索罗斯把这些盛衰序列看做癫狂,他说:“盛衰的过程起初是自我强化的,但没有可持续性,最终会逆转。”盛衰序列一直都可能存在。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主张,因为市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盛衰序列经常发生。赚钱的方法就在于从不稳定性中寻找获利途径,寻找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当然,困难之处就在于界定盛衰的过程。要做到这点,投资者必须了解其他的投资者是如何看待经济的基本原则的。在任何既定的时刻,了解市场中所有投资者的想法,就是索罗斯投资技巧中的关键,也是精髓所在。一旦投资者知道了市场的想法,他就可能另辟蹊径,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下赌注,赌盛衰周期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他不同意“普遍流行的智慧”。多数人都相信,金融市场总是向着均衡状态发展的,并且能够准确预测到未来的变动,而索罗斯主张:“金融市场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因为金融市场不仅仅只是预测未来,同样也在塑造着未来。”索罗斯说,人们认为金融市场只能反映基本原则,但是实际上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基本原则。盛衰序列不会经常发生。一旦发生,他们能影响经济的基本原则,因而具有破坏性。只有市场被跟风行为主导的时候,盛衰序列才能发生。“跟风行为指的是人们以自我强化的方式,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买入,价格下跌的时候卖出。不平衡的跟风行为是产生剧烈波动的市场崩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跟风行为?”索罗斯的答案是:有缺陷的认知导致市场自食其果。换句话说,投资者将自己陷入盲目的狂热之中,或以羊群心理进行市场操作。这样的市场总是会反应过度,走向极端。这种反应过度,走向极端就造成了盛衰更替。因此,要想投资取得成功,关键就是要分辨出市场何时开始消耗自己的势头,在这点的时候,投资者就会知道,盛衰序列即将发生或已经在进行了。索罗斯解释说:“反身性过程之所以遵循辩证的模式可以这样来解释:不确定性越大,市场趋势对人的影响就越大;跟风投机的影响越大,形势就变得越不确定。”一个典型的盛衰序列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还未被认识到的趋势,自我强化过程开始,成功测试市场方向,越来越确信,现实与认知之间的分歧,高潮。最终,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过程开始。索罗斯认为,当一个趋势持续下去,那么投机的意义就不断增大。而且,偏见紧随趋势,所以趋势继续,偏见也会越来越强烈。最后,一旦一种趋势固定下来,它就会按它的规律发展。

  拜伦·威恩是摩根斯坦利在纽约的美国股市投资策略师,也是索罗斯的挚友。他用更为简单的语言解释了索罗斯的理论:“你应该知道,事情进展很顺利的时候,就离糟糕不远了。再把他的理论简单化,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一个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关键就是界定这个拐点。”

  1988年,索罗斯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当人们对一种货币失去信心的时候,这种货币需求的下降会强化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更验证了人们对货币没有信心。当投资者对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充满信心的时候,股价上升使得管理层更容易实现投资者的预期……我将这种起初是自我强化,但最终是自我挫败的联系称为‘反身性’。”索罗斯最为可观的一次获利来自于他发现了股票和股票群在“自我强化”。投资者突然间改变了他们对于一个行业的态度,大量购入股票。这时就产生了自我强化的现象,因为买盘的骤然上升增加了这个行业的财富,买入该股票群的公司通过更多的借款、股票销售和基于股票的并购刺激了该行业的收益。这就是盛衰序列中的繁荣。当市场达到饱和,而不断增加的竞争损害了该行业的前景,股票的价值被高估,这时,游戏就结束了。当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卖空者就要忙碌万分了。反身性关系在借贷上也很明显,索罗斯说:“贷方根据借方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评估,然后贷款,担保物的估价一般和贷款本身是彼此独立的。但是,事实上,贷款行动本身就能影响担保物的价值,个案是这样,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有时,索罗斯冒险投资时,他并没有思考一个特定的金融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说,没有思考反身性过程是否存在。但是,他总是在寻找反身性过程。而一旦他发现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那他就能大赚一笔。更为宏观的是,他认为反身性理论能够更清楚地说明世界的运行方式。此时的索罗斯更像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投资者。索罗斯说:“我认为,参与者的偏见是理解任何历史过程的关键,正如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关键。”索罗斯知道,对他的理论有这么高的期望是一种幻想。不管他多么想让这个理论与众不同,他还是越来越感觉到失望,自己没能给世界提供一个不朽的发现。理论还是有缺陷的,他无法明确定义什么是参与者的不完全理解。还有,他的理论无助于做出良好的预测。最后,索罗斯沮丧地承认,尽管他的理论“行之有效并且有趣”,但是参与者偏见的因果关系理论仍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理论。这个理论太宽泛了。“理论”要对人有所帮助,就必须解释清楚,盛衰序列何时出现。但是这一点,他的理论却做不到。如果索罗斯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理论的缺陷的话,那他将一无是处。他曾经对他的理论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当这些希望都没有实现的时候,他本可以保持缄默,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尽管他没有研究出一种通用的理论,但是他相信,他研究的内容至少部分是有用的:“我的理论有助于解释现在金融系统不稳定的状态。”他说“在《金融炼金术》中,我提出了反身性理论,好像该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反身性的特点就是双向反馈机制,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身性理论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在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又不是正确的。事实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双向反馈机制的力量很弱,几乎可以忽略掉。”索罗斯也澄清了另一点内容:“我这本书的内容通常总结为,参与者的价值判断总是带有偏见的,而普遍存在的偏见影响市场的价格。”但是他表示,如果这点就是他所要写的全部内容,那么它不值得写成一本书了。“我的要点是在有些时候,偏见不仅仅影响市场价格,而且影响所谓的基本原则。这时,反身性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不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但是一旦发生,市场的价格就遵循不同的模式。市场价格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不是仅仅反映所谓的基本原则,市场价格本身也会成为决定价格变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索罗斯批评那些断章取义的读者,只盯住第一点,即普遍存在的偏见影响市场价格,却错过了第二点,即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的偏见才会影响所谓的基本原则。他认为错在自己。他承认,他要做的不是提供一个通用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如果反身性没有出现,那是特例。他要做的应该是表明,反身性本身就是一种特例,因为反身性的关键特征就是它只在有些时候出现。他为自己辩解的主要理由是,他并不是一开始观察反身性的时候,就将它用来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之前,他是将反身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研究的。他承认,自己在表示已经找到了反身性的通用理论时,他可能超越了限度。他接着写道,在表示经济理论是错误的时候,他也错了。如果反身性的条件只是间歇地出现,那么,经济理论也只是偶尔出错。索罗斯说:“我们需要直觉,反身性作为一个理论不能帮助你预测未来。它仅仅是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我们能够预测未来的事情。因此,我们仍需要直觉,需要将理论和直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赚钱。”

