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 手机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时间:2019-03-05 04:11:10 高考地理试题 投诉建议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一

  第一篇_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

  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a)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b)冷锋和暖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地理复习提纲】

  a)洋流, 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地理复习提纲】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 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地理复习提纲】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为基础, 呈经向带状分布。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二

  1.1 中国的疆域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

  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②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③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南北跨近50个纬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个纬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 中国的人口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增长速度较快:分布疏密不均。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人口多处和人口少处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 中国的民族:

  :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落实到地图上)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此外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温度带: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影响名称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

  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季风名称成因发源地风向性质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陆地→海洋

  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等)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海洋→陆地

  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季节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台风夏秋热带气旋强烈活动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夏连续性降水洪水泛滥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冬强冷空气入侵严寒、大风、霜冻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全年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用水困难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分界线占全国总面积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

  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夏季风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

  水量大水位上涨形成汛期无结冰期

  成因降水量大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小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

  地理复习提纲 第三篇_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一、疆域与人口

  1. 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的东部(东亚),太平洋的西岸(东临太平洋)。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属热带,无寒带; ②从海陆位置看,位于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临太平洋(世界最大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2. 国土辽阔 陆地领土面积(陆域)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no.3。

  可管辖海域面积(海域)300万km2。从北到南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最大)。

  ①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km,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海岸线——长1.8万多km,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六个海上邻国(自北向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②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多(北纬53度多)

  最南——曾母暗沙,4°n附近 南北纬度相差49度,相距约5500km。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135°e多。 最西——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62度,相距约5000km。 3. 省级行政单位: (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

  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p9) 4. 众多的人口

  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 ②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基数大。 人口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③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会计算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指每平方千米内的人口数

  该区域的面积数(平方千米)

  ④人口分布特点——人口东密西疏,人口地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5. 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中华民族)

  各民族人口:①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②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③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 ①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 (有利交往学习、有利共同发展) 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特色——傣族(泼水节)、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那慕达大会)、回族(忌猪肉、穆 斯林)

  二、地形与地势

  1、地形——五类: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我国地形的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山地 丘陵 崎岖的高原)

  3、我国地势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构成各阶梯的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

  第二阶梯: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盆地;内蒙古、黄土、和云贵高原 第三阶梯:平原和丘陵为主(长江中下游、东北和华北平原;辽东丘陵) ※会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三级阶梯的界线;构成各阶梯的主要地形区 4、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河海联运;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水能资源丰富,可建水电站)

  5、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见地图册p11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平原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

  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优势。

  ②不利影响:山区面积广大,平原少,耕地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

  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6、我国的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最北列:天山-阴山;

  中间列:昆仑山-秦岭;(秦岭是划分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最南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最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台湾山脉。(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山峰。)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海拔最高点)。 南北走向,主要有横断山脉、贺兰山等。

  [注意]横断山脉由多列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东西交通。

  7、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江河之源、湖泊之乡;“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温带草原,有很多著名牧场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卡斯特地貌,上有平坦的盆地(坝子,人口、农业集中地)

  8、我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oil、gas

  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盆地;降水稍多,可作牧场;oil 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盆地;盐矿;“聚宝盆”(盐矿、石油、石棉、金属矿藏) 四川盆地——地势低,气候湿润、农业发达;“天府之国”;coal、oil、gas

  9、我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平原;黑土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

  华北平原——人口稠密;(黄淮海)冲积平原;太行山以东、东临渤、黄海和山东丘陵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东临黄、东海;(长江及其支流)冲积平原;河网密布

  ①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书p36)——气温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受纬度位置影响 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 ②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p12)——冬季南北温差大(约50℃);漠河地区最冷;西沙最热。 ③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p12)——夏季普遍高温(仅12℃);吐鲁番最热;青藏高原最冷。

  2、五个温度带(五带一区,见图p13):以“活动积温”为划分指标;看图说出名称、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

  (暖温带——冬小麦;中温带——春小麦)

  3、降水分布:

  四类干湿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① 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它作物; ② 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好,通风可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 ③ 绍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

  ④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

  干燥。

  4、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夏季多雨)

  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相反,地处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我国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类型

  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北部地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我国灾害性气候:

  寒潮——表现(严寒、大风、霜冻);来源(西伯利亚、蒙古);时间(冬季、秋末、初春);利弊 台风——表现(狂风、暴雨、巨浪);来源(热带太平洋洋面);时间(夏季、秋季);利弊

  四、中国的水系(水系——干流与支流组成的水流)

  1、河流的作用:提供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产品;沟通交通

  内流河——不流入海洋,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洼地或消失在沙漠中。(如:塔里木河——冰山融雪补给)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如长江——降水补给)

  时令河——季节性河流,如塔里木河

  2、湖泊的作用: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提供水产品;旅游资源 两大湖群——青藏高原湖群 长江中下游湖群

  人工湖——水库(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 天然湖

  咸水湖——青海湖(我国最大湖泊、我国最大咸水湖)——大多位于内流区 淡水湖——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大多位于外流区 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咸水湖)——纳木错

