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情人 杜拉斯_杜拉斯情人优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时间:2017-11-02 01:39:41 读后感 投诉建议

 

  杜拉斯的《情人》主要通过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家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侧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一)

  与杜拉斯的《情人》结缘,是我一个朋友的缘故,她叫我送她《情人》一书,因此我也得而观之。

  读完《情人》,首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杜拉斯的小说是不可轻易摹仿的。因为她的文字来源于灵魂的力量,而这个灵魂又依附在杜拉斯本人这个特定的肉体之上。唯其本人才能通过文字表达出那种蓄而不说的震颤波动。若想成为一个杜拉斯小说的阅读者,起码应该具备对激情的欣赏能力;能包容并深切理解她那异乎寻常的既晦涩又先锋的思维;能敏感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是的,把握语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如此,若想做到全面透彻地评价《情人》这部作品的多义性,依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杜拉斯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不久却迷恋上了文学。稍后就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杜拉斯在写作《情人》这部自传体性质的爱情小说时,已是七十高龄。通过小说中浓浓的自传色彩,叙述作家那段不堪回首的、不同凡响的爱情经历。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在这部小说中蕴藏了杜拉斯无限的生命激情。读者在她记忆的引导下,身不由己地进入一个遥远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领略异国风情,承受生命的沉重。沉沦在小说中的读者,仿佛置身于一条充满黑色情绪的大河。这种感觉宛若一曲哀乐,将我们赤裸而美好的肉体彻底掏空,只留下一颗沉默的心,静静地体会生命的苍白。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所以能够倾倒当代无数的读者,与杜拉斯神秘、细腻、诡异、优美、绝望、苍凉的句子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文笔又与翻译家的译笔有着很大的关系。“我的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那是不存在的,没有的。并没有什么中心。也没有什么道路,线索。”“如果思路不清的话,所有的事物就会被一种无可名状的溶剂化为一体,”“我自己早就有好酒的愿望,这一点我和别人一样,原先就知道了,只不过这种嗜好来早了。这如同我身上早就有情欲的愿望一样。”诸如此类的句子与腔调,经过翻译家的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二位作家对历史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文中的悲绝意味读来使人回味无穷、唏嘘不已。

  与国内“主流文学”的传统写法相比较,在《情人》这部非线性的、将整个故事情节寓于哀伤悲怆的情绪之中的写法,对于保守的、沉闷的当今文学秩序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对于习惯阅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强烈冲击后的沉思。无论是视觉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情人》在写作上的突破,杜拉斯在她《相爱的故事》中曾作如下阐述:“什么妥协,什么在样式上需要按惯例做出‘合理布局’,对它嗤之以鼻,丢掉它……”杜拉斯的一生是追求极限写作的一生。在如何写作这个问题上,杜拉斯说:“宁可让人不理解。”这话的意思是,宁可让人读不懂她的小说,也不想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丧失自己对美的保持。杜拉斯是一位极端唯美的实验型作家,平庸与通俗为她所不屑,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憾力。同时,她也看重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么不写,要么出奇制胜。语言是杜拉斯的看家本领,在阅读《情人》的过程中,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被杜拉斯逐步征服的感觉。这就是《情人》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杜拉斯的魅力所在。文字一到杜拉斯的笔下,就变得飘忽不定;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可以自由地切换、穿梭叙述的时空顺序。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小说中透露出来的那一股充满张力的绝望之美,并不曾因写作手法的随意转换而感觉到有所松懈;相反的,读者始终能够感觉到,杜拉斯那阴郁苍凉的心境紧紧地绷在那儿。

  作为知名的作家、剧作家与电影艺术家的杜拉斯,她的大部分作品极其适合拍成电影,《情人》也不例外。七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稍后,出现那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富家公子,哆哆嗦嗦地牵起她的手,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小说中描绘湄公河汹涌澎湃的壮观,描述记忆中那个渡江过程中的小姑娘形象,使人深受感动。那清晰美丽的场景,深远又不失单纯的主线索,压抑真挚感人的人物情感,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那发生在小屋里的隐秘而狂热的恋情,他们对于未来、期望、与承诺的轻描淡写,在那间被无休止的喧闹声围绕着的黑暗房间里,一次次的进入……“他们一次次地激情相拥,除了做爱,还是做爱,什么都不多想。屋外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伴随着他们的呻吟;来来往往的人的影子,透过木格子的门和窗投进来……”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看到这里的读者或观众,根本就无法用文字来描述那份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情人》的诗化。也使得杜拉斯成为当代法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杜拉斯是个从天而降的美丽异类,她那癫狂的思想注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杜拉斯看来,绝望存在于存在本身之先,是先有了绝望的存在,然后才是感知的产生。绝望与张力是杜拉斯小说的一个核心。在《情人》的开头部分,她说:“在酗酒之前我就有了这样一副酗酒的面孔。”“现在,我看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在十八岁,十五岁,就已经有了以后我中年时期因饮酒过度而有的那副面孔的先兆了。”一切以绝望开始的写法,就是典型的杜拉斯句式。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生命的思考。走的是一条极端化的道路,要么得到全部,要么一无所有。杜拉斯笔下的爱情是对灵魂的绝对欣赏、绝对讴歌;灵魂与肉体可以超越时空使死亡在真爱面前俯首称臣。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身处一个洞穴之中,身处一个洞穴之底,身处几乎完全的孤独之中,这时,你会发现写作会拯救你。”这是晚年的杜拉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诠释。孤独与无助,是她生命的主要元素,不懈创作,是她活着的动力之源。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试问除了杜拉斯,还有哪位女作家可以做到这一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性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杜拉斯,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份伤痛、那份伤痛到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恒远的美丽,是书中最为精彩的表达,也是最为震撼读者心灵的秘诀所在。也许,这就是杜拉斯文本的核心罢!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二)