  索罗斯的理智投资风格

  1.投机者应该在沉默中投机

  我们要做的就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 ——乔治·索罗斯

  早期的职业生涯中,索罗斯认为名声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糟糕的事情。名声意味着立刻被人认出来,意味着不断地被媒体的电话打扰,意味着享受私人生活的结束。索罗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不会为了虚名到处宣扬自己的投资秘密,相反索罗斯把投资观点视为私人财产。作为一个天生注重隐私、天生理性冷静的投资者,索罗斯希望他的基金尽可能的低调。1981年6月,《机构投资者》这样评价它的封面人物乔治·索罗斯:“一个神秘人物,一个独行侠,从不透露他的行动,甚至与他的合作伙伴保持着距离。”量子基金行政管理的加里·格拉德斯坦说:“乔治从不对我坦言他心里在想些什么。”索罗斯严禁他的职员们对媒体发言。结果他们被人称为秘密索罗斯基金。索罗斯不希望任何人知道量子基金在做些什么,他说:“你在对付市场,你应该是匿名的。”不但如此,索罗斯还为掩盖他的行动痕迹下了很大的工夫。外界这样评价他:“索罗斯的嘴闭得实在太严,外人很难知道他的组织在买入、持有和卖出些什么股票。”索罗斯如此谨慎的原因是:如果其他人觉察到了他的行动,他们会疯狂涌入市场,导致价格偏离他的意愿。由于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其他投资者只能尝试着寻找他留在市场中的“足迹”。比如,1995年10月,“索罗斯正在做空法国法郎的传言促使该货币相对德国马克急剧贬值”。如果一个像巴菲特这样的股市投资者将他的意图公之于众,最糟糕的后果是其他投资者会蜂拥而至,推高价格。如果透露行动计划的是一个像索罗斯这样的经常持有巨额空头头寸的交易者,那么更加可怕的市场剧跌就可能发生。1978年,索罗斯做空了经营赌场的娱乐国际公司的股票。另一个交易商罗伯特·威尔逊也是这么做的,而他已经在环球度假的过程中把他的头寸告诉了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赌博股当时很热。当威尔逊在挪威的峡湾漫步,在香港的商场购物时,老家的股民已经将娱乐国际的股票从15美元捧到了120美元。知道威尔逊有空头头寸的经纪人告诉他们的客户,当这只股票升到足够高的程度,威尔逊肯定要平掉他的全部头寸,因为他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他们说,这一点对这只股票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最终,威尔逊的经纪人们追上了他,告诉他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补充资金,要么立即撤出。“平掉一些娱乐国际。”他下令说。现在他处在了一种不得不压榨自己的境地。诚然,娱乐国际的股票很可能无论如何都会上涨。但威尔逊把自己的头寸告诉其他人相当于邀请市场压榨他。市场当然不会跟他客气。索罗斯像往常一样保持沉默,因此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也有空头头寸。当他看清了形势后,悄无声息地平掉空头转而做多,利用威尔逊的蠢行获得了利润。威尔逊的困境已经证明索罗斯所说的“投机者应该在沉默中投机”是正确的。巴菲特乐于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谈论商业和投资,但索罗斯在社交场合更愿意完全回避这些问题。他的一个多年的老朋友曾经说,他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索罗斯靠什么谋生。在一次晚宴中,一个客人开口向索罗斯寻求投资建议,顿时气氛变了。索罗斯的态度变得非常冷淡,他问这个客人:“你有多少钱?”客人感到很难堪,于是把皮球踢了回去:“你有多少钱?”在其他客人的注视下,索罗斯回应说:“哦,这是我的事,但我可从没问过你我应该用这些钱做些什么。”那个人再也没有回话。索罗斯是独立思考的,他不需要找人判断他的投资观点的质量。这也正是他从不将自己的投资观点告诉别人的原因。

  2.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财富

  唯一能伤害到我的事情就是,我的成功促使我回到儿时对于自己全能的幻想。但是,只要我身在金融市场,这似乎就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它们会不断地提醒我,我是有局限的。——乔治·索罗斯

