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句]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19-02-02 15:07:40 读后感 投诉建议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篇长篇小说,读了长篇小说,仿佛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一般。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一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

  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做-爱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埃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荆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二

  我要讲一个有关驯鹿、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以及古老的鄂温克民族的故事,它就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本书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说,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把驯鹿当做神鹿,逐其喜食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对于爱情的表达是小说最为打动我的画卷。 “饥饿和战争”是我的媒人,使我先后认识两任丈夫拉吉达和瓦罗加,彼此的生死离别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或许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吧,作品“爱和命运”的主题,让我想到《荆棘鸟》。他们都以一个女人为线索讲述传奇式的家族史,而这个女人的命运又是如此坎坷、让人扼腕。她们心中有爱,却不得不看着命运接连带走爱的人。小说的主人公“年届九旬的我”也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中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她们一样笃信宿命,见证了一个家族繁盛的过程,也看着它在不可知的命运中逐渐衰微,直至结束自己苍老的生命。较之他人,她们承受了和寿命一样悠长的忧伤。

  这部作品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我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比如“萨满”。 萨满被看做鄂温克人的重要角色,每个氏族只有,代代传承。小说中妮浩身为萨满,每次受人之托跳神去解救别人的生命危险,像冥冥中注定一样,她每救一个人,命运也会带走一个她的孩子,可作为一个部落的信仰和崇拜,她没有放弃治病救人,直至她也没有生命可以失去。曾经有读者给迟子建来信询问,应该如何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萨满的叙述,她是真实的吗?迟子建说,生活中有一些妮浩萨满的原型,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人类的大爱。所以我也被打动并相信这个古老部落的美丽神话。

  小说最后,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集体搬迁到了城镇中新建的定居点,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森林。和很多读者一样,我也担着心,他们可以适应山下的生活吗?驯鹿可以被圈养吗?“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的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让每一个读者沉思良久。

  如果你已经失去了聆听神话的环境,告别了接受神话的情怀,或许你也会爱上这部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三

  一个人若不懂得随和别人,别人便和会给你一堵石墙。久而久之,这样的别人多起来,你的周围便会高墙林立。已是深冬时节,路旁的枯树在冰雪的覆盖下更显得凄凉。我心里很是郁闷,扯着嗓子狂吼,泪水决了堤,拼命地涌出眼眶。我像是一个可笑的小丑,引起了路人的注视。“儿子,快收拾东西,今天下午就要走了,现在还有闲心晒太阳!”远处传来了妈妈的话语。无奈,我只好伸个懒腰,告别这阳光,挥舞收拾东西。我一本一本地把书往书包里塞,考虑着书包的载重有限,我不得不精心挑选必备的书。就这样,墙上的时针不知不觉地溜到了中午十二点。妈妈说:“来吃饭了,先别收拾了。”我飞快地放下几本还未装进的书,飞似的吃饭去了。床头,我的语文书平静得躺在书包旁。那儿,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在人群中钻进钻出,高兴地指着这盏灯说说笑笑,指着那盏灯连声喊道:“哇!好漂亮!好漂亮!”。一盏吉祥灯旁,以经被照相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十二生肖灯旁,我直看过去正好是我的生宵“蛇”,我连忙叫爸爸帮我照几张相片,定格下我灿烂纯真的笑容。一会儿,我们又到了莲花灯前,哇!真美啊!鲜艳欲滴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把整个莲花灯显得瑰丽无比。爸爸请观灯的朋友帮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春天的家乡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鸟鸣了,那是小鸟正在唱着春天的歌儿呢!下过一阵雨后,在我家乡的田园里,万物生辉,美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家乡的小溪显得更加清澈,微波荡漾,泛着金色的光.春天的家乡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额尔古纳河右岸》终于读完了,不愧是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让人感觉磅礴大气,酣畅淋漓,就象一曲叩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舒缓,如置身于月明风清或鸟语花香的原野,时而激昂震撼,如观悬崖飞瀑或惊涛拍岸般,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跟随着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我们仿佛走入了颚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着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发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读的书,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阁或弃之一旁,此书读完却有再翻一遍的欲望,因为第一遍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只能了解其大意,再次翻阅”反刍”才更能领会此书的意味与美妙。那么,此书的魅力究竟何在呢?阅读其实就是一种理解再创造,相信每个读者都有着各自的感触。我愿与亲爱的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浅显而粗略的感触与体会。那儿,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在人群中钻进钻出,高兴地指着这盏灯说说笑笑,指着那盏灯连声喊道:“哇!好漂亮!好漂亮!”。一盏吉祥灯旁,以经被照相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十二生肖灯旁,我直看过去正好是我的生宵“蛇”,我连忙叫爸爸帮我照几张相片,定格下我灿烂纯真的笑容。一会儿,我们又到了莲花灯前,哇!真美啊!鲜艳欲滴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把整个莲花灯显得瑰丽无比。爸爸请观灯的朋友帮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虽然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描述所经历的一切,不象第三人称那样以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与心理活动,然而通过主人公平静的口吻叙述和故事情节的铺展,依然能够闪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精干瘦朗深爱着妻子的林克,勤劳爱美善舞的达玛拉,温厚隐忍孤独的尼都萨满,勇敢健壮的鲁尼,善良博爱的妮浩,坚定有主见的拉吉达,软弱无奈的坤德,心灵扭曲的依芙琳,容貌丑陋的马粪包,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关于依芙琳的刻画,维妙维肖,入木三分,既让人同情她婚姻的不幸,同时又让人反感她尖酸的语言和变态的行为,她将其惟一的儿子逼上了绝路,好在最终她的怨气有所化解,语言行为又转向善的一面来。可怜的尼都萨满虽然深爱着达玛拉,终身未娶,达玛拉对其也心有好感,但最终单身的两人却无法突破氏族传统习俗的桎梏,在孤单无望中死去,让人唏嘘感慨。还有倔强的金得,以命抗婚,达西不顾其母亲反对义娶杰芙琳娜。马粪包的自残与转变,拉吉米的自私与固执……一个个人物形象的生动展现,让人感慨叹服作者巧妙的文学构思与深厚的写作笔力。

