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儒家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

时间:2017-10-08 18:39:41 读后感 投诉建议

  儒家的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你都读过哪些儒家经典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儒家经典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一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要了解《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以及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 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二

  要了解《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以及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 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 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有着练,晓畅雍容和顺,迁徐含蓄的风格。

  儒家经典读后感篇三

  我们所读到的《儒家经典语录读本》是一本阐述《论语》精髓的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

  我读到其中的一句颇有感触: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不知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四、五岁了,为人妻,为人母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和同龄的孩子一样长大了,做事不再喜欢和父母商量,独断独行,一旦被父母发现他们会极力反对,那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父母在和自己做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愚蠢。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思想观念日益成熟起来,这时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无意中说起为父母过生日的事,我才顿时发现,原来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记得给我过,而他们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看过“儒家经典读后感”的还看了:

1.五年级国学经典读后感

2.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3.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

4.中华经典读后感

5.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儒家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儒家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相关文章: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热】04-18

文城读后感800字集合5篇04-18

古希腊罗马神话读后感【汇编四篇】04-1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精选四篇04-18

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锦集3篇)04-18

《羊皮卷》读后感【汇编三篇】04-17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汇编5篇04-17

人世间读后感悟【4篇】04-17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篇】04-17

传承红色精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