  驱使索罗斯前进的动力是什么?金钱?很少有他的朋友或合伙人会这么想。他的挚友拜伦·威恩曾说:“如果再赚上10亿美元,也不会让索罗斯感到多么快乐。他赚第一个10亿美元时,就没有感到很快乐。”当然,赚钱肯定能带给他一些乐趣,但不会很多。索罗斯是个很理性的人,他思考的不仅仅是金钱和财富。不管有多少钱流进他的银行账户,他都永远不可能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有钱有闲的人。索罗斯和许多当代的富人还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他对智慧生活的追求。除了卡尔·波普的作品以外,还有两本对索罗斯影响最大的、晦涩难懂的书,一本是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另一本是葛雷格里·贝特森的《朝向心智生态学》。索罗斯将自己看做是一个投机者,同时还是一个哲学家,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碰巧成了投机者的失败哲学家。对此,索罗斯说:“我很愿意被看做是一个务实的哲学家,但是如果说我是一个受挫的哲学家,我也很高兴。”在1992年秋天,索罗斯成为英国牛津大学赞助委员会委员时,他要求人们把他列为“一个金融和哲学探索者”。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索罗斯已经成了亿万富翁。而且不管他在金融界之外做了什么,人们常常称他为“匈牙利企业家”、“理财大师”、“亿万富翁投机家”,甚至有一次他被称为“全球金融界的坏小子”。索罗斯想摆脱这些称号,他在基金会向新闻界推出的报道上,将自己描述为“国际慈善家”。他等于在说:“如果我不能被称为一个哲学家,至少不要说我是金融家。” 索罗斯更多地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以及他通过慈善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他称自己为慈善家,但自己却不名一文,那么没人会认真对待他的话。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华尔街的成功至少给他提供了被人聆听的机会,而被聆听则是被尊重的开始。他将自己看做是具有欧洲传统的知识分子。华尔街是赚钱的好地方,但是除此之外,索罗斯对华尔街以及以办公室为家的人毫无兴趣。他坦言:“我没有花很多时间与股市里的人泡在一起,我觉得他们很乏味。”他感觉和知识分子在一起远比与商人在一起更自在。索罗斯可能向往放手所有的投资活动,做个全职的哲学家,但这是不可能的。他在华尔街太成功了,因为赚钱确实给他提供了一些机会,而这些机会是端坐在象牙塔里的哲学家很少能获得的。不论索罗斯对自己在华尔街上的成就多么满意,他决不喜欢在日常投资决策中的种种痛苦:“我真的是在冒险,这是个非常痛苦的经历。一方面,当决策失误时,我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精神打击。另一方面,我不想以赚钱来判断自己的成功,我必须否认自己的成功,这样才能维持成功的原则。”他在另外一个场合中提到,在投资时感到痛苦源于金钱的损失。他想要指出的是,如果想赚钱,你就必须要承担风险。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的“认同危机”,就是因为他感觉仅仅是赚了很多钱的人生是不圆满的。正如经常思考的人一样,索罗斯常常会担忧钱财的积累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担忧人们关注他仅仅因为他赚了很多钱。索罗斯说:“我必须同时接受成功所带来的权利和它所产生的影响……我面临的最大风险就存在于承认金钱使我变得更强大、更有影响力的过程中。”“认同危机”的到来给他带来了解脱。索罗斯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但是,他比其他有钱人谦逊得多。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不喜欢享受很多的美食。每次出国去他的慈善基金会的时候,索罗斯总是不用私人司机和保镖。有时参观大学校园的时候,他待在学生区。他自己叫出租车,或者从城镇的这头走到那头,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于索罗斯如何拒绝过亿万富翁的生活,他的很多朋友都有一些趣谈。蒂伯·瓦莫斯是一名匈牙利知识分子,隶属于索罗斯在布达佩斯的慈善基金会,他回想起有一次和索罗斯坐在匈牙利科学院的大楼里的情景。索罗斯问他:“我怎么去那所大学?”瓦莫斯告诉他:“你可以坐出租车。”“为什么不坐有轨电车呢?”索罗斯很认真地问。瓦莫斯解释说,索罗斯这么做不是为了省钱,他只是很务实。如果,此刻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最快的方式是坐电车,那么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虽然索罗斯希望给人的感觉是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有时可能会误导别人。对于一些人来说,索罗斯特别腼腆,但是他喜欢人们伴他左右。据威恩的观察:“索罗斯喜欢住在舒适的地方,索罗斯欣赏的是物质的东西。他喜欢过舒适的生活,他喜欢把人们带到家里,提供美味佳肴,尽可能地让他们过得很舒服。”对于索罗斯来说,这样的晚会就如商业会议、社交活动一样重要。威恩参加过这些晚会,在他看来,索罗斯在人群中表现得很好,他跟每一个人打招呼,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因为爱好社交,自然而然索罗斯不喜欢久坐不动的生活。他喜欢处于活动当中,看看世界上其他地方,让头脑积极地转动,与要人交往。简而言之,他渴望冒险,并且在人生中积极大胆地寻找冒险。无怪乎他觉得商业人士和交易室很乏味。和知识分子在一起的时候,特别是当他们不是美国人的时候,索罗斯常常会感到特别舒服。索罗斯总保持着狂热的前进步伐,因为他坚信自己是一个特别的人,是对生活有着特殊目的的人。请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一个小时候认为自己像神的人。成年后,索罗斯明白这样的想法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例如,人们会因此说他是完完全全的“自大狂”。1987年,索罗斯写道:“唯一能伤害到我的事情就是,我的成功促使我回到儿时对于自己全能的幻想,但是只要我身在金融市场,这似乎就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它们会不断地提醒我,我是有局限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提醒索罗斯,他似乎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虽然他不可能一贯正确,但是那的确是他擅长的领域。在他投资最为成功的一年,记者丹·多尔夫曼问他:“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打算怎么做?”索罗斯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事情,但是在我的经历中,这确实出现了。”这里的关键在于,对于索罗斯而言,甚至不可能再发生的事情都出现了。如果索罗斯能够让不能再发生的事情出现,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止他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呢?有什么能阻止他为人类的知识做出伟大的贡献呢?索罗斯的人生中有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他遇到了绊脚石。因此,不得不放弃成为一名学者和哲学家的计划,但是挣的钱越多,他越确信,或许有可能重返知识的王国。

  有了这些想法,索罗斯开始构建理论,关于知识、历史和金融市场的理论。他宣布他的“发现”,即关于参与者的偏见在探索人类知识中的作用,是理解所有包含参与者的思考的历史过程的关键,“正如基因突变是理解生物进化的关键”。

  索罗斯认为自己的思想与众不同,因此,对于那些他觉得不太有天赋的人,他很难忍受。毕竟,他认为他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而其他人做不到。比如,在谈到自己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时,索罗斯说:“我认为我真的了解正在发生的过程——革命性的过程,而且比其他人了解得都好、都透彻,因为我有一个理论,一个知识的框架,可以在框架内处理这个过程,这是我的特长,我在金融市场中处理类似的过程。”他有一种感觉,当他理解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好像他在和上帝说话。这就是为什么他非常确信要发生的事情,当这个事情不能如愿发生的时候,他会是最吃惊的人。但是如果事情发生了,他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