  一日早上醒来,恍然间觉得梦中有几个词语一直萦绕在耳边,其中的一个,就是杜拉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感觉。和同学谈起,她们竟笑言,那个名词是不是应该是杜蕾斯。其时我并不知杜蕾斯是什么,在大街上就以平常的嗓门坚定地说,就是杜拉斯,不是杜蕾斯,并 且追问杜蕾斯是谁。想想那时的窘态,便觉十分好笑。后来细想,大概是前几天有搜索过杜拉斯的《情人》,只是很短暂的事情,后来也就忘记了。没想到,这个女人竟然进入了潜意识之中。

  《情人》

  搜索《情人》以及杜拉斯,确实是因为王小波的推荐。高中时曾短暂地读过一点王小波的作品,但那是觉得十分的不对口味,于是放弃了。几年过去了,偶想再读读看,忽觉以前原是错过。惊诧于王小波怪诞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他所推荐的杜拉斯写作、王道乾翻译的《情人》自然不免心生好奇。不管好奇害不害得死猫,至少,好奇说明一个人对于生活还有兴趣,换言之,还是一个活人,我这样认为。

  开头的那一段的确是流传很广,没有看过的人把这段背过基本上也能吓唬人。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来沉淀,有些情感更是需要经历才能理解。《情人》中的很多沧桑与绝望,或许现时的我还没有办法感受和理解,但是,有一天,也许在某个清晨或者午后,忽然有那么一个两个句子从脑海中蹦出来,轻触着神经,俯瞰着灵魂,我会知道,就是她了。

  那么骄傲

  那个白人女孩子,敏感、任性、强硬,并且骄傲。

  敏感,我越来越觉得这是天生的,或是在不经意中由所处的环境而致的,决不是凭借后天的刻意就能培养成。她的观察总是那么细致入微,一直深入到骨子里,深入到灵魂里。她的恐怖也正在于此。在她的面前是无法遁形的,赤裸裸,血淋淋——然而看着这样一种对人性的剖析对他人的无情,却生发出畅快来,酣畅淋漓而又疼痛难当。或许,我的骨子里也是嗜血的,邪恶的,虽然我一直想做个好人,一直努力做好人。敏感的人常常活得痛苦,可是生活却不因这痛苦而稍发怜悯之心。上帝的面前人人平等,生活的面前人人平等,然而这平等只是形式上的,永无可能是实质上的。

  她的任性,她的妄为,她给了自己充足的理由,正如其他人也在做的一样。她的强硬,她的坚持,在我看来其实是无奈与抗争。

  她是那么骄傲,那么骄傲,如同一位公主,永不低下头颅。

  生活加之于她的是痛苦,是绝望,是无尽的悲伤,是永世的孤独。对此,她能如何?

  想起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情深深 雨濛濛》,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依萍从何书桓与如萍的订婚仪式上出来,已经万念俱灰,心神不在,跑到了桥上,并且不顾一切爬到了高处,书桓追到桥下。此时依萍已经认不出眼前人就是那个她日思夜想的书桓,她哭着说,因为生活,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变成了一只刺猬。为了爱书桓,她又把刺一根一根拔掉,这个过程很痛苦,拔刺的时候连皮带肉都撕扯下来,如今的她早已是血肉模糊,心力交瘁身心俱疲。她已经不堪忍受了。所以依萍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跳进去。

  对生活,勇敢或懦弱,并不是恰当的形容词。我们无法确知别人的生活力究竟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即便我们有所知,每个人又是那么不同,对生活的感知、对生活的忍受力都不一样,我们凭什么去说三道四呢?

