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 手机站

彝族婚俗_彝族婚嫁习俗具体有什么

时间:2016-02-28 06:39:41 中秋节的习俗 投诉建议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彝族的婚俗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彝族婚嫁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彝族婚嫁习俗

  彝族婚嫁风俗——抢婚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在滇西北地区,男方肖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这时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对付男方来抢婚的人,并把黑黑的锅灰打在抢婚者的脸上。当把姑娘抢回男方家时,抢氏的人们一个个锅灰满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宾客开怀大笑。在滇南等地,抢婚的地点、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识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么形式抢亲,把姑娘抢到新郎家后,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举行婚礼,并宴请宾客。对于抢婚。彝族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彝族婚嫁习俗——民俗传统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喜气洋洋,亲朋满座。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喜神牌位。彝家歌手不断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调的(青棚调),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歌声不停,唢呐声不断。

  男方家聚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时,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辈青年男女的泼水,以示欢迎和庆贺。彝家人认为:泼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后就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娶亲的队伍进了女方家门后,在供桌上点上香,磕完头,接着就开始展示带来的礼物,如衣服、鞋子、包头、钱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妆,如:橱柜、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电、缝纫机等。这时候,由女方父母请来的歌师开始唱娶亲歌,唱一段,展示一样,且唱到什么就必须展示什么,不然歌师就要用簸箕在娶亲人的头上打三下,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毕后,女方家招待娶亲的人喝水:先喝茶,后喝糖水,称为"先苦后甜",接着摆好香槟,请女方的舅辈来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打开红盒,给新郎披上两匹红彩带。一切完毕之后,女方家盛宴招待娶亲的人,亲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乡亲。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后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饭后,才能娶新娘动身回家。如果路远,女方家会热情地招待娶亲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当晚,女方家院子里或房外广场上,人们通宵达旦地跳左脚舞。如果路近,当天就可以娶亲回家。

  当人们进行上述活动的时候,新娘一般在楼上梳妆打扮,作出嫁前的准备。动身之前女方的舅辈带着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别,新娘则由哥哥或弟弟从楼上背到堂屋门外与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后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其余的姑娘的同伴或较亲的小辈,他们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彝族婚嫁习俗——婚礼规矩

  彝家的规矩,不管路有多远,一律走路,不骑马,不坐轿,如今也有乘坐汽车和拖拉机的,于是,娶亲,送亲的队伍在喇叭和唢呐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背、抬着令人眼共缭乱的嫁妆,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出发了。一路上,人们还弹月琴,唱山歌,跳左脚舞,热闹非凡。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请毕摩念头进亲经,然后新娘在手持两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进大门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这时,一中年妇女主持,主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后新郎走出洞房,来自女方家的女宾则陪着新郎留在房中,按传统习俗,晚饭时,新娘一天不得吃两家饭,由陪娘把女方带来的饭菜热了给新娘,并邀约新朗陪着吃。

  接着,男方家大宴宾客,之后,在青棚院心中烧一堆火,在家围着火堆弹弦子、唱调子、跳左脚舞,这时,新郎和新娘也参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围成圆圈,尽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天亮后,新娘去挑两担水到厨房里,同时在灶里烧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经开始在新郎家烧火做饭,从此就在新郎家生活了。这一天,新朗家还要宴请宾客,宾客大多是本氏族内的人,外来客人已经走了,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为四五天,新娘即回到夫家来生活,个别地方有回娘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这就要看当地的风俗了。

  彝族婚嫁特色——姑娘房

  云南彝族现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传统——姑娘房。姑娘房是专供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绩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每当夜幕来临,姑娘们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等待心仪的小伙子们到来。小伙子们来后,通过交谈相互认识,然后便在姑娘房中围成一圈,唱起情歌,跳起欢快的舞蹈,唱够了跳累了,他们便和看中的姑娘在一张床上和衣而睡,不过千万不能有什么想法,否则姑娘们会群起而攻之。天一亮,小伙子们便会早早的醒来,相约再次幽会的时间,然后悄悄的离开姑娘房,此时姑娘们也各自回到家中,开始一天的劳作。

  姑娘房也是相亲的场所。姑娘赶歌会去了,妈妈必须煮好招待未来女婿的饭菜。青年们在歌会上互相认识后,男青年必须同女青年一道住在姑娘房,由姑娘招待。而父母不能露面,只能从门缝中偷看。这一夜,姑娘小伙住在一起,进一步互诉衷情。天亮时,小伙子才悄悄离去。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来提亲,若是男方在短期内没有动静,那就算吹了。男方提亲,女方可以拒绝。无论哪方不愿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会再另选择。