  3.做错了就要立即止损

  投资本身没有风险,失控的投资才有风险。 ——乔治·索罗斯

  当索罗斯确定决策正确时,他愿意大胆行事,充分利用机会的赐予来获取利润;而一旦发现决策失误,索罗斯也能及时止损,保全自身。对于在投资市场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止损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纪律。止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亏损限制在一定限度内,从而可以有效地保存资金实力,以备来日再战。由于金融领域与生俱来的风险性,许多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就做好了可能赔钱的心理准备,而且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自己的心里设定了一个止损点,在这方面,投资大师与普通投资者没有区别——索罗斯也是如此。

  索罗斯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的区别是,许多投资者在制定了止损点之后,在面对市场不利的情况时,没有严格执行自己的止损计划,而索罗斯在面临这种情况时,却每次都能严格执行,不让自己找任何理由去推翻止损决定。这也正是索罗斯为什么能在风起云涌的世界金融市场上始终站稳脚跟的原因。所谓的设定止损点,就是在投资之前预定出一个价位作为自己的离场价位,即如果投资以后,市场没有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前进,反而转向不利方面发展,那么在市场到达原先预定的价位时,就要平仓离场,结束当次投资。换句话说,也就相当于在此时认输,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及时收手,寻找下一个投资的机会。把损失固定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这个范围内,以免继续增加损失。止损点设立在什么地方合适,要根据每个投资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投资者自身的承受能力而定,承受能力强的可以将止损点设定得稍低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则要设定得高一些。但无论如何,必须设定止损点,而且一定要严格执行。索罗斯从来都是坚决地执行自己的止损计划,无论是在多大的投资中,无论要面临多大的损失,一旦到达止损点,索罗斯都会毫不犹豫地结束离场。很多人曾说,也许继续下去,就可以挽回所有损失并获得丰厚利润,但在风云莫测的金融市场中,谁又能保证继续下去,不会扩大损失,甚至破产呢?索罗斯明白这一点,他不会为自己找理由来推翻自己事前经过精心研究而设定的止损点,他会无条件地服从止损信号,以避免损失扩大。亚洲金融风暴时,在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搏击中,索罗斯损失了1.5亿美元。这是索罗斯在开始进攻之前就为自己设立的止损额度,此时,索罗斯毫不犹豫地立即退出了市场。投资亏损随时都可能发生,许多人都在投资之前做足了研究和分析,小心翼翼地投入资金,但这并不能完全防止亏损,蚀本的事情仍会时时发生。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往往就手足无措,或者明知在赔,却舍不得离场,最终损失严重,遭到沉重打击。索罗斯从来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虽然他在投资领域获得了无数次成功,闻名金融界,但每次投资时他仍然小心地设定止损点,并用他那敏锐的神经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变化,一旦损失明确,他便会以最快的速度出货。这种在亏本后迅速决断止损的方式,让索罗斯躲过多次可能陷入破产境地的厄运。

  4.风险来自无知

  风险来自无知!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不理会他不了解的投资对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因为他划定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索罗斯是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划定他的能力范围的:第一,我对什么感兴趣?第二,现在我了解什么?第三,我愿意去了解什么,学习什么?索罗斯认为,投资者只有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他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投资领地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唯有如此,投资者才能轻松地对不符合自己投资标准的“机会”说“不”,停止赔钱,开始赚钱。那么,索罗斯熟悉的领域是什么呢?索罗斯在华尔街最早做的是国际套头交易,几十年以来,他也一直是在这个领域中打拼。如果他像巴菲特那样去做长期的企业投资,也不见得会做得很糟,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熟悉的领域,那里边的风险他无法了解。索罗斯是套头交易投资领域的先驱,他很少触及其他行业,即便是投资,也仅仅是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手段,浅尝辄止。他所有的身家和名声都来自于国际套头交易市场。索罗斯刚刚到美国的时候,国际套头交易还非常萧条,在当时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很受限制。就在这种缺少起码的信息网络的情况下,富有创新意识的索罗斯成了唯一一个熟悉欧洲情况的人,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至少比美国人熟悉。再加上他有一般金融界的职员所没有的哲学头脑,善于利用推测和分析来弥补实际材料的不足。在这个别人都不熟悉而他熟悉的领域里,他事业中的第一个高潮出现了。同样是在美国的欧洲证券领域,索罗斯后来受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事业的低谷。那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当时他还不熟悉的条件——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后来索罗斯在总结经验时说:“美国政府的措施终结了我在欧洲投资热中的这一段辉煌史,这也给了我一个教训,那就是——政府的行政措施常常把股市推向了测不准的境地。”在此后,索罗斯继续加大对他熟悉的领域——国际套头交易的研究,不断总结各种经验,以期在这个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他还自己做模型实验,并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了金融投资的收益差别。于是,他自发地触摸到了客观存在的发财机会。凯文曾这样评价他:“我总是希望我聘用的每一个人都表现出色,而索罗斯显然是非常突出的。他来自欧洲,天生具有国际眼光。他了解国外尤其是欧洲的情形,精通包括法语和德语在内的欧洲数国语言,索罗斯在这种业务领域里堪称轻车熟路。”对所从事领域的熟悉和不断努力研究,使索罗斯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国际套头交易专家。他后来成立双鹰基金及量子基金,也一直坚持在国际套头交易领域的投资,在30多年的风雨兼程中,他披荆斩棘、劈波斩浪,上演了一幕幕传奇式的投资经典剧目,创造了一次次令人惊叹的获利奇迹,历练出了一条条圣典式的投资理念,成为了这一领域里毫无争议的霸主之一。可见,成功离不开专业化是不变的法则,投资世界也不例外。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领地,正像索罗斯一样,他规划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只要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就拥有了一种让他的表现超出市场总体表现的竞争优势。