  我们只知道,对待生活,他或她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她骄傲着,以自己独有的冷静和无情,以一种不屑和鄙夷,生活着。

  “从来不说话。从来不感到需要说话。就那么呆在那里,离人远远的,一句话不说,这个家庭就是一块顽石,凝结得又厚又硬,不可接近。我们没有一天不你杀我我杀你的,天天都在杀人。我们不仅互不通话,而且彼此谁也不看谁。你被看就不能回看。看就是一种好奇的行动,表示你对什么感兴趣,在注意什么,只要一看,那就表明你低了头了。被看的人根本不值得去看。看永远是侮辱人的。交谈这个字眼是被禁止的。我认为这个字在这里正表示屈辱和骄横。”家庭关系如是,对待生活,亦如是。

  情人

  他是个软弱的中国男人,正如当时那个久病的中国,但若确切地说,似乎比当时的中国还要好些,至少,他的父亲是个富人,而彼时中国却是穷困潦倒,且又无依无靠。

  他的爱太过无力,却又似乎无法对他苛责。

  她不肯承认爱他,她总是表现得与妓女一样,表现得只是为了钱才和他在一起。她从不让他知道她其实是爱他的,不管这份爱里还掺杂着什么成份,爱就是爱啊。

  他心里必也是盈满了痛苦,这痛苦,绝不仅仅是源于爱她而不可得。他本就痛苦,遇到她,只是使得痛苦更加真切罢了。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痛苦。本身就是绝望。本身就是残破。本身就是无助。

  《情人》的世界远比我所能感受到的复杂。我知道,我应该为自己的所在庆幸,然而我却实在不知道究竟应该庆幸什么。幸福总是表面上的,经不起观察,更经不起分析。在表面的平静之下,激流暗涌。

  杜拉斯情人读后感(三)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仅仅几句话的开端就把我吸引住了,不太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因为翻译者已经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作者原来的情感改变。而《情人》的开端被杜拉斯寥寥几语诠释的深厚而浓烈。

  自此喜欢情人,喜欢杜拉斯。

  《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浓厚的自传色彩,不同凡响的爱情叙述,使杜拉斯成为当代法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小说《情人》以一个法国少女与中国少爷在越南西贡偶遇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种疯狂而悲绝的爱情,蕴藏了生命最大的激情。她在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生活与艺术交织的空间,领略着异国情调,承受着生命中最沉重、最美好的压抑……在充满黑色的情绪流淌中,最为重要的是她突然就唤醒了你的记忆,往昔的一切如花朵在脑海里开放出绚丽的姿容。这里记录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的经历,特别是在黑夜降临的时候,我们正在沉睡,这种经历就像无声的音乐,覆盖了我们赤裸而美好的肉体,在心灵的底层静静地睡着。我们以自己苍白的经历,去呼应着来自《情人》里“冻结在那冰块里面”的救援之声。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

  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们虽然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极力反对他,却无耻地以我的肉体作交易,满足他们的金钱欲望。我的爱,从做童妓的时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幽会,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我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杜拉斯在道德上是反对派,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行动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费力地抛除道德的心灵枷锁,以自主的思考自决地审视内在的欲求,采取自觉的行动。从个人生命欲求的角度发现现实思想规则、行为规则的冲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为小说突破文本局限唤起广泛反应的内在要素。

  《情人》中叙述者“我”与其类同幻象的相互认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断认同,构造出社会背景中的道德张力:“这位夫人和这个戴平顶帽的少女都以同样的差异同当地人划分开。她们两个人都是被隔离出来的,孤立的。是两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们的不幸失宠,咎由自取。她们两人都因自身肉体所富有的本能而身败名裂。她们的肉体经受所爱的人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问题就在这里,就在这种希求一死的心绪。”(王道乾译)异样的道德意识产生于这样的道德环境,只要这样的道德环境还在带来痛苦,文本中另类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义。

  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思考?回忆? 否定的道德曾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爱的感觉将预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将自我与社会联结起来。抛弃道德的庇护是为了抨击社会中的虚伪,抗争一种压抑人的伪善。 观照了道德主体与道德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中体现的道德心理的意蕴。

  杜拉斯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讲叙道德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错,只有善对人们造成的摧残,恶却使人们回归精神安宁的历史。人们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动,因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传奇式的恋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纯洁动人,不带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样一种一旦开始就要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的爱情,快乐而无害,爱是无辜的,却被社会不容,被道德谴责。权势、歧变、

  战争,它们设定一套道德凌驾在真情实感之中,有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们的真诚意味着对道德的重新设定。从人的需求、人的尊严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还是从社会、从政府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这是产生冲突的症结所在,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终极的意义还是道德具有终极的意义的问题。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将悲剧之美赋予那些与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历史性的追求来展示对道德的另外一种理解。审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的文化。杜拉斯的小说中,社会作为与个体保持距离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从不表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外界之物都是历史地存在,象时间一样不能区分,不可阻挡。

  

《情人 杜拉斯_杜拉斯情人优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情人 杜拉斯_杜拉斯情人优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航拍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三篇05-03

探寻红色中国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05-03

河西走廊读后感800字【汇编六篇】05-03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合集四篇)05-0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000字锦集五篇05-01

格林童话读后感05-01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5篇)05-01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三篇05-01

关于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800字【五篇】05-0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读后感【汇编四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