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 手机站

[藏族歌手落桑]藏族有关煨桑的古老宗教习俗介绍

时间:2019-01-07 10:11:58 中秋节的习俗 投诉建议

  煨桑,藏族民间性宗教习俗之一。“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煨桑”在藏语中是燔祭战神的意思。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藏族有关煨桑的古老宗教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煨桑的古老宗教习俗

  一、煨桑的程序

  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所以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会发现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

  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以解脱。

  二、祭祀活动

  祭山祭水。祭山,即将五彩经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携至本地附近最高山头的神坛上,进行煨桑以娱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较大的河边树枝上悬挂五彩经幡,同时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顶神。一般住家屋顶四角筑有垛台,每个垛台上插上树枝,每个树枝上缀系五彩经幡。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民间传说,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依次用羊毛线缝制。若以五行会意,则蓝为水,绿为木,红为火,黄为土,白为铁。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属相颜色开头排列经幡颜色次序的习俗。屋顶山墙中间的墙垛上,置有陶制香炉,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节庆、婚嫁、旅行等喜庆之时皆在此炉中煨桑祭祀屋顶神。祭诞神、地祗。在拉萨,凡藏族都有自己的诞神,藏族聚居区都存在地祗。一般每月要定时祭祀诞神和地祗。此外,举行婚丧嫁娶、出门远行和驱瘟除邪等民俗事项时,更要祭诞神和地祗。祭祀的基本内容是煨桑、插经幡。侨居异乡的藏族也要定期遥祭。

  祭舟神。每当过江河时,在上船前在岸边煨桑祭水神;上船后,往船首挂哈达、撒青稞,脱帽祈祷,以求神灵保佑平安渡过。

  祭山口神。藏族每遇出行,便须翻山越岭。藏语称山头、山口为“拉孜”,过往行人按传统习惯,都要在此放置石块,以至石块成堆,藏语称“拉载”。石堆上一般插有经幡,挂有经文纸条和羊毛等。过往行人每到“拉载”处,无论身份高低,都必须下马,整衣以示恭敬,并将随带经幡、哈达或者经文纸条、羊毛等悬挂在经幡或杆绳上,然后煨桑,祈祷神灵截住妖魔,保佑旅途平安。祷毕,在场所有人员右手一把糌粑,面向“拉载”三呼“嗦”,然后高喊“古嗦,神灵保佑!”随之将手上糌粑撒向空中,仪式即告结束。

  格萨尔王和藏历五月十五煨桑。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在降魔灭妖、抑强扶弱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一天格萨尔召集起了他的精锐将士、总管臣民,对众人唱道:

  无人神灵保佑谁,无神万事皆逆云。若是两者共在时,

  心想事成大吉利。五月十五时辰吉,岭国臣民请细听,

  上玛迦山峰之巅,煨名贵柏桑之叶,祭四方神灵护法。

  格萨尔认为,若不煨桑祭神,岭国的护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决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这时魔国红钢角命根子野牛前来进犯岭国,就因为格萨尔以桑烟敬祭了诸神,神灵喜欢故格萨尔大胜。自此,格萨尔从桑烟中开始了他保家卫国、降妖服魔的伟大宏业。藏历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来。

  为均贫富牟尼赞普燃桑求神。

  传说,公元8世纪吐蕃牟尼赞普即位时,对社会贫富不均现象非常伤感。为了人人都过上平等生活,他曾3次下令均贫富,但始终无法改变。有一次,他问一僧人:“这种现象有解决的办法吗?”僧人说:“尊敬的赞普,上供奉佛祖,下布施众生吧!”牟尼赞普来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献了《四阿念经》、《律本事》、《俱舍论》3部佛经,向佛像敬献了许多供品,以桑祭祀神灵佛祖,同时向广大百姓布施。从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传统,后逐渐传至整个藏区的寺院和民间。

  三、究煨桑之渊源

  传说古时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首领、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意为用烟和水驱除各种污秽之气。其实这一作法至今仍遗留于藏族社会的民俗民风之中。当家中生育婴儿,远道而来的亲友前来贺喜时,家人要点燃柏树枝,来者必须从火上跨过,目的是让幼儿健康长寿,不受邪气危害。

  后来就与战争有关,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胜利,成为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人们认为,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为了立足,佛教借鉴了本教和当地民族的一些习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种。由此煨桑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规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说,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形成的祈愿礼俗。

  四、桑之含义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众多食品,确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将其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看来都是较确切的意译。

  依本教史料,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西藏面具的发展起源

  一、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

  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首先由黑夜叉统领,地域取名魔地喀拉果古,咒术的威力从此生;此后由魔鬼和罗刹女统领,地域取名神罗叉之域,食肉赤脸从此生”这大致是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

