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手机站

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山上的小屋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时间:2017-09-24 09:39:41 读后感 投诉建议

  山上的小屋是一本小说,听到这个名字,你都想到了什么呢?山上的小屋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山上的小屋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山上的小屋读后感篇一

  在 《山上的小屋》中,残雪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世 界,人的思维扭曲、病态。所有人都在臆想和梦靥中痛苦、挣扎:我 意识中日夜鬼哭狼嚎的山上的小屋,母亲眼中天明时分飞进来的天 牛,父亲忘不了却永远打捞不上来的剪刀。

  在这个荒诞、变形的世界 中, 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 即使是至亲,依旧充满着戒备、 猜忌, 甚至是仇视:家人们总是翻我的抽屉想窥视“我”的隐私;母亲“恶 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 ;父亲那使“我”感到熟悉的狼眼;妹妹直 勾勾的绿色的眼睛;乃至“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的窗户。 这些都是因为“我”孤独、敏感、焦虑造成神经高度紧张从而产生的 幻觉。残雪的这篇文章把西方现代主义着重表现人存在的荒谬感、恐 惧感,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无法沟通的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山上的小屋读后感篇二

  《山上的小屋》作者残雪,原名邓小华,1953年生,湖南长沙人。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小说集《南泥街》、《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等,其中《山上的小屋》、《公牛》、《苍老的浮云》等小说引起了文艺界的注目和广大读者的争鸣。

  残雪作为先锋作家,其作品《山上的小屋》又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那么关于“先锋小说”的定义就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和了解了。“先锋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是继“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朦胧诗派”、“寻根文学”之后的又一文学流派。

  先锋小说有其特定的思想内容,它关注小说的精神气质,注重小说的文体实验特征,关心故事的“形式”,善于运用虚构、想象、夸张、梦魇等艺术表现手法,重视文体的自觉性,追求叙述本身的独立意义,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比较深。这一时期有一大批从事先锋小说写作的作家,如:马原、刘索拉、徐星、余华、红枫等,他们作品的表层结构是传统的现实叙述,讲究叙述节奏和结构,具有较大的现实随意性,自由度比较大。而且没有固定的逻辑,不管读者喜欢与否,随时调动或移动角色,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

  《山上的小屋》属于现代派小说,残雪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互相仇视。文中的“我”,几乎是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处处充满了疑惧:家人总是窥视“我的抽屉”;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门”;母亲使“我”感到“那只熟悉的狼眼”;妹妹“眼睛变为绿色”……家人之间没有亲情,只有猜疑。作者心理的变态产生了物象的变形,那“日夜鬼哭狼嚎的山上的小屋”就是一个幻觉的世界,“我”在这幻觉中极度紧张:大老鼠在风中狂奔,有人把吊桶放在井壁上碰的轰隆作响……

  残雪的敏感创造了一个变形、荒诞的世界,从这变形、荒诞的世界里折射出一个痛苦焦灼的灵魂,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变形,这是来自现代主义意识。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理智的立场,通过变形、夸张来寓意某种隐意。她诉诸个人的感觉于潜在经验和记忆。人因无法把握自身,无法逃脱死亡的“剥夺”而精神净空、压抑,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

  人物形象的非人化是残雪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人物的行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作者还对人物加以修饰,如拟物手法的运用,“狼的眼睛”、“绿光”等。叙述程序的梦幻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残雪的小说并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注重内容、情节,而是注重形式,有时甚至颠倒叙述的顺序,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程序设计混乱,只凭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几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思维顺序。语言的宣泄性强,非理性化也较突出,只求心理宣泄需求,反映和表现人的异化、人性恶以及小人物对生存环境的恐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能交流等。

  作品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残雪以细腻的笔触隐性的表达了她当时的生活经历。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经济萧条、家庭贫困,许多人对此感到彷徨、迷茫,于是作为特别敏感、忧愁的作家,便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那段时期的现实以及内心的感受。

  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力,为当代枯泛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残雪注重神似中变形、夸张、魔幻、反讽,反映精神的心里真实,这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引发了一场叙事革命,从形式上、技巧上注重小说的结构。但同时先锋小说拒绝小说的社会功用,从而远离读者,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以至后来先锋小说逐渐淡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先锋代表的残雪却是个例外,这在于她有彻底的先锋立场,具有内在的先锋品质,是“骨子里最彻底的先锋作家”,她坚持自己原有的写作倾向和价值取向,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前进,而如刘索拉、徐星、马原、洪峰、余华等作家他们逐渐改变了写作方式,最终向市场妥协。

