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巨流河简介]巨流河读后感

时间:2019-02-02 15:07:40 读后感 投诉建议

  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也是一本内容比较厚重的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巨流河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巨流河

  巨流河读后感篇一

  一个人的似水年华,也是一部民族的近代自传,因为民族的历史也是由个人的历史汇集而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民族。面对上个世纪的那场巨大灾难,犹太人、日本人都写了无数世纪之殇,唯独饱受灾难的中国却湮没了那段血泪史。当大陆小说界充斥着各种离奇的抗战YY 时,当电视屏幕上出现一名抗日奇侠横扫日军一个中队的脑残情节时此书,更具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为第一部分,从郭松龄兵谏失败到1947 年赴台任教,讲齐邦媛在大陆的岁月;六至十一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齐邦媛去台之后的生活。这也暗合了全书的主线“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巨流河在东北,哑口海在台湾。

  20 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反映到个人身上尤其如此,齐邦媛父女一生都在颠沛流离,欲拯救国家而不能,欲独善其身也不易。邦媛之父齐世英早年追随郭松龄兵谏救国却不幸兵败,逃亡异乡,后来东北易帜,但日寇进犯,八年抗战之后国共又兄弟阋于墙,眼见家园沦丧,一腔热血无力救国,其中的悲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迷茫。齐邦媛自幼流离,故乡沦陷,亲人逝去,她的人生从小就打上了悲剧的色彩,所以全书的基调就是悲伤的。可是这种悲伤在齐邦媛云淡风轻的笔墨下,则显得十分优雅,但是这种优雅却更添悲伤。

  她的笔下不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开启民智的书匠,也有怀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战火连天,大学校园依然可以弦歌不辍。英雄壮烈赴死,校园依然可以云雀夜莺。这才是真正的八年抗战,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并非战事一起,生活中只有战争,人类美好的情感和向往安逸的生活不会完全为锋镝所鸣。

  “中国不忘,有我!”南开精神令人动容,正是有这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族韧性,积贫积弱的中国才能在日军铁骑下昂然屹立。可是全民抗战胜利之后,因为政治理念差异,民族再次分裂,胜利之后竟是虚空。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败走台湾,虽是历史的必然,可是人们不经想到如果当年郭松龄能够兵谏成功,那东北也许就不会沦为日本殖民地十多年;如果国民政府在抗战之后能妥善经营、举贤选能,那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国共分裂。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幸运女神没有赐予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次喘息之机。

  在台北日式榻榻米房间中彷徨的齐邦媛可能是人生中的最低谷时期,后来父母相继来台,又从事教育,才扭转了这一无边彷徨。齐邦媛在台数十年,为台湾文学、教育费尽心思,其中重新修订中学国文教科书,面对保守分子扣上的动摇国本的帽子和排山倒海般的攻讦,依然坚持以增进阅读兴趣和语文知识为方针,不以政治挂帅,对教育事业功莫大焉。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也能启迪一颗颗敏感的心灵。

  齐邦媛出身名门,又师从朱光潜,文字之间自然而然的美学韵味是当下大陆作家所不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尽在台湾只说看来也并不为过。“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巨变的时代,历史的悲怆,在齐邦媛温和洁净的面前,竟是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巨流河读后感篇二

  买下这本“巨流河”,起初是被书名吸引住,平静的表面下似有一股暗流汹涌,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女性作家的自传,能有这样的气魄,偏令我这个抒情得要命的女读者,不由得要读一读。

  我向不会写书评,读后感也是念书时就怕的命题作文。坐在这里半晌,如噎在喉,竟不知如何起头。那么就不管吧。

  女主人公齐邦媛和飞虎队上尉张大飞的爱情,荡气回肠,以至于大年初一的深夜,当我读到张大飞的死讯,仿佛被抛入洪荒时代的黑暗里,那样的凄惶,一个人裹在被子里,泪流满面。

  眼前总出现的一幕,是那个四月天的下午,在南开操场的一隅,他穿着宽大的军用雨衣从远处大步向她走来,脸上是她熟悉的温熙的笑,他说,“你怎么一年就长大了,这么好看了呢”。遂将她揽进大雨衣里,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亲密举动。她听得见他年轻的心,激跳如鼓。此后,我想,那操场的一隅就藏着少女邦媛一世界的回忆吧。