  3、黄河与长江

  五、区域篇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面积最大的、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简称——新; 省级行政中心(省会)——乌鲁木齐

  1)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强) 瓜果甜 旱极——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温度最高、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中)。下有丰富的淡水、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西气东输”起点——塔里木盆地的轮台(轮南)-上海。

  3)绿洲——沙漠、盆地边缘、沿河。

  水源来自:山区降水 冰雪融水。 人口集中、农业(瓜果、棉花、牧业)集中

  坎儿井——地下引水工程,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灌溉)

  交通——古代“丝绸之路”(景观:楼兰古城遗址、天山天池、塔里木河胡杨林) 4)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2、台湾省:(台湾岛——祖国宝岛;我国最大的岛屿)

  简称——台; 省级行政中心——台北(最大城市);

  港口——高雄(台湾最大)、基隆

  地形——山地(台湾山脉)为主(玉山——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地震。

  地势——东高西低(河流自东向西)。西部为平原地区(重要的农业区、人口、城市集中) 河流——河流短(面积限制)、而水流急(多山),多瀑布险滩,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 湖泊——日月潭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水果、甘蔗)

  雨极——火烧寮

  美称——粮仓、森林宝库、樟脑王国、甜岛、水果之乡、东南盐仓、矿产、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景观——阿里山、日月潭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三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大陆海岸线从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6、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渤海近岸);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东海)。

  7、我国领土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

  8、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

  最南端:海南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9、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天津 京、津 北京、天津 河北 冀 石家庄 山西 晋 太原 上海 泸 上海市 河南 豫 郑州 陕西 陕、秦 西安 重庆 渝 重庆市 湖北 鄂 武汉 甘肃 甘、陇 兰州 内蒙古自治蒙 呼和浩特 湖南 湘 长沙 青海 青 西宁 区

  新疆维吾尔新 乌鲁木齐 山东 鲁 济南 四川 川、蜀 成都 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宁 银川 江苏 苏 南京 云南 云、滇 昆明 治区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浙江 浙 杭州 贵州 贵、黔 贵阳 广西壮族自桂 南宁 福建 闽 福州 香港 港 香港 治区

  黑龙江 黑 哈尔滨 广东 粤 广州 澳门 澳 澳门 吉林 吉 长春 安徽 皖 合肥 台湾 台 台湾 辽宁 辽 沈阳 江西 赣 南昌

  11、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面积最大的省:新疆。

  1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桂、粤、台)。

  13、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

  3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亿。

  2、 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3、 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4、 我国人口的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

  5、 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我国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6、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

  4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 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3、 我国各民族总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4、 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藏族---西藏, 维吾尔族—新疆, 壮族---广西, 高山族—台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 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3、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 第一级阶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0c。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3、 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52.3c).

  4、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 夏季,中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6、 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49.6c).

  7、 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

  8、 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0、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4类干湿地区。

  11、东部—耕作业;西北—畜牧业;北方—旱地农业;南方—水田农业。

  12、我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4、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是雨热同期,但是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霜冻、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1、 内流河:没有流向海洋→内流区(1/3);河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外流河:流向海洋→外流区(2/3);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2、 长江—我国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

  黄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京杭运河—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

  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龙江—冰期最长;

  珠江---汛期最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青海湖—最大咸水湖;

  鄱阳湖---最大淡水湖。

  3、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注入渤海。

  4、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

  5、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6、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7、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造林、种草、绿化大地)。

  9、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10、长江上中游的分界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是湖口。

  11、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12、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1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多的原因是:

  (1)、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

  (2)、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14、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2、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3、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有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的原始森林。西南林区—树种最多。东南林区—人工林区。

  4、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5、土地利用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占2.5%

  2、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4、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是兴建水库;

  5、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7、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

  2、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4、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5、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和水路运送。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3、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4、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棉花生产—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产棉区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1年1熟或2年3熟 小麦、棉花、花生、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1年2-3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5、 我国四大牧区的比较

  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优良畜种 三河马、三河牛 细毛羊 牦牛 牦牛

  6、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四

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一、学情分析

  从期末检测成绩看,总体上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掌握应掌握的知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目标要求

  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读图、绘图技能。知道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初步学会运用学过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要素分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分析世界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认识到应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自己、备课标。尤其要深刻理解课标,吃透课标。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的分层次,关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的表现。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情感。再次是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2、要注重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学会读图、填图。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拓宽知识面。

  4、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本资源,开展一些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与各科任教师及班主任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形成合力。

  5、深入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

  6、继续巩固和提高已取得的区、市级的立项成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丰富地理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好地理特长生的辅导工作。

  7、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进度(略)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2023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荐】09-21

2023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8-17

推荐2023年宁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5

最新2023年青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5

精选2023年甘肃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5

最新2023年内蒙古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5

精选2023年全国乙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5

最新2023年吉林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4

推荐2023年山西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4

推荐2023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