  5.尽量减少操作的次数

  工作量和成功恰好成反比。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在他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从未进行过频繁的操作,因为他深深地了解操作频繁对投资获利的害处。索罗斯认为频繁的操作会给投资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导致整个投资的失败。他看到很多投资者本来抓住了不错的投资机会,却因为频繁地进出市场而没能获得本应到手的利润。在这些投资者还懵然不知时,索罗斯却已经看到了频繁操作的几大害处。其中最为明显的害处就是,频繁的操作会提高投资成本。获利是每一个投资者的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索罗斯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投资成本当然要尽量地压低,这是所有投资者的共识。但知道和做到根本是两回事。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以前都会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降低投资成本,可一进市场,就完全被上下波动的价格走势所左右,把成本预算忘得一干二净,不停地围绕着上上下下的价格进行频繁地买卖操作。他们就在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中把本应归入自己口袋的利润,交给了政府和券商。当投资结束,比较自己进入时和退出时的价差,认为自己获利颇丰时,却发现本应很高的账面利润,大部分已经变成了交易税和佣金,到手的实际利润大打折扣,少得可怜。 索罗斯当然不会像那些“傻瓜”一样让政府和券商随意地压榨自己。所以,每次投资他都会尽量减少操作次数以避免支付过高的交易费用。索罗斯从不轻易进入市场,即便是他已经找好了投资对象,他也会等待最好的投资价位,在他认为最合适的价格上大量买进或卖空,然后他就会制止自己的双手,只用眼睛去关注投资对象,直到他认为的最佳退出时机到来之前,他决不会被市场正常的波动所“欺骗”。在索罗斯的投资生涯中,大多数时候他只进行三次操作,一次少量买进试探市场,一次大量买进等待获利,一次卖出获利了结,从而把交易成本压到最低,使利润达到最大化。频繁的买卖操作还会给投资者带来另一个颇大的危害,那就是投资机会的错过。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抓住一次真正的投资机会并不容易。所以,失去投资机会相对于投资成本的提高来讲,更令投资者心痛和懊恼。索罗斯深知频繁的操作很可能将投资的步伐打乱,从而无法清晰地分辨投资时机,丧失获利机会。例如,有许多投资者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才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却往往由于在投入资金以后患得患失,致使最终无法从中获利。这正是习惯于频繁操作的投资者容易犯下的错误。他们常常是在投资对象小幅升值以后,就开始害怕市场回调,损失账面利润,于是将其股票卖出,觉得这样就可以先小赚一笔利润,同时还可以等价格降低以后再重新购回。可市场往往与他们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价格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回落,而是在他们卖出以后连续走高,快速上升。此时如果追高买入,就提高了成本,不但没能赚钱,反而亏蚀不少;如果死等价格回调,更可能就此失去这次投资获利的机会。同时,频繁地进出操作还会牵扯投资者过多的精力,使他们无法抽出时间观察市场中的其他机会。索罗斯也深谙这一道理,所以他总喜欢将资金一次性大量投入到看好的投资对象,然后就是静待最佳退出时机的到来。在等待的时间里他不会耗费精神去多做无益的买、卖,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抽出来寻找其他的投资机会。如果仅仅是提高交易成本和错失投资机会的话,频繁操作可能就不会被包括索罗斯在内的许多投资专家列为禁忌。投资经验丰富、技巧高超的索罗斯之所以尽量避免频繁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可能导致重大失误,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凡是操作频繁的投资者都喜欢蝇头小利,一旦失陷于小利润的得失之中,投资者就会失去理智,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进行多投时不停地去追涨杀跌。这样的投资方式,或许能够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小利,但却最容易造成投资者在市场突然转折时的犹豫不决,一旦原有的趋势改变,突然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就会给他们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索罗斯一直尽量避免过多的操作,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来观察和思考,从而使自己的眼光穿透小的得失,看到大利益。同时,频繁操作还会给投资者带来另一个索罗斯非常讨厌的坏习惯,那就是耐不住寂寞。在索罗斯看来,凡是耐不住寂寞的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都不会抓住好的投资机会。他们不是为获利而投资,而只是为投资而投资。这样的投资者又怎么可能成为像索罗斯一样的投资专家呢?索罗斯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工作量和成功恰好成反比。”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等待时机时要有耐心,另一层就是在投资时要减少操作次数。在金融市场上,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常赚钱者不常操作,常操作者不常赚钱。所以,投资者要想成为一个像索罗斯一样的富翁,就尽量减少操作的次数吧!

  6.将风险资产组成多样化

  我自认为我善于认识到风险,然后避免它,我把它看成是游戏的一部分。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确实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物,但这仅仅局限于他看到大的获利机会到来的时候,而且就是在这时候,他也一直保持小心谨慎。正是因为他把冒险和谨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使他能够在积极进取中博得较高的利润,同时又可以从容地控制成本和损失。索罗斯是个不介意押大注的人,但这是在他碰到了他认为绝好机会的时候。比如,他会把投资的目光放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这样不同地域金融市场的风险差别就把他的投资风险分化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本身属于对冲基金类型,这种基金最大的特点就是“两面下注”,即在多方、空方两面都进行投资,利用两方的对冲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因此,早期的对冲基金被称为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虽然量子基金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对冲基金的原则,但索罗斯的成功依然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冲基金。有人说索罗斯的成功之道在于他选择了正确的场合,这个场合就是对冲基金。因为对冲基金的赢利是众多投资工具中最高的。索罗斯被称为对冲基金领域里的一流专家,也是使用当今流行的被称作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基金投资工具的一流专家,这些衍生产品包括期权、期货和掉期。他利用对冲基金在多头和空头两面下注,在投资组合中把风险资产的组成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了他的投资风险。同时他又通过对冲基金操纵全球的利率走势来获取巨大利润。他购买外国债券,通常还是在期货市场上购买。他能准确地在面对利率变动时各国货币将如何反应上下注,并在市场出现盛势时大捞一把。索罗斯就是这样利用对冲基金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同时又可以随时把它们集中起来为他的国际套头交易服务的大投资家。当然,所谓的分散投资也绝对不能没有原则地过于分散。以索罗斯来讲,他就从未将资金投资于实业,因为他只了解资本运作,他也从未像巴菲特那样永远持有,因为他所熟悉的领域是寻找漏洞,从中渔利,所以,他所有的投资组合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组成的。他做多头的同时,又做空头;做现货的同时,也做期权。索罗斯利用这些组合的互相对冲,再通过他的娴熟技巧来达到分散风险和博取利润的双重目的。索罗斯具有冒险博利的精神,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谨慎的角色,他喜欢集中力量赢取丰厚利润,但他同时也注意分散风险。要想全面学习索罗斯的投资技巧,就不能只看到他利用巨额资金操作市场的大气,还要看到他谨慎从事、分散风险的小心。

