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 手机站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关白族唢呐的民俗介绍

时间:2019-01-07 10:11:57 故事大全 投诉建议

  白族的婚丧、疾病、鬼神等等文艺民俗,都离不开白族的唢呐。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有关白族唢呐的民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白族唢呐的民俗

  1 白族唢呐的产生及其特点

  白族唢呐的产生无文字记载,但从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哑子哭娘》中可以折射出白族唢呐产生的痕迹。而且从白族戏曲“吹吹腔”(“吹吹腔”以吹和腔,唢呐是它的主要伴奏乐器)的历史来看,“吹吹腔”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杨明《滇戏杂谈》)“吹吹腔”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它的伴奏乐器唢呐,估计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流传。白族唢呐的构造是由芦苇哨、气盘、芯子、唢呐杆(木管)、铜喇PA(铜碗)等部分组成的,其特点是:

  芦苇哨比较坚硬,开口较宽;唢呐杆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无音孔(其它兄弟民族的唢呐开8个音孑L,第7个音孔在木管的背面)?;白族唢呐的演奏方法十分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换气法,以便于长时间的连续演奏。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紧密配合,常常采用“借字”、“虚字”,民间把它称之为“垫音”C引。白族唢呐乐曲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较多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十度至十二度以上的跳进音程亦常见。延长音多加装饰性颤音,当乐曲进入高音区后常用“超吹法”吹奏,形成高亢热烈的情绪。乐曲使用调式以微调式、羽调式居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其乐曲结构有上下乐句构成乐段,有单乐句反复构成的乐段,亦有4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些乐段根据需要反复演奏。乐曲的发展以变奏手法用得较多,重复中有变化,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白族唢呐和打击乐的关系,民间常说“碰菜诺呆改 ”(白语,意思是有唢呐吹必然有锣鼓敲打,吹和打不分家),白族唢呐根据不同的曲牌节拍和情绪配以不同的锣鼓点,锣鼓有小鼓(大型民俗歌舞活动多使用大鼓或两者都用)、苏锣、小锣、根锣(马锣)、大钹(闷击),唢呐和打击乐配合得十分默契,加强了节奏,渲染了热烈的气氛㈨5。白族唢呐表现力丰富,情绪上给人以明显的感觉是高亢激昂、热烈奔放,音乐独具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世代流传。

  2 白族唢呐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

  白族由于有本主崇拜、敬天地、祭祖等宗教信仰,随之产生了一系列传统节日的祭祀和带有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耍龙、耍狮、耍白鹤、耍马、迎送本主、“闹春王正月”等活动;四月“绕三灵”活动;五月栽插期间组织的“栽秧会”,栽插结束组织的“田家乐”表演活动;六月的“火把节”、“耍海会”;七月的“海灯会”以及各地不同时间的“本主会”等活动(引。这些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有祭祀的礼仪,有歌,有舞,有戏,伴之以高亢热烈的白族唢呐调,热闹异常。另外,民俗活动中的结婚、庆寿、建房、立墓志、送葬礼仪等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唢呐的伴奏。可以说,唢呐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加强和渲染了民俗活动浓烈的气氛,寓教于乐,使人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唢呐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3 民俗活动孕育了多彩多姿表现力丰富的唢呐曲牌

  历代民间唢呐艺人扎根于群众之中,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园地里。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情感的需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一代又一代不断地进行创作、传承和发展了白族唢呐音乐。笔者于1998年以来先后到过洱源、大理、鹤庆、云龙、剑川等县采风,采访和听到了几十首唢呐曲牌(其中有部分曲牌属同曲异名,或同名异曲,或大部分旋律相同,部分旋律有变异),这些曲牌既有专用曲牌,也有通用曲牌。如:《耍龙调》、《龙摆尾》、《霸王鞭调》、《耍鹤调》、《大摆队伍》、《将军令》、《游船曲》等多用于春节、海灯会、绕三灵、田家乐、迎送本主等大型传统节日中耍龙、耍狮、耍白鹤、耍马、耍牛等歌舞活动以及在赛龙舟活动中演奏C川。它以明快的旋律,热烈、高亢的音调,渲染了欢腾炽热的情绪;《栽秧调》、《过山箐》、《大摆队伍》、《耍龙调》等曲牌则用于栽插劳动场面。它那大起大落、激昂的调子,强有力的旋律动感伴随着劳动节奏,催人奋发,形成你追我赶的栽秧竞赛场面;《将军令》、《大摆队伍》、《闹山红》、《开打曲》、《过场曲》以及带唱腔的《高腔》、《一字腔》、《旦腔》、《丑腔》等曲牌则

  用于白族吹吹腔舞台戏和室内坐唱戏(又称板凳戏或地戏)。其中文场戏旋律抒情、活泼、叙事性强,武场戏旋律挺拔而有气势,描绘了将士勇猛坚强的气概和威武雄壮的场面;《迎亲调》、《送客调》、《小开门》、《一杯酒》、《美女梳妆》、《拜堂》等曲牌则用于结婚时配合迎客、送客、接新娘、敬酒、拜堂等婚礼活动,它的旋律欢快热烈,增添了婚礼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而《送丧调》、《离别歌》、《跌落泉》、《悲泪涟》、《大哭》等曲牌则是丧葬礼仪时的专用曲牌,它那低沉悲伤的旋律,使人心情忧郁,哀思绵绵,深切地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哀思和怀念显然,如果没有春节民俗活动,没有耍龙、耍狮、耍白鹤等歌舞表演,是不可能产生《耍龙调》、《耍鹤调》等曲牌的;如果没有结婚时迎送客人、接新娘、敬酒、拜堂等民俗,是不可能产生《迎亲调》、《美女梳妆》、《拜堂》、《大开门》等喜事曲牌的。事实表明,一方面,这些唢呐曲牌的产生离不开白族的民俗活动,而另一方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以及较大的传统节日,这些有许多人,甚至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的民俗活动,如果没有唢呐的演奏,也将会显得冷冷清清,毫无生气。

