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 手机站

创业小农民 小说|农民创业典型例子

时间:2019-02-12 12:33:20 事迹材料 投诉建议

  现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创业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你知道哪些农民创业典型例子呢?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农民创业典型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创业典型例子(一)

  90后农民工创业获千万投资 非白富美不娶

  “互联网+”浪潮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编织城市钢筋网的农民形象重新改写,一批敢闯敢拼、熟悉城乡规则的农民新一代也融进农村移动互联网创业。

  来自贵州的90后农民工关迪创办的“乡乡快运”项目近日获得1000万元天使融资。乡乡快运定位于城乡快运,解决中国3万乡镇及300万乡村不通快递,物流、出行困难的痛点。而这位90后的创业动力,却来自于独特的择偶标准——非白富美不娶!

  在乡村,取包裹比寄包裹还要贵

  因为最让关迪难以释怀的是,自己和其他同村伙伴往家寄电商等包裹,永远无法送达村里。家人有几种选择,一是偶尔请人带,二是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或县城取,来回一天。当然也可以坐车,来回车费几十块,特别是去县城取包裹的费用更高,比寄包裹还贵。乡乡快运首先要通过共享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村村通快递。

  在乡村,关键时候永远在等车

  关迪从小生活在贵州大山里,深受父母从商影响,十五岁就高中辍学经商创业,深刻感受到乡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记忆最深的是村里有位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往县医院,那时候还没有急救车,方圆几公里内也找不到一辆车,只能众人一边用担架往镇上抬,一边让人跑镇上找车。耽误了几个小时,往县城赶的途中老人去世。十年过去了,乡村一直没有改变的还是找不到车进城。城里的女朋友,第一次到村里后就提出分手,原因让关迪很受触动,不愿意再在路上等两个小时还等不到车。乡村运营车辆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客货两运,乡乡快运通过共享方式,让乡村人不再在路边等车。

  关迪第一次创业做城乡贸易,其实就是从城市拿货到村里卖,物流信息不透明,从城市租用的货车费用很高,高额的成本让关迪血本无归,只能外出打工积累资本。第二次创办养鸡场,遭遇禽流感,本来没事的鸡也不敢留,几块钱一只卖给村里人,每家几十只,天天吃鸡。到现在村里人提起鸡肉就起鸡皮疙瘩。剩下的鸡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车运出去,很快染上禽流感,只能成堆活埋处理。

  在乡村,用修房积蓄第三次创业

  2013年,关迪第三次创业,吸取前两次教训,买了十来辆电动车和面包车,在城乡间做物流客运生意。没有车的时候找不到车,等买了车,才发现又不好找货源和客源。关迪和几个小伙伴从城里学了一招推广,就从村里到县城、市里到处粘贴小广告,整整贴了一个星期,接活多了起来。但很快接到了一个“大活”,被罚把粘贴的广告清掉,干了一个星期。没钱罚,只能负责再冲洗一个星期的小广告。

  多次创业的历练,让关迪看到了乡村物流、出行巨大的信息空白。“我们几亿乡村青年,要么打工寄居在城市的屋檐下,要么在通往城市的中学里,他们与乡村之间或相隔千里或山路几十里。他们作为最先接触移动互联的新一代,却与留守乡村的亲人们一起,成为不能享受现代物流、出行的八个亿,更别奢谈他们利用网络走出去---”。

  关迪带上准备在老家修房的三十万积蓄,只身来到北京。在积蓄即将殆尽之时,寻找到了七个年龄横跨七零八零,来自百度、联想等大公司的合伙人,创办“乡乡快运”。这个项目得到了众多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嘉润天使、嘉腾资本及多名乡村天使投资人联合投资1000万。三个月时间,快递点覆盖2800个县30000多个乡镇;注册快运司机15万,报名司机过百万。乡乡快运已成长为城乡快运第一品牌。乡乡快运将聚合链接乡村1000万辆运营车辆,物流、出行信息透明一网打尽,村村通快递,让乡村与世界同步,乡通天下。

  创业动力来源于白富美的择偶条件

  谈到创业的最大动力,关迪表示自己创业除了解决乡村用户痛点,最主要还是通过创业达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找个白富美,实现“个人+”。创业十多年的关迪如今还是一个人。很多当年的乡村小伙伴有一半辍学打工,回家早早结婚,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还有一部分跃出农门,考上大学在城市工作。

  当年的喜欢的人也已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外企上班,成为白骨精,形同陌路。那个讨厌在乡村路上等车的姑娘成为了汽车4s店顾问,天天看到车永远不用等车。关迪认为创业得经得起折腾,择偶也得屡败屡战往高处走,这样才充满希望,“我觉得现在农村跟城市没有区别,也不用分什么农村人、城市人,为什么我就不能找个白富美对象呢?白富美也可以成为我们乡村青年照进现实的梦想嘛!”

