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绩查询 手机站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2017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19-01-07 09:59:42 中考成绩查询 投诉建议

  《文学概论》是自学考试科目之一,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烟花美文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第十章 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概念:

  1.典型: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或:文学中显现特征而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性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一指他的外在特征非常生动独特;二指内在性格非常深刻丰富。魅力性指性格的生命魅力与灵魂深度。

  2.特征化(一般称为典型化):创造典型的方法,即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和生发。特征化的对象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3.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完整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情感的包含性是意境的灵魂,含蓄而耐人寻味是意境的魅力所在。(或: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4.意象:又称审美意象,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问题:

  1.“本文”与“作品”“本文”又称“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的意思。指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指经过阅读了的文本。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而“本文”有待读者阅读与再创造。

  2.“文本”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本文从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中国三国时期的王弼也早有言、象、意三层次的分法。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如:……(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如:……

  2.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二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三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

  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概念:

  1.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2.事件:事件指相对完整的叙述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都是事件。不同的事件作为叙述单位在故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分三类。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是显示人物性格。第三类“一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又显示性格。2.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性格。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作品结构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历时性向度的结构。深层结构:指故事各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是共时性向度的结构。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深层结构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结构,而是内容意义的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作用。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张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忙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郑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揭示出社会的某种本质。(“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

  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构成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指生活中那个故事展开原本所用的时间;本文时间指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所用的时间,略等于阅读所用时间。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的性质、长短、顺序往往不同。

  6.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序列是三段式: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个行动将要发生。其次是变为现实或走向相反,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最后是取得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常说的开端、过程、结果)

  7.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由叙述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叙述。第二人称叙述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

  8.叙述者声音: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因此,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9.叙述接受者: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概念:

  1.抒情:即抒发感情。从对象看,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从方式看,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2.抒情作品: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另外还有戏剧和抒情小说,这二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特点。

  3.抒情话语: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即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情感经验。由于其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或者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常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声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5.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指抒情诗通过听觉节奏和视觉画面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将它直接有力地体现出来。换言之,即诗作情感饱满,声音响亮,图景鲜明。

  6.抒情节奏:节奏是抒情作品中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运动的形式。抒情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在声音层,音调的抑扬、字词句的停顿、反复、押韵等构成声音节奏。在画面层,景物的承接、流转跌宕等构成画面节奏;在情感层,情感的起伏、强弱、转折等,构成情感运动节奏。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声音的平仄、押韵,不同画面的接续,情感由喜悦而怀疑而惊喜等,都构成节奏。

  7.隐喻:比喻的一种,只表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不用喻词。如“幼儿园的阿姨终日泡在她的‘小鸟’中间。”用‘小鸟’隐喻小孩们。

  8.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的文学方法。如用红日升起象征美好未来,用鱼水关系象征军民关系。

  9.抒情话语的修辞:这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常用的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指一个诗句含有多重意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典故。(答时要具体解释一下。“借代”如“宛转娥眉马前死”,用“娥眉”代杨贵妃)

  10.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抒情,即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二是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气抒情。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抒情形式,诗歌如李白的《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纬。”诗人代思妇抒情。这种作品中隐含的‘我’是他人。三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即第三人称抒情。

  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重在运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重在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说明。

  首先,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现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突出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即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高低、快慢、长短等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另外,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与形象,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其次,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改变语言规范、复杂化、陌生化等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改变了“绿”的词性,丰富了其表现力。“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形容春意,不合语言规范,显得陌生,但却突出了视角画面的动感。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之景,不是孤立的景,而是为了抒情而设立的,因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景语;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景物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常包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可见,诗中总是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字面写的是景象,而内部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阔大的理解与景仰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2017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2017自学考试《文学概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23年山南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shannan.gov.cn/【荐】09-09

2023年昌都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changdu.gov.cn/【精选】09-09

2023年五指山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wzs.hainan.gov.cn/wzsdj/jy【荐】09-09

2023年林芝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www.jtj.linzhi.gov.cn/【热】09-09

2023年日喀则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rikaze.gov.cn/【荐】09-09

2023年海口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haikou.gov.cn/【精选】09-08

2023年锡林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xlgl.gov.cn/【精选】09-08

2023年赤峰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j.chifeng.gov.cn/【热】09-08

2023年乌兰察布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s://jyj.wulanchabu.gov.cn/09-08

2023年鄂尔多斯中考成绩查询网站http://jytyj.ordos.gov.cn/【热】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