  作品展现了颚温克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与生存信念。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在严寒、猛兽、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阴云笼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与残酷的命运作殊死抗争。“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饥饿”,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随时可能会被饿死。生活原本就很困难,在某个时期居然还要面临着日本人的侵略,而此时的他们无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小说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所以“我”的语气中饱含沧桑和沉痛,因为这个老女人经历了太多亲人和族人的死亡。她的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她的大儿子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她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被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第二任丈夫酋长瓦罗加,最后死于黑熊的魔掌。酋长死后不久,她的大儿子维克特因酗酒过度而死亡。倘若不是有着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一个经历了如此众多人生打击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岁?

  作品的通篇思想内涵里回荡着真善美的主旋律。如萨满妮浩的博爱胸怀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为之震撼。救活别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是怎样惨痛的代价!可是身为萨满,妮浩却义无返顾地披上法衣去跳,当“我”劝阻她时,她说,“我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孩子有难而不救?”她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情怀?先后失去了四个孩子的她依然奋不顾身,无法做到见死不救。最后,她的小女儿贝尔娜因害怕死亡而逃走,真到妮浩临死也没见上最后一面。妮浩的行为与命运既让人强烈地感动,又让人为之深深地心痛。马粪包起初给人的感觉容貌和行为都是丑陋的,作者或许有意以这种形象的设立进一步映衬善与美的形象,提高艺术欣赏效果,然而高明的作者又以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安排,让他身临绝境时被妮浩无私相救的行为所深深感化,从而使他的自身行为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和改变,最终也实现了善的回归。虽然故事中有受恨情仇,嬉笑怒骂,但人物都是以本真的面貌呈现的,没有虚伪、尔虞我诈等现代文明社会所有的那些东西,我想这也是颚温克人的可爱之处,作品的某种魅力所在。

  作品体现了颚温克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大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万物有灵”的思想使颚温克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如“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太阳每天早上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下。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我”看待雨雪和太阳就如同自己的老朋友那样亲切。