  逆势而上,出手谨慎

  索罗斯愿意和市场共识观点对着干,所以常被视为逆向投资者。他本人也说过,反潮流而行之有快感。但他同样承认,自己逆向投资非常谨慎小心,因为那么做可能就被市场走势无情地踩在脚下。而且索罗斯认为,大多数时候,趋势是好朋友。在他执笔的《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索罗斯》一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有在趋势有变的转折点出现时,追随趋势的人才会受伤。索罗斯不但会谨慎地和趋势对着干,有时也乐于加入其中,索罗斯认为,驱动有效市场的不是理性的投资者,而是易错性和反射性这两大同时存在的力量。具体来说,市场可以影响投资者期待的事件。不能把市场情绪和经济基本面分隔来看,因为市场情绪其实能形成和改变经济基本面。看涨的情绪可以推动市场价格上涨,涨价又会产生财富效应,促使消费者愿意增加开支。反之亦然。负面的情绪同样最终会影响消费。投资者的看法影响事件,事件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看法。这种投资者与市场的相互影响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射性。他说,观念与现实之间双向的反射关系最初可以自我强化,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强,最终会变成自我毁灭的过程,也就是从繁荣到泡沫破灭。索罗斯的儿子罗伯特透露,影响他父亲交易的因素不只是反射性。他说:“你知道,他改变对市场的态度或者其他任何改变都是因为背痛在折磨他。和别的什么理由都没关系。如果他感觉背部痉挛,那就是提前警告的信号。”索罗斯承认很依赖这种“动物直觉”,说突然疼痛往往是自己的投资组合出了问题的信号。所以,他的决策其实是理论和直觉共同的产物。对错都不重要,关键是弄错的时候你损失了多少,判断正确的时候又赚了多少。用大量杠杆获利需要勇气。在索罗斯看来,只要押对了,赚多少都不嫌多。用索罗斯的话说,如果赢面对你有利,你必须来一笔大的,“命中要害”。索罗斯说过:“我富有只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出了错。”他还说,承认错误让他在市场中幸免于难。索罗斯的哲学思想无疑对他这种韧性有帮助。他说:“对别人来说,犯错可耻。对我来说,认识自己的错误是值得骄傲的。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理解不可能无可挑剔,那犯错就不算羞耻之事,没能纠正错误才是该羞愧的。”如果学习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方式,一些投资者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普通投资者要是想模仿索罗斯投资,那只能落得失败收场。不管是卖空,还是泡沫时买入、大规模押注,都不是符合常规的做法。索罗斯堪称超级投机者,他思想灵活,对市场的态度变化也快,他对市场时机的把握是由平生市场历练而来。私募巨头黑石的副董事长Byron Wien是索罗斯的朋友。索罗斯曾经问Wien,明明有些日子做了工作也是无用功,为什么每天都要工作,难道有什么特别的用意?Wien回答他:“乔治,你我有个不同的地方,你知道哪天工作是做有用功,我不知道。”

  非理性市场法则

  【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

  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会变成一个拿着易拉罐的街头流浪汉。 ——沃伦·巴菲特

  投资哲学家范·撒普所说:“你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有关市场的理念。如果你连自己的理念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会获得成功呢?”其实,投资哲学是一整套有关市场运转、价格变动、价值评估以及赢利与亏损,等等问题的理念。大多数投资者都持有一大堆从其他人那里吸收来的杂七杂八并且常常相互矛盾的理念。由于这些观念并非来自于自己的思考,他们很容易根据市场的流行看法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的想法与此恰恰相反,他用长时间的思考发展起了自己明确且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投资哲学,这样的哲学是不会跟风而变的。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他的思想盾牌,能使其免受无休止的市场情绪躁动的影响。巴菲特认为,著名的股票市场有效理论其本身就是无效的。因为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虽然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包括投资者都在研究它,以便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所在。但是,由此形成的只是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股票投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有效市场理论,而巴菲特认为,市场并不那么有效,对股市进行预测是不必要的,因为你还没有预测好,股价就又变化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当巴菲特对投资的本质做出评论时,他的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一个躁狂抑郁症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丧。所以,他对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不屑一顾。对这些理论,巴菲特回应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会变成一个拿着易拉罐的街头流浪汉。”下面这个故事揭露了那些有效市场理论家的荒谬:两位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张像是10美元的钞票,其中一位教授正打算去拾取,另一位拦住他说:“别费劲了,如果它真的是10美元,早就被人捡走了,怎么会还在那里呢?”就在他俩争论时,一个乞丐冲过来捡起钞票,跑到旁边的麦当劳买了一个大汉堡和一大杯可口可乐,边吃边看着两位还在争论的教授直乐。巴菲特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学习那些有效市场理论:“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β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当然,我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商学院的主流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些商学院的金融课程主要就是这些东西。”巴菲特认为,市场经常是错的,他持续战胜市场的原因是:远比“市场先生”更加了解买入的公司并能够正确估价,从而利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异获利。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话,除非靠机遇,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能取得超出市场的业绩。任何个人或团体更不可能持续保持这种超出寻常的业绩。然而,巴菲特在过去几十年的骄人业绩就是确凿的证据,并且还有其他几位步巴菲特后尘的聪明投资家,他们也打败了市场,其经验也证明了产生超出市场业绩的可能性。这对于市场有效理论意味着什么呢?巴菲特之所以认为:市场有效理论不成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投资者不可能总是理智的。

  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使用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然而,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总拥有理智。