  一方面,民俗生活和民俗活动是孕育产生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土壤,唢呐音乐也正是依附于这种民俗活动土壤而生存下来,并经民间唢呐艺人不断加以创造、发展、流传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亢激昂的唢呐音乐又反过来给民俗活动以渲染,使其更加热烈、庄重,它们之间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

  4 民俗活动培育了历代唢呐艺人由于唢呐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占有一定的位置,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或半职业艺术造诣较深的唢呐艺人。尤其是,被誉为白族唢呐之乡的洱源县,有很多优秀的唢呐艺人,他们走村串乡,在长期的唢呐演奏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并通过他们不断的传承和再创作,丰富和发展了唢呐音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及农村礼俗的改革,新的思想、新的风貌赋予传统民俗活动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机,促使民间唢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唢呐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技巧亦有新的突破,演奏范围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民俗活动的范围。唢呐在新的大型节日庆祝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理州历届“三月街”等活动中,都要组织唢呐队到三月街和州政府所在地下关进行演奏,演奏队伍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录制的白族传统唢呐曲磁带,它那丰富的表现力、高亢激昂、热烈奔放的音乐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白族的音乐

  一、音乐特点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数是7775七句的字数是775、7775。有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变化重复。

  二、音乐分类

  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白族小调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

  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三、器乐分类

  器乐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三弦曲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三弦3种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唢呐吹打乐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

  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四、音乐历史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白族的吹吹腔

  云龙白族“吹吹腔”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的历史了。主要靠师传和家传传承。

  云龙白族吹吹腔戏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旧州镇的汤邓、下坞、旧州三个村和长新乡的大达村,目前全县已组建白族专业、业余吹吹腔剧团9个:汤邓吹吹腔剧团、上甸尾吹吹腔剧团、三七吹吹腔剧团、丹嘎吹吹腔剧团、丰城吹吹腔剧团,汤涧吹吹腔剧团、大达吹吹腔剧团、箐干坪吹吹腔剧团、云龙县吹吹腔剧团。

  每个剧团都有戏台。这些剧团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坚柱都要进行吹吹腔戏表演,特别隆重的是春节,节目表演要达三天三夜。2000年7月24日在《云南日报》公布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项目上,将长新乡大达村列为吹吹腔保护村,旧州镇列为白族吹吹腔保护区。

  吹吹腔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剧种,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步法与唢呐旋律相适应,舞蹈性特别强。吹吹腔以唱、吹为主,吹又以唢呐为主要器乐吹奏过门,故又称“唢呐戏”、吹吹腔每唱四句为一段,唱词格式为“三七一五”山花诗体。

  第一句为起板,二、三句为中板,四句为落板,起板和落板都用唢呐间奏,击乐配之,击乐节拍十分严谨。有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等表演程式,有“一吹、二唱、三敲打之说法”,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即:平腔、净腔、生腔、一字腔,地胡腔、哭腔、大哭腔、高腔、摇旦腔、走板、垛垛板、数板、倒板等,唱腔调门随戏中人物而定。

  吹吹腔音乐资源丰富,以唢呐主奏,可加以二胡、三弦、笛子等,击乐有大镲、小镲、点子、小鼓等。表演起来抑扬顿挫,十分精彩。

  演唱方式:道白与唱腔相结合,颇似小品。唱腔曲调质朴、亲切,故事情节较真实,一波三折,与山地民族居住环境相吻合。

  传统吹吹腔节目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如《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竹林拾子》、《三出首》等。现代吹腔戏反映白族人民崇尚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呕歌和赞美大自然,赞美新时期的好人好事,主要节目有白族吹吹腔小戏《人勤花茂》、《喜兆三元》、《鸡鸣茶香》、《见面礼》等。

  白族吹吹腔很具有观赏性。集说、唱、表演、器乐于一体,曲目本身的创作就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有时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是观众自身的经历,很容易接近观众;它还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为它将诗赋、神话、谚语运用于作品中,再加上表演动作的夸张,就使曲目更传神。

  它还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语言,唱腔的诙谐,器乐的合理配合,节拍有快有慢,动作有张有弛,节奏十分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崔文瑞砍柴》、《火烧磨房》等在云龙县山地文化展演活动中深受群众好评。


猜你喜欢:
1.云南白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白族的结婚习俗习惯介绍

3.白族的结婚风俗有什么

4.云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5.有关满族的舞蹈习俗介绍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关白族唢呐的民俗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关白族唢呐的民俗介绍】相关文章:

安徒生故事大全(合集六篇)03-13

睡前故事大全范文汇总四篇03-13

党史小故事大全3到5分钟精选5篇10-10

古希腊神话故事大全(通用4篇)10-10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集合6篇10-10

霍金的故事大全(合集4篇)10-10

爱国主义故事大全集合5篇10-05

关于寓言故事大全【三篇】10-05

自编短篇科幻故事大全集合5篇10-05

扎心情感故事大全范文汇总三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