  而那一面,竟成诀别。

  现实狰狞,当纯情的她在眉山的月夜里诵读雪莱,济慈,他却在杀戮中直面坠落的敌机中敌人的脸,火焰中的扭曲的脸……他给她的信中说,对我的情况,你知道的越少越好……

  张大飞死时,他的飞机被发现竖在那里,一个翅膀向上,一个翅膀插在沙滩里,如他夭折的少年时代。从十几岁上眼睁睁亲见父亲被日本人浇油烧死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就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圣经”也许能带给他片刻的安宁,美好的爱情也许能慰藉他麻木的心灵,而他短暂一生那黑暗的底色是无法稀释的。当他为自己改名为“大飞”,义无反顾的告别邦媛一家,投身战事,他也许已经知道,死亡只有与死亡对面,才能获得终极的解脱。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其时我恨不能拿我这苍白的生命去换他的重生。

  可是,请原谅我的懦弱和多愁,我知道在那个战火燎烧的年代,那些“生命是死亡唇边的笑”的烽火岁月,爱情,绝不是生命的主题。相反,爱情是多么微不足道,那只能是压在心底的甜蜜或者痛苦。这一压,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对那个时代, 我没有资格评说,也无法可想象。也许只有亲历的人用青春,热血,苦难或死亡才能句读。

  齐邦媛出身东北的官宦名门,祖父效命于奉系军阀张作霖,父亲齐世英早年官派日本及德国深造,回国后满腔救国强国的民主思想。他看到军阀混战的弊端,主张东北停战休养生息,力挺郭松龄将军兵谏张作霖。在与张作霖于巨流河两岸对峙三日后,郭军终因军心动摇而功败垂成。骁勇善战的郭将军及郭夫人被就地枪决,而齐世英也由此踏上流亡之路。此后,他加入了国民党,一生为了中华的民主强盛而奔波不息。

  齐世英先生为人宽厚仁和,那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他从无营营名利之心,因而也从未到达权力的中心。他至死念念不忘当年巨流河败北,郭将军身死,自己的家乡东北惨遭外族入侵,而他后半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看一眼那滚滚东逝的巨流河。

  齐邦媛说,她的生命被分割成两半,二十三岁前,随着父亲颠沛流离,辗转大半个中国,亲历了太多战争带来的人间苦难,几乎是在哭泣中长大。二十三岁后到台湾,遂投身于另一种白手起家的教育的建设。这两段生命,前一段二十三年,后一段六十余年,从篇幅上看,却不相上下,作者前半生经历之丰富曲折,由此得窥一斑。

  我在想,齐邦媛先生何其不幸,生在一个纷乱的年代,又何其有幸,亲历那些风云流徙,并能在最不可能的条件下接受了完整的,且是举国最高水准的教育,有朱光潜,吴宓,孟志荪等学术界名师的指引。

  我是多么羡嫉和崇拜她,当我读到她在英诗课上看到恩师朱光潜噙不住的那一颗伤怀之泪;读到她在四川乐山三江交汇之处诵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又嗟叹自己是第一个在此背诵济慈的中国女子;读到1941年重庆遭到轰炸后南开中学合唱团在废墟上搭起棚架,千人同唱“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的壮怀激烈;读到她在半个世纪后得以重返故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墓园内找到张大飞的墓碑,在暮色里良久追忆他“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的灵魂……

  这是什么样的人生!!