  农民创业典型例子(二)

  大学生心怀梦想扎根农村 用创业改变命运

  三名贫困大学生扎根农村,白手起家创业,心怀梦想、敢闯敢拼,发展食用菌大棚事业,用创业改变命运,用劳动创造财富。

  身材瘦削、脸庞黑漆,挽起的裤腿上沾满干泥、黄土沾在皮鞋上看不出底色……如果不是手上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也许很难把他跟大学生联系到一块。在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办公室,田海军显得有些拘谨,“在别人看来,农村又穷又落后,我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读了多年书又回到了农村,实在没出息。但我不这么看,农村天地广阔,上升空间更大,可以大有作为。”

  2012年年5月,他与黄超、江利斌一起投资,建成了两个食用菌大棚。当年收入20万元,纯利润12万元。今年,又建成5个大棚,预计收入50万元。从带动村民发展食用菌,不但帮村民找到了致富路,也找准了自己的事业之路。

  打工积累创业资金

  眼前的田海军,略显单薄。但谁也想不到,这个瘦弱的小伙子,在山西农业大学学习之余办起小卖部、工地打工……不仅大学期间没问家里要过学费,还积攒了创业的启动资金。

  田海军今年23岁,老家在孝义市司马乡盐锅头村,是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管104班的一名学生。两个姐姐均已成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就在他上高三那年,父亲却突然患病,而母亲一直患有咽喉炎,家庭的突变,让田海军过早成熟起来。

  2010年,考入农大后,在等待入学的这段时间,在当地的一家大型砖厂,做起搬砖推车的活儿。开学时,挣到了4500元学费。考虑到自己家庭困难,入学后田海军多方筹措,借来1万多元,在校内开起了小卖部。同时,课余还在学校几个建筑工地做着泥瓦活,一天收入60元。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花费,还能适当补贴家里。但对田海军来说,这样的日子,既学不到东西,也难有太大的收入。2011年国庆节,田海军将小卖部转手后没有回家,留在工地给工程队和水泥。也就这时,他认识了黄超。

  牙缝里挤钱建大棚

  黄超是湖北省天门市章港镇人,父母也是农民。算起来,是田海军山西农大的师兄。就是这位师兄,跟他提及,食用菌种植前景不错,销路也好。并且他就跟着农大食用菌专家常明昌学习,有时还到其他县指导农民种植。

  有技术、有想法,农大周边也不缺土地,两人一拍即合,联手建食用菌大棚。之后,农大园艺学院的江利斌也加入了。江利斌是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人,父母种地为生。团队有了,接下来的难题是资金。三人东拼西凑,凑齐了8万元,能建两个棚。

  市场调研、租地、整地、购买原料……2012年5月18日,三人分工开始了前期准备,建棚地点就选在农大附近的杨家庄村。种植蘑菇是份苦活,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建棚、拌料、装袋、垛袋、灭菌、出锅、接种、上架出菇等,经常到次日凌晨1点多才能休息。

  灭菌是栽培食用菌至关重要的环节,灭菌不好,菌棒就会大批量坏掉,严重影响产量。但为了节省资金,他们只能找来废弃的汽油桶,做成简易的锅炉。“设备不行,就多用心,多受累。”20多个小时内,他们需要不停地将五六锅水烧至滚开,以高质量灭菌。

  “竹竿、铁丝、塑料布什么都是钱,越零碎越费钱。”田海军说,当时真是一分分省,一毛毛抠,恨不得不吃饭省下来。

  用心付出,总会有收获。去年年底,投资全部收回,到当年5月,他们的纯盈利已达到12万元。然而,这只是开始。

  不急分红再次扩建大棚

  按照他们的调研,太谷县的平菇市场年份额是计为500万元左右。市场前景广大,因此三人商量不着急分红,还得继续扩大生产。再次筹集18万元,新建3个大棚。这样,先后建起的5个大棚,其中一个种植香菇,其余的全部种平菇。黄超保守估计,到明年6月收入50万元左右,纯收入也30多万元。

  在农业大县太谷,各种温室、蔬菜智能大棚鳞次栉比。而他们建的大棚有些另类,“靠几个穷学生有限的积累,只能因陋就简”。黄超自嘲说,虽然简陋,蘑菇产量可不低。到明年,他们的蘑菇产量就能占到市场份额的10%。将来,如果能将份额扩展到50%甚至更多,那他们的这条路将注定会越走越远。

  目前,在他们三人牵头下,成立了太谷县绿能食用菌合作社,并先后在和顺、宁武、原平、阳曲等地,推广栽培技术、指导生产,陆续建成了4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创业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就业。“也就在去年,黄超作为代表,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农民创业典型例子(三)

  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创业小农民 小说|农民创业典型例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创业小农民 小说|农民创业典型例子】相关文章:

市场监督管理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04-24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4篇)04-24

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04-24

派出所优秀基层党支部事迹材料集合4篇04-23

办公室主任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精选4篇)04-23

学科带头人个人事迹材料(锦集3篇)04-23

大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500字【汇编四篇】04-18

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先进集体事迹材料精选3篇04-18

辅警110接警员个人事迹材料【汇编三篇】04-18

办公室主任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汇总三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