  第二,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不正确。

  投资者总是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不是依赖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第三,股价只是反映“当前”而不是“长远”。显而易见,与当前的企业内在价值相比,长远的内在价值更重要。

  巴菲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投资者决不要认为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股票价值,也不要以为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没有必要。投资者要相信,股市中永远都有超额回报率。

  【从不依靠市场预测来投资】

  我通过企业运营结果,而不是通过每天,甚至是每年的股价报盘来告知我们的投资成功与否。 ——沃伦·巴菲特

  对于市场预测巴菲特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可以预测的,可是股市本身是非理性的,是不能预测的,也没有谁能预测股市走势。投资者只能利用它,却无法预测它。巴菲特自己从来不预测股市,也从不相信谁能预测股市。同时,巴菲特也警告其他投资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不管是经济预测、市场预测,还是个股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之地。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业绩,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与此同时,避免因推测未来的市场走势而使投资者诚惶诚恐甚至遭到灭顶之灾。他认为:“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离华尔街越远,你就越会怀疑那些所谓的股市预测或时机。”伯克希尔公司所在的奥玛哈离纽约那么远,所以巴菲特不相信所谓的市场预测是很合理的事。长久以来,巴菲特对预测的认识是: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面子而已。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的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在铺天盖地的股评中,股评家经常说股市或某只股票有上涨的动力、下跌的压力等,巴菲特建议投资者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股评家:“投资者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者,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巴菲特认为,市场与预测是两码事,市场是在变化的,而预测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的固定不变只会给分析市场的人以错觉。许多投资者仅使用历史评估方法或模式来决定股票什么时候便宜,什么时候贵。但历史评估方法的缺陷是他们对周边一切的依赖性。这就是说,对个股的衡量取决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某股的资本回报,某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战略实施。换句话说,历史模式只有在公司和行业发展的环境与评估方法建立之初的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才会奏效。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相比不仅各个公司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环境和投资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股票市场里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商人和投机家,他们做出几十亿个决策,而股市就是对这些决策累计行为的反映。所有决策都是独立于他人做出的。每个人对市场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但都基于大致相同的信息。当所有这些能因彼此相互作用时,一个市场就形成了。但我们无法仅依照对个案的调查来对市场的未来进行预测。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里,总体的力量比部分之和要大得多。有时,部分行为能够形成一种趋势。然而,由于每个人仅有有限的知识,所以每个人都看到了趋势,但没有人能解释趋势是由什么引起的。微小的变化总是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市场。令投资者感到害怕的是,旧的趋势的崩落丝毫没有预兆。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卷了进去,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小到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投资者总是信心十足地认为某种股票或某种市场从整体上将回落到平均域(平均域是一数学概念)但平均域是不稳定的,它基于众多投资者的不同预测的决策之上,而这些投资者又根据其他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决策。所以,平均域总是在不断移动变化。巴菲特说:“许多投资者认为市场只是一个简单的域性状态,但实际上市场是非域性的、复杂的、适应性的。只有当市场突然停止运作时,预测者的系统才有用武之地。”投资者在一个缺乏格局认识的世界里该如何应对呢?巴菲特认为,应该通过研究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层次。尽管经济和市场总体来说是复杂和庞大的,以至于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在公司这一层面的格局是可以被认识的。在每个公司的内部都存在着公司格局、管理格局以及金融格局,假如我们研究这些格局,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可以做一个合理的预测。巴菲特集中全力研究的正是这些格局而不是其他几百万投资者的不可预测的行为。他说:“我一直觉得受基本原理的支配来估算权重,要比受心理学的支配来估算投资容易得多。”巴菲特指出,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是许多投资者十分头疼的事情,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无足轻重。30年前,他没有能够预测到越南战争的爆发、物价与工资的调控、两大石油危机等事件,但没有预先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能阻止巴菲特取得过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说:“所有这些巨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他们对我们低价购买良好企业也没有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假若我们让这些不可知的恐惧拖住手脚或改变资金的使用,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投资者们想到某种格局,不管他们对格局的认识有多少错误,他们都会参照对格局的认识而行动。一旦你认识到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你会自愿地放弃预测的想法。你也会明白市场将逐步达到其繁荣与萧条的关键点。巴菲特解释说:“在今后30年里,一系列不同的大事肯定会发生。我们既不要试图预测这些事件,也不要试图从中获利。只要我们找到同我们过去购买的公司股票相似的企业股票,外部的意外事件将会对我们的长期结果产生极小的影响。”股市是非理性的,所以短期内的股市走势是不可预测的。如果谁要通过打听消息包括股评,而不是基于对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来判断的话,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别受市场情绪的左右】

  投资者投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情绪化这一缺点。我们必须冷静而细心地观察事实,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期在充满诱惑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市场是会闹情绪的。每一只股票的价格,都会因市场的情绪而波动。这个波动并不是跟着公司的企业现金获利潜能而上下浮动的。这使我们能够把自己选中的优秀公司的长远报酬率当成一个“底线”——投资报酬率的最低限度,然后利用市场的情绪,来取得更高的报酬率。巴菲特一直认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可口可乐在1919年上市时每股40美元,如果你在当时买入而持有到今天,经过多次配股和配息后,平均每年回报率是20%,而这是可口可乐长远的“平均”股价增值率。如果投资者能按照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去做,也就是以内在价值来看待公司的话,那么投资者就会专门等到市场情绪低落时才大笔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以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都大量购入可口可乐的股份,持有到现在,平均每年赚取超过26%的股价升值获利。巴菲特也曾多次强调,他买入一只个股之后,完全不担心这只个股有没有其他人在买卖。即使买入股票之后,市场关闭长达10年不能买卖这只股票,巴菲特也不会为此而担心。对巴菲特来说,股市是反映宇宙间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标。就像天气那样,准确无误地预测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行动就是做好准备,任何情况都能应付自如。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马基尔评论说:“很多股民买股时,价格虽高了,但却还买下,因为大家心里都在想,虽然自己很傻,会以这个价格买入,但买了不久后,就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跟着他们买去,所以今天的高价买入并不算傻。”马基尔称之为“更傻的人的原理”。事实上,人类史上从未有过在股市里赚钱的技术分析师,巴菲特也绝对不是像技术分析师那样,靠观看图表来预测市场走势的。巴菲特更不是像金融大师索罗斯那样,以猜测和尝试影响国际市场参与者情绪而赚钱,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分析出哪只股票物超所值,并迅速揽入怀中,就像在商店里买减价处理的鞋子一样。许多投资者很不喜欢拥有那些股价已经下跌很久的股票,却对那些一路上涨的股票非常着迷,结果却往往是高价买进低价卖出,不但赚不到钱反而会赔钱。而巴菲特的实战经历却总表现出另辟新径的价值取向。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独辟新径者,他极善于把握投资机遇。他看好的投资往往会令其他投资者深感疑惑。但结果却总是证明巴菲特独具慧眼、另辟新径的投资策略是正确的。巴菲特的超人之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巴菲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投资者要想击败市场,第一个条件当然就是不要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而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首要条件就是为自己确定一些选股的准则。