  而我之爱“巨流河”,更是因为齐先生将一股文学的力量,与命运紧紧交织。又使我学会了读诗,那些大学时代被我视同嚼蜡的诗句,在齐先生的描述中,竟如此动人。当我跟着她读济慈的“无情的妖女”,雪莱的“印度小夜曲”,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它带我超越时空,感受到人类思想和文明最深邃的光芒,带着巨大的悲欣,给每一个敏感的灵魂以抚慰,给困顿失路的人以方向。

  齐邦媛先生的叙述平缓、内敛,她从未企图在时代背景下突出个人的悲喜,她是把个体放进整个时代的洪流里去,关注的是大的气象变幻。她却让我这样的读者内心澎湃。

  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对齐家两代人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个体经历的记述,如齐先生自言,这是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也如先生的忘年交钱穆先生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有些人,有些事,是不能忘却的。

  语无伦次的写下这些,实未道出胸中千回百转之一二。文字与我心,便似隔着一条巨流河。我知道,它不可泅渡,却能成就一种终生不改的坚持。

  至少,经年后,我仍会记得,在某个大年初一的夜,我曾泪流满面。

  左边为内地三联书店出版的封面,右边为台湾天下遠見文化公司出版的封面。两个都好,除了内地的版本删减了万来字。

  近80高龄的齐邦媛,在台湾教育和学术界享有盛誉,被学生们爱称为“永远的齐老师”。

  去台湾前珍贵的全家照,后排右一为齐邦媛。

  与南开的校友们。

  齐世英先生。让我想到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古之君子。

  我在网上找到张大飞的照片。当我的想象得以与真实映照,一半是喜,一半是痛。

  我读巨流河。

  巨流河读后感篇三

  《巨流河》是台湾文学家齐邦媛在80岁时花费4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2010年在中国大陆以简体中文出版,三年间增刷10次。喜欢这本书的不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还有很多可以称作者为祖母的年轻人。

  书中讲述了齐邦媛和她的父辈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国民党元老,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后投身革命,追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战败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在国民政府内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创办东北中山中学。抗战爆发后,领导东北地下抗日。后来带着700多东北流亡学生从北京、南京辗转到汉口,经云南、贵州到重庆。齐邦媛六岁离开巨流河流经的辽宁铁岭故乡,曾就读于南京鼓楼小学,重庆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在战乱、躲避日本飞机轰炸中读书。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她,心灵上刻满了弹痕。同时在流亡中她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大学毕业,为躲避内战,专心致学,23岁赴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她毕生从事教育,在台湾有“永远的齐老师”之称。

  读过这本书,难以忘怀的是齐邦媛与东北少年张大飞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张大飞的父亲原是沈阳县县长,因掩护同胞被日本人在广场烧死。张大飞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在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张大飞都与少女齐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岁战死。齐邦媛说,“我十二岁认识他,看到两代东北人以身殉国的悲怆,那不是美丽的初恋,是尊敬、亏欠、患难相知的钟情”。

  读过这本书,受到触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大批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重庆南开中学的口号是,“中国不亡,有我”。在齐邦媛的大学时代,很多同学响应国民党“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主动放弃学业走上战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国民党领导下的青年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青年一样,有相同的国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胆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党。而在我们过去学过的历史课程中,共产党的这段历史代替了中国当时的历史。更悲惨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很多国民党将士,又死于四年国共内战。作为一名共产党党员,看到这些过去没有记忆的历史,心情是复杂的。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有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但古往今来,似乎这种内战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很茫然。

  有人说,齐邦媛是台湾乡愁文学最后的守夜人。从6岁起她就永远地成为了外省人,辽宁铁岭只是纸上的故乡。齐邦媛非常坦率地讲与大陆作家的交往,“虽然彼此认识一些可以交谈的朋友,但是‘他们’和‘我们’内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诚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结尾所说 : 全忘记创伤,‘还不是此时。也不是此地。这种强烈的历史隔膜如冰难融,与亲切的乡愁形成强烈的反差。

  《巨流河》让我深思。什么时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荆山上的航空公墓,为张大飞献上一束花。


看过“巨流河读后感”的还看了:

1.雷锋日记读后感1500字

2.命好题建议

3.白岩松重庆大学演讲稿

4.信仰与幸福讲稿

5.白岩松演讲稿

《[巨流河简介]巨流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巨流河简介]巨流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热】04-18

文城读后感800字集合5篇04-18

古希腊罗马神话读后感【汇编四篇】04-1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精选四篇04-18

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锦集3篇)04-18

《羊皮卷》读后感【汇编三篇】04-17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汇编5篇04-17

人世间读后感悟【4篇】04-17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篇】04-17

传承红色精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