  总体上来看,先锋小说的创作不为迎合读者的口味,作品内容也存在枯涩难懂乏味等缺陷,但是它仍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艺术特色,从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山上的小屋读后感篇三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没必要惊讶和挖心思理解,读《山上的小屋》,不需要逻辑思维,不需要理性,只要有一颗心,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就可以了。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读完作品后也许会有些不解。但若把通篇的几个意象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抽屉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亲人象征现实的阻隔。

  一开始就被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语言吸引——没有过渡和任何关联,似乎是自顾自的表演秀。“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迎风站着”。近藤直子的评价很透彻,残雪的文字的确呈现出思考的阴冷。不管是对文字的调度,还是对情节的设计,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否定了传统的标准和审美,选择自己另类的表现。这也是现代派作家的共同特征。

  没错,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内容。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残雪使用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的手法。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对形式美的颠覆。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种臆想组成的。

  一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如:“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这是文中唯一一句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似乎这样的关注最少,但是分量却最重。因为文中人物的一切感觉都是由于过分关注自己而产生的。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文中涉及到妈妈,小妹和父亲。这些形象其实是对“我”的侧面补充。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他们会厌恶“我”清理抽屉,把“我”心爱的死蛾子死蜻蜓扔掉;对“我”一直向往的小屋无动于衷;受“我”房里的光亮和收拾东西的声响的刺激得想要自杀……妈妈的形象很有意思,似乎隐喻现实中给予直接阻挠的小人物,文中反复提到她的笑——“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的惊跳”,“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在隔壁房里冷笑”。而小妹则“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她在文中是一个告密者的形象,也是将现实和幻觉连接起来的纽带。父亲对“我”的阻挠则比较间接,他不像妈妈那样直接采取措施,而是借妈妈的手来破坏“我”的个人世界,是幕后真正的操纵者。

  三是对周围环境的臆想。首先使我感兴趣的是文中提到的几个人:房子周围的小偷,反锁在小屋里的人,镜子里那个人,在井边捣鬼的人,蹲在屋顶里面的人,在山上的小屋里呻吟的人。这些形象虽然是人物,但我觉得把他们作为环境因素来理解似乎更为恰当。他们没有直接对“我”下手,而是影响我的精神和意识,或者根本就是我的精神和意识产生的幻觉。他们也许存在于现实中,也许只是我的冥想。不管怎么样,他们是那样真切的“存在”于“我的周围”。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其干扰。但是,再读之后,我突然想,这些人,会不会是文中人物对自己的隐喻?事实上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我”做了的或者想要做的。

  现实卑俗,最有头脑的动物、本该是独立自由的人类,却在生存的适应中抹杀了棱角,伪装的本领越来越高。作者跳出有形的束缚,反思精神和灵魂的归宿。然而,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如此困难,那么人只有借助潜意识和梦境来发泄本性,找回本我。于是,自我与环境的错位反而变成正常状态。其实,对现代派而言无所谓正常不正常。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就提到:所有文明之初都是一种癫狂。正常与否只是一部分人的强加概念。

  作品中也可见作者的哲学思考。反理性的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了当时中国知识文艺分子的精神、心理、知识取向等各个方面。《山上的小屋》便带有深刻的现代哲学烙樱从作者挥毫营造的大氛围,到精心处理的小细节,无不折射出自由、存在等哲学关键词的内涵。比如出脚汗的细节就可以与萨特对“焦虑”诠释对应起来。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无疑给了我们一把探索的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与时代无关,对人本的关注始终应该得到重视。晦涩的现代表达不该成为解读过程中的障碍,而是拉近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外在纽带。

  肯明斯说:要像闻到玫瑰香味一样闻到你的思想。

  看到这些超越时代高度的深刻文字,我仿佛听到残雪说——

  穿过骨头抚摸你。


看过“山上的小屋读后感”的还看了:

1.杨靖宇读后感

2.魔季读后感

3.坚定的锡兵读后感

4.国学常识读后感

5.驿路梨花读后感

《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山上的小屋优秀读书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山上的小屋优秀读书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愿望的实现读后感【热】04-18

文城读后感800字集合5篇04-18

古希腊罗马神话读后感【汇编四篇】04-1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精选四篇04-18

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锦集3篇)04-18

《羊皮卷》读后感【汇编三篇】04-17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汇编5篇04-17

人世间读后感悟【4篇】04-17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篇】04-17

传承红色精神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