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手机站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合集三篇)

时间:2022-09-25 00:09:20 名词解释 投诉建议

名词解释对于教育学考试备考来说,,是关键一环,那么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多多留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合集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需要识记素质教育的定义,答辨析题时会用到。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因此素质教育要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案例中如果老师只关注部分学生,只表扬优秀学生就说明该老师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包含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具有所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如果老师只看分数,或者只看其中一方面,没有兼顾其他方面,就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不顾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案例中,如果老师统一要求,不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兴趣爱好,就违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

努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要多创造机会,发挥学生主动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

三、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这也是我们备考辨析题要花时间去理解的重点知识。例如以下内容,当大家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能够准确判断,因为这些命题都是错误的。

1.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素质教育允许有尖子生,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允许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钻研。

2.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学好。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但素质教育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

3.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特别是不要百分制的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冲突,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至于,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不要考试,只是需要转化考试的功能,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开展了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包含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

5. 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矛盾。

全面发展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二者并不矛盾。

【篇2】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从我国来看,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从西方来看,古代社会的教育主要包含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和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中国

1.奴隶社会(夏朝至春秋)

【夏朝】庠、序、校。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

【商朝】大学、小学、瞽宗、庠、序。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官师合一,学在官府,政教一体(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春秋】“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私学兴起。

2.封建社会(春秋至清末)

【战国】稷下学宫(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私学繁荣(儒墨显学)。

【秦朝】焚书坑儒。

【汉朝】官私并行: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艺术类学校)、太学(最高学府)。此时,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六学二馆(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科举制。

【宋元】书院。书院始于唐朝,兴于宋朝(自学+研究)(中国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书院教学内容多为四书五经(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明朝】八股文。

【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制。

二、外国

1.奴隶社会

古埃及—文士学校(开设最多)、宫廷学校(世界最早)、僧侣学校(最高学府)、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古希腊:主要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

2.封建社会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培养效忠领主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吟诗)

【篇3】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

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3、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5、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6、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5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

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7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7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评价。

7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7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某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

7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80、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合集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学必背名词解释(合集三篇)】相关文章:

外科手消毒名词解释(合集三篇)11-06

队形名词解释【汇编三篇】11-06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精选六篇11-06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范文(精选二篇)11-02

关于基因鉴定技术的名词解释【三篇】10-31

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名词解释土地承包经营权【热】09-13

关于什么叫做辐射_名词解释【三篇】09-07

中英“国际商务管理学”名词解释最新06-14

最新自考“国际市场营销学二”名词解释06-14

民法学名词解释一精选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