  有的小伙子在姑娘房一住就是几天,不肯离去,这时女方得照常招待。白天,小伙子随女青年回家砍柴、放牧……晚上又同女青年在姑娘房住宿,女方父母视而不见,听任其便。按照风俗,适龄女青年参加跳歌会必须领个小伙子回家,才算有本事。自己体面,父母也高兴。同样,男青年参加歌会也以被姑娘约走为荣。倘若一个人去,一个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姑娘房中来往的小伙子越多、越热闹,说明姑娘的人缘好,喜欢姑娘的人多,魅力也就越大,做父母的面子也就越有光彩。彝族女人就是用这种特定的地点来选择自己的爱情,她们视爱情为生命,把温情献给家庭,把欢乐留给了生活,姑娘房见证着她们浪漫的爱情故事。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坝子里,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联系感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歌。红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对歌。青年人多通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加深感情,定下终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称公房,是彝族青年的乐园,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会和娱乐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也有请媒人说亲的。

  婚礼则是五花八门的,背新娘就是婚礼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新娘出嫁时,先由媒人从楼上背下来,送到大门外交给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讨亲队伍的护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远,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浃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让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过气来,又继续上路。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

  新娘一到,就举行“迎亲”仪式,让新郎、新娘坐在大门前的凳子上,乐师们奏起热烈的“迎亲调”,亲朋好友燃放爆竹,点起火把,祝贺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个举着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铺路,新郎和伴郎随之于后,在众人簇拥下人洞房。“迎亲”仪式一结束,就开始跳舞,歌声合着舞步响了起来,大家通宵达旦的欢乐。这场喜事刚结束,许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对象。

  彝族也有非常俭朴的婚礼,彝族支系,居住在弥勒县的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条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劳。阿细青年自由恋爱。婚姻程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不请客。这样往返几次,共同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这时,双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事就算完毕了。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很少。

  彝族婚嫁特色——背篓好柴送女家

  彝族支系拉乌人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男女情投意合,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脸相迎,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夜里在女家住。一两天后,双双又到男家落宿,男家的父母也知道这姑娘是自己的儿媳。来年生儿育女,两人才背着孩子,备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夫妻关系就此固定下来。这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结婚”。若夫妻感情一旦破裂,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嘲笑,所以离婚并不常见。万一夫妻实在不能相处,离婚也很简单,两人带着小锤和铁钻在村外找一个大石头各钻一划,成一个“十”字,表示以石为证,夫妻关系就此结束。

  彝族婚嫁特色——花腰带送情郎

  每逢欢乐的“火把节”、“尼遮西节”(腊月二十四)或热闹的赶街天,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

  花腰带----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带传情,别有风趣。当姑娘在劳动中或通过媒人的撮合,和小伙子爱上以后,就要背着和长辈,利用劳动之余或节假日,用各种有色的丝线,精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腰带绣成之后,利用约会的时间,把腰带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

  结婚程序

  彝族婚姻过去有一夫多妻制,但大多数为一夫一妻,同宗忌婚。解放前,多为情歌对唱等方式自由选择,也有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同时有部分父母保办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解放后,随着汉文化的影响,男女青年大多数形成了自由恋爱而缔结良缘习惯。婚俗上,不同支系的彝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大多数都经过(提亲)婚约、过礼、结婚、三个程序。

  1、婚约(定婚)

  婚约是彝族男女青年成婚的主要程序之一,它是通过男女青年,走亲串戚,赶集和传统的节日等活动中情歌对唱、相互交往等形式,选中意中人,男女双方有了一定感情基础后,双方告知父母。男方按照本民族礼仪,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说亲须选双月双日子。在说亲过程中,女方为了维护自己尊严,同时也是有目的考验男方。总是以各种借口,让求婚者多求几次,多数为三次,方能决定婚约。待女方同意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带着必要的礼品和拜祭女方祖先的各种用品,到女方家举行定婚仪式,同时男方还要带礼品到各亲戚家认识新的亲戚(俗称认亲)。有部分地区也分两次,即定亲、吃小酒。但大多数两个仪式一并进行,在定婚仪式上女方家邀请亲朋参加,通过该仪式认识亲朋,向亲朋表明家女已有婚约。不能够再接受别人的求婚。