  对自然的崇拜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信奉火神、河神、雷电神、山神、树神等。他们认为火神不能被熄灭,搬迁时在祖先神“玛鲁神”之后由驯鹿驮着,平时还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对动物也有敬畏之心,如吃熊肉时有很多禁忌,要学乌鸦叫和唱赞美的歌谣,不能乱扔骨头等。书中有两起因违犯禁忌亵渎神灵而遭到惩罚的事件,一起是马粪包吃熊肉时的肆意行为而使骨头卡住了喉咙,一起是偷驯鹿的少年吃饱后往大树身上撒尿触犯树神而险些丧命,两人都是妮浩挺身相救牺牲自己的孩子才把他们从生死关头拉了回来,这些都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之情。

  颚温克人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在对待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不是肆意的掠夺和破坏,而是有一种平等维护的观念,和谐相存的观念。他们看待驯鹿象看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搬迁时每次都把垃圾深埋清理得干干净净,不砍正在生长的树木,面对山外人员大批砍伐拉运树木时感到气愤而无奈。在现代文明的脚步不断逼近、家园被破坏、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下,大部分族人不得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年轻人则带着对山外便利生活的向往,走出了森林,然而后来还是有不少人因为不适应又重新回到森林,因为他们离不开从内心深深依恋着的自然,其中就包括“我”的孙女画家依恋娜。而“我”则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的精神家园,忧伤而平静地生活着。

  作品带有一种神秘的诡异色彩,使其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艺术魅力。如萨满能跳神治病救人,能让腿伤结痂,能让活马死去,还有萨满的未卜先知,都让人感觉非常的神奇。小列娜病危,尼都萨满让一头小驯鹿代替她离世后,母鹿居然断了奶水,而列娜死后,它的奶水竟然又有了,让人匪夷所思。畸形仔驯鹿的诞生终于如传言所说带来了厄运,尼浩的二儿子耶尔尼斯涅舍身化作黑桦树救母,这些故事情节诡异得让人难以想象,同时也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伊万的葬礼上莫明其妙地出现了两个穿白衣服的干女儿为他送葬,据依芙琳所言是他当年所救的狐仙的化身,这一点很有着聊斋志异里的灵怪色彩,或者说作品有着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味道?很遗憾自己的文学素养不高,无法对作品里的某些表达手法进行更好地诠释和评价。

  小说的语言十分精彩美妙,耐人寻味。描写景物时善用比喻,想象力丰富而新奇。如“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这应该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吧?还有“清新的空气和这突出其来的绿树,就象朝我跑来的两只温柔的小猫,它们伸出活泼而又湿润的舌头,一左一右地舔着我的脸颊,将我的困乏一扫而空”,想象力和表达力真是超乎寻常。

  还有更美妙的“如果把我们我们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组成的”:“我这一生见过多少座山,已经不记得了。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象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而充满感情色彩的比喻,将对山、水、树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另外,小说结构安排巧妙,分“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个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语言叙述的风格沉静而婉约,充满了诗意的抒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看了书结尾后的《跋》,了解到作者创作的的地点和过程,原来“故乡对我来说,就是催生这部长篇发芽、成长的雨露和清风”,“我很快又从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中获得了信心和灵感,回到创作中。”难怪作品写得那么出神入化,是作者缘于对出生故土的挚爱,置身于山峦中创作,得大山、天地之灵气,之前并进行了充分地调研、材料的收集和长时间感情的酝酿,所以写得那么酣畅凛冽,饱含激情书读了两遍终于放下了。

  感谢作者奉献出这么精美的文字,让我们走进书中体会了一个全新的颚温克人的世界,对他们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关注,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和彰扬的一些思想。同时发自内心地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中授奖辞中所言“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看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的还看了:

1.品德的力量读后感

2.古风耽美小说经典语录

3.龙眼与伞 读后感

4.时政一点通

《[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句]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典句]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航拍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三篇05-03

探寻红色中国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05-03

河西走廊读后感800字【汇编六篇】05-03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合集四篇)05-0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锦集五篇05-01

格林童话读后感05-01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5篇)05-01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三篇05-01

关于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800字【五篇】05-0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读后感【汇编四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