  地下发掘的遗存表明,西藏至少在五千年以前,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三江谷地为中心,已产生堪称发达的新石器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就产生了第一个王聂赤赞普。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二十七代,为西藏神话传说时期。在这个时期已产生口头神话、历史传说的仲、猜谜巫卜的德乌和原始宗教苯波信仰三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西藏本土藏族先民们自己独创的远古苯教文化。罗马尼亚学者泰纳谢说过:“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

  稍晚,从中分离出宗教(已经教义化了的)、分科科学、诗学、音乐和造型艺术。”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德国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权威施密特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在母系文化中,对于死者,除用食品作贡献外还用血献祭祀,这些条献,大概原来就是用于部族的‘最初的母’,‘月中老妪’与‘地母’的在下列的母系民族中,都有这种风俗: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西藏,及由西藏向北传入中央亚细亚的畜牧民族。”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祭祖时,“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据《西藏王统记》,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这说明早在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据藏文典籍记载,实际上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二、8世纪发展高峰时期

  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戴人物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比较发达。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进行阿卓(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其中阿卓鼓舞就有领舞师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表演的。在桑耶寺康松桑岗林神殿的一幅反映该寺落成庆典的壁画中,就有多处这种阿卓鼓舞队和白面具戏开场仪式表演的场面,鼓舞队领舞师和白面具戏七个阿若娃,戴的都是粗扩、质朴、原色的山羊皮面具。

  同时期,也开始了药泥神像的塑造。《巴协》载:“轨范师问:“寺内诸佛菩萨形制取印式蕃式?’法王答道:‘当务取大蕃式。’轨范师道:‘若尔,请先召集大蕃民众,然后依样作蕃式可也。’于是召集蕃民大众。依美貌者巴库·顿彩造慈悲观音菩萨像,依玛·萨贡造护法不息马头金刚像,以美女党若·萨·拉布门造右侧温良度母像,以党若·萨·奴琼造左侧持光天母像。”这说明西藏在一开始进行传自印度的佛像塑造时,就结合了西藏本土传统的美术方法,并完全按当时吐蕃各种人物形象来创制。

  据《莲花生传》载,西藏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戴面具而舞的形式,早在初期桑耶寺羌姆中就被采用了,“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完经后……排列成行,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开光”。另据高历霆研究,“莲花生在塑造羌姆中愤怒相护法神的面具造型时,是受了印度佛教密宗的影响,但他把这种戴假面具而舞的形式运用到芜姆中来,很大程度上却是受了西藏苯教的影响”,在将苯教的某些神鬼吸收到芜姆中的同时,亦将当地苯教戴面具而舞的形式和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动物吸收运用到了羌姆之中”。

  11世纪随着密宗的各种吉祥滩仪,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正式形成和急剧发展,后弘期各种不同教派宗旨,开始塑制了更为完整、丰富的各种愤怒的和慈善的神像面具。据《萨迦世系史》,昆·官却杰布正当“希求新译密法之时.卓拢地方召开大法会,故前往观之。他看了各种表演,其中看到许多咒师头戴二十八种自在母之面具,各自手中拿一道具,有一长辫天女边击鼓边跳舞,场面及声势之大使整个大街被阻塞”。他回家后告诉其兄长,兄长慨叹道:“啊,密咒以呓语外传者始矣!”

  藏族头饰

  经年累月面对着雪山,草原和星夜,思想由此产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通过藏区特有的三色石,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打磨出他们祖祖辈辈的图腾崇拜——藏饰,阐释着“六字真言”,并坚信藏饰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快乐!

  常见的一种妇女头饰叫“巴廓”,形似弓状,用珍珠、珊瑚、玛瑙珠等缀饰而成。“巴廓”由三部分组成,即竹弓支架,用红布缠裹;“达扎”,弯弓上面的装饰,系穿缀的珍珠串链,平时可作为胸饰;“藏莫巴珠”,下部装饰,包括发式和饰品,平时可直接盘在头上。

  佩戴“巴廓”头饰程序复杂,极为繁琐。“巴廓”头饰是后藏妇女极具地方特色的头饰,由于制作复杂费时,人们平时不戴,多在婚庆、节日等喜庆场合才佩戴。

  “巴廓”是过去贵族夫人和小姐们常戴的一种耳环,多与“卫嫫巴珠”配用,长方形,体形较大,主要用金银制作,上等绿松耳石镶嵌。


猜你喜欢:
1.有关藏族人民的过年风俗

2.藏族礼仪风俗禁忌有什么

3.卓仓藏族传统饮食风俗习惯

4.西藏渔村的订婚风俗介绍

5.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介绍

《[藏族歌手落桑]藏族有关煨桑的古老宗教习俗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藏族歌手落桑]藏族有关煨桑的古老宗教习俗介绍】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开头结尾范文(通用10篇)11-10

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范文二篇09-18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2篇】09-16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集合2篇09-15

中秋节的习俗精选五篇09-12

从古到今中秋节的习俗(合集3篇)09-11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四篇】09-11

节日中秋节的习俗【汇编三篇】09-11

关于潮汕中秋节的习俗【三篇】09-09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二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