  【要战胜市场先战胜自己】

  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股市,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主要途径是独立思考和行动。归根到底,与股市博弈就是与自己博弈,就是与自己的人性博弈。因为股市是由无数个“自己”组成的。也就是说,投资者只有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哪些错误,才会尽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最终战胜股市。巴菲特认为,一个人要挑战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名投资学家,他深深知道,仅仅告诉某个人要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要节食、多做运动、戒烟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可是仅仅“知道”这样做还无法让他们产生“行动”。要跳出在股市中失败的心理和情绪陷阱,就必须了解一般人是怎样坠入这种心理陷阱的,然后再学习克服之道。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人。他们在股票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因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量的认知、行为偏差。通俗地说,这些人炒股票可以称之为“聪明人办傻事”。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平心而论,每一位投资者的理性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所以出现这种认知、行为偏差不足为怪。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常见愚蠢错误有以下几种:第一,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外部环境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各领域内的专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趋向于过度自信,金融专业人士也是如此。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证券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非常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过度自信是行为金融学中研究最多的认知偏差,市场上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是由投资者过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第二,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自归因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过去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这样,投资者的自信心将随着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断加强;但一旦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相反时,其自信心并不等量地削弱。第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从众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第四,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投资者过于重视新出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过度。第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赢利和损失时,损失比赢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赢利机会。第六,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这就是一种选择性偏差。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实,当好公司的股票价格过高时就成了“坏股票”,坏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也就成了“好股票”。当然,在资本市场上,这些现象很少单独出现,而是紧密地联系交织在一起的。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在于人脑的本质功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进行统计计算,大脑处理视觉形象远胜于处理数字逻辑。在许多情况下,认知偏差是我们用以简化日常生活的必要方法,因此可以说,认知偏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证券投资中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可能经常会犯的错误,并尽可能保持理性,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尽可能减少行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愚蠢投资决策,才能战胜市场。巴菲特认为,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者的试金石。实际上“与市场博弈”就等于与自己博弈,因为每个交易者与其他交易者共同形成了市场。格雷厄姆认为,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巴菲特将导师格雷厄姆的精华总结为:“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巴菲特指出:“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巴菲特还说:“如果你遵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行为与商业原则,你的投资将不会出现拙劣的结果,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话去做,你就能够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获益,否则,你自己也会干出蠢事。”

  【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

  在股市冷清之时买入,当股价上涨之后,如果看不准,就不要再加码,先试探一下,确信还能持续上涨几天时才可买进,但数量上在开始时一定要小。

  ——沃伦·巴菲特

  在那些专业人士看来,巴菲特的投资眼光总是透着怪异,当他们认为一只股极有发展潜力时,巴菲特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而他们认准一只“垃圾股”时,巴菲特却又大手一挥,将其揽入怀中。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巴菲特所有的财富都是从那些投资家不看好的“垃圾股”中赚来的。所以,巴菲特每次收购都会引来大量争议,其中收购富国银行就是一例。当人们一个以长远眼光、一个以当下评判,一个只看表面,一个看深层逻辑时,差别自然显现出来,真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注定孤独的。巴菲特在1990年买进富国银行的股权时,该银行是国内任何主要银行中对商业不动产放款最高的银行,高达145亿美元,相当于其股东权益的5倍。由于当时加州的经济不景气状况正在恶化,因此分析师推算银行的商业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将成为呆账。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富国银行股价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当时,由于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倒闭,震动了金融界,金融检查人员认真地分析了富国银行的贷款投资组合,迫使银行在1991年拨出13亿美元作为呆账准备,1992年度再提12亿美元做呆账准备。因为准备金是每月拨出,投资者开始对每次的提列金额感到紧张。按规定,银行并非一次足额提到放款损失准备金,而是在两年内慢慢提到,但投资者对于富国银行是否能撑到它的放款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表示质疑。巴菲特与人们的争议在于,若考虑它所有的放款问题之后,它还有赚取盈余的能力吗?巴菲特认为有,而看空卖空者则认为没有。巴菲特的眼光没有错,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继续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万股,占富国银行总股本的11.5%,然后又利用自联邦准备局拿到的清算超额准备金,再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长到22%,1993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以每股介于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间的价格继续买进该股票。至当年年底收盘,富国银行的股票已涨到每股137美元。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以巴菲特不断盈利的事实画上了句号。这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从1994年开始,伯克希尔公司利用全美股票市场报酬率走低的时机,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收购行动。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v


《乔治索罗斯名言|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乔治索罗斯名言|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整理】相关文章:

[12生肖五行方位八卦图]12生肖五行方位八卦图01-07

幼升小_幼儿营养知识01-07

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可以找什么工作_人力资源工作反思01-07

[五行是什么意思]五行是什么01-07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三年级中秋节手抄小报01-07

到京都自助游攻略|到京都自助游攻略01-07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物简介01-07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01-07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及流程01-07

乔治索罗斯名言|乔治索罗斯独特的投资哲学整理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