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时间:2017-10-17 20:39:41 读后感 投诉建议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1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2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3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热】04-18

文城读后感800字集合5篇04-18

古希腊罗马神话读后感【汇编四篇】04-1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精选四篇04-18

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锦集3篇)04-18

《羊皮卷》读后感【汇编三篇】04-17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汇编5篇04-17

人世间读后感悟【4篇】04-17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篇】04-17

传承红色精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