  2、过礼(送彩礼)

  过礼是青年男女双方,结婚前给女方送彩礼的一个仪式,男方家择好结婚日子后,由媒人带男方和其朋友,在婚期前数月按照约定,带着必要的彩礼送到女方家。同时协商婚期以及婚事有关事宜。作为女婿的男青年,还必须送岳父和岳母各一套衣服面料,(俗称“离娘布”)。次日女方家将男方送来的酒肉,设晏请亲朋和村里德高望众的长者。宴席后大家共同商量筹办喜事的相关事谊。

  3、婚礼

  婚礼是男女双方履行婚约的最终目的,结合需要请本民族毕摩选择吉日。结婚仪式一般分三步,一是挂红,即主要亲戚在迎亲的前一天,新郎家设宴招待亲戚,饭后要举行挂红仪式。主持者按主人吩咐,新郎梳洗装扮整齐,在挂红仪式上接受亲戚的祝贺。挂红时新郎站立在堂屋正中。亲朋按舅舅、姑妈、姐夫等顺序依次把红布折叠成花朵挂在新郎肩上,挂红者在挂红的同时,口念祝贺新婚吉祥语。每个挂红者结束祝贺后,均要接受新郎的感谢酒茶,依次直到亲戚祝贺完成。二是迎亲,由压礼先生、新郎、陪郎、搬运嫁装人员、彩旗队、锣鼓队、号队,组成迎亲队伍。新郎胸前挂一朵红花,陪郎衣服上订两根红线。迎亲队来到新娘家时,迎亲方在女方家供桌上点燃一对蜡烛、清香,新郎三扣九磕拜祭女方祖先。还需给厨师礼品,迎亲队伍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招待。

  席间新娘朋友和新郎朋友互抹花脸、以示祝贺,同时也是迎亲过程中驱邪避凶的传统方法。饭毕,吹起大小号,敲起锣鼓,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浩浩荡荡地从女方家出发。新娘离开家时还要悲伤的哭泣至村外。表示难报父母养育之恩,不舍离去。途中若遇到其他娶亲队伍,双方新娘要互换礼物。三是迎亲队伍快到新郎家门外,要举行“退车马”仪式,即在门外放一张桌子,桌上放装满粮食的斗,并插上三柱清香,等新郎新娘一到,由懂得“退车马”仪式的长者点燃香,念“退车马”的吉祥语,放鞭炮,以示驱赶迎亲队伍在途中带回的不吉祥物,新娘和新郎方可进家门入洞房。进洞房时相互抢先进去,意为谁先进入洞房,今后就由谁当家。四是回门,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家要派两位新娘的亲属,一般是侄男侄女来接新娘新郎回家。新娘、新郎还需带着喜糖、喜酒等礼品与送亲的亲朋一齐返回新娘家,并再拜谢父母及亲戚和新娘的伙伴们,晚餐后,新娘、新郎要在当天落日之前返回男方家,结束婚礼。

  彝族的禁忌

  忌戏耍动头;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

  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

  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

  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宅址选择彝族宅址选择依山傍水、土肥草美处。择址后需卜宅,凉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滚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滚动,然后立三石支一锅煮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看蛋窝是正或偏,正为吉,可建房,偏为凶,另择址。

  立米,用手握住五颗大米,然后把米逐粒按东南西北中方向竖立于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发现米粒丢失、倾倒等现象为不吉,另择址。烧羊胛骨,需请巫师行此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烧毕,看胛骨上烧出的裂纹定吉凶,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这些都带迷信色彩逐渐被淘汰。选址后门的朝向一般门朝东,朝坡下。忌门朝秃山开;禁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点凉山彝族生产是农牧兼营型,历史上由于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和内部频繁的冤家械斗,于是居住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并能高瞻远瞩,居前有梯田,居后有牧地,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区多散居,平坝河谷地区多聚居。


《彝族婚俗_彝族婚嫁习俗具体有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彝族婚俗_彝族婚嫁习俗具体有什么】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开头结尾范文(通用10篇)11-10

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范文二篇09-18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2篇】09-16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集合2篇09-15

中秋节的习俗精选五篇09-12

从古到今中秋节的习俗(合集3篇)09-11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四篇】09-11

节日中秋节的习俗【汇编三篇】09-11

关于潮汕中秋节的习俗【三篇】09-09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二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