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手机站

襄阳四中2017高考喜报_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时间:2019-04-17 14:21:27 湖北 投诉建议

  只有多做模拟试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提升自己的成绩,以下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希望能帮到你。

  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题目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15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10万两白银。到1908年,获利累计190万两白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21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20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1904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69家,总资产达3400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4.文言文阅读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用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

  B.庚寅,是指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形成了六十个干支。

  C.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本文中的“先太夫人”是指作者已经故去的母亲。

  D.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秦汉《孝经》则进一步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  ,用之如泥沙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4)酌贪泉而觉爽,  。  ,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5)  ,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 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 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①  ,买方则是富人。②   ?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③  。

  11.如图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四、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B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理解句子的含意,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理解句意.分析时,还要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弄错范围,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最充分表现的不包括律诗,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按照第一段对唐诗的建筑美的定义,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是对唐诗的建筑美打动我们的原因的分析.故选C.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B、原文第一段表述为“我们一读,却好像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说明并列在一起的意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并不是随便把意象罗列在一起,就能产生某种深永的感情.故选B.

  答案:

  (1)D

  (2)C

  (3)B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名幕僚。

  朝鲜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入朝平乱。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鲜时,年近而立,当幕僚已有八九年,视野日渐开阔,思想日渐成熟。张謇在朝鲜期间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读了以后很赞赏。但是张謇的身份只是秀才,翁同龢爱莫能助,唯寄希望于张謇科举考试成功,获得进士头衔,取得通向官场的通行证。

  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获第二名。然而,接下来的四次会试他都没能考中。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顺利通过并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殿试考河渠、经籍、选举、盐铁等题,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张謇的强项,他引经据典,论述透彻,文字古朴练达,主考官经过集体讨论,将张謇列为状元。

  考中状元以后,张謇照例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供职轻松又有前途,过几年往外一放,就是学政或是知府、道台。再过几年升一升,就是今天的省部级高官。但对张謇来说,他的理想是济世救国,在做官与做实业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清王朝割地赔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这使张謇彻底断绝了继续为官的念头。

  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相识后,两人在兴办实业方面非常投机,张之洞委派张謇主持南通州商务局,让他兴办纱厂和丝厂。有张之洞支持,张謇心里很高兴,可是兴办纱厂所需的巨额资金成了一大难题。

  张謇百般奔走,但筹措资金相当困难。为筹措资金,哪怕有人拿十元八元钱入股,张謇也都感激地收下。一位老太太只有六元钱,张謇也给她鞠一躬,把钱收下。张謇费尽周折,受尽刁难,终于筹到15万两银子。

  纱厂开工以后,连收棉花的钱都没有。张謇孤注一掷,一边卖纱一边收棉。苍天不负有心人,大生纱厂开工以后,恰逢棉纱价格上涨。第二年,纱厂还清亏空,第三年获利达10万两白银。到1908年,获利累计190万两白银。

  纱厂走上平稳发展道路之后,张謇想起通州、海门交界处荒废的沿海滩涂是一个良好的商机,他倡导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公司建立之初,张謇亲自在芦苇荒草中跋涉考察,带领工人修拦海堤坝,张謇共建21个垦牧公司,每年生产棉花20万担,可以有效地保障大生纱厂的棉花供应。

  1904年,张謇在崇明外沙建大生二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纱厂利润节节上升。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出的棉籽榨油;建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料生产肥皂;建复新面粉厂,建资生冶厂、铁厂、建港口、船运公司,修铁路,建懋生房地产公司,还有盐业公司、渔业公司、染织公司、电话公司、火柴厂、玻璃厂及旅馆、俱乐部等企业69家,总资产达3400万银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张謇利用企业利润,在南通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建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建起包括图书馆、公园、气象台、公共体育场、养老院、公墓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提倡人们像西方人那样文明游苑、文明看戏。张謇从轻工业开始,带动南通文化、教育、社会风貌全面发展,使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选自《中外书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DE

  A.张謇跟随吴长庆入朝平乱,写下《条陈朝鲜事宜疏》等数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得到了朝中重臣的赞赏,但因尚无功名,仍然无法进入官场。

  B.张謇放弃为官,投身实业,是因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行为的不满,加之身为翰林院修撰只是熬资历,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

  C.为了建立纱厂,张謇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文中用他向只能拿出六元钱的老太太鞠躬这一细节,说明他当时备受刁难的窘迫境况。

  D.纱厂建起后,捉襟见肘,张謇置之死地而后生,边收原料边卖成品,恰逢棉纱价格走高,可以说纱厂的成功既有他胆识的原因,也有运气的成分。

  E.张謇以纱厂起家,拓展到轻工业的许多领域,又用实业经营所得的利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倡导西方文明,加速了当地的近代化进程

  (2)张謇科举上的坎坷经历对他做实业有什么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请概括说明张謇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从不同角度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针砭时弊”错误,应为“讨论时政”.B项“没有办法实现济世救国之志”说法过于绝对.C项“鞠躬”不说明“备受刁难”,而说明筹措资金不易.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张謇科举考场的失败对于其人生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考试的失败锻造了自己,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让他树立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的精神特点.正是这样的一种失败,让他有机会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从不同角度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张謇的人生经历进行具体分析.张謇在实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断地面临失败,在这种失败中不断地去寻找机遇,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张謇具有独立的商业眼光,通过自己多年做幕僚的一个人生经历,让他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诸方面的因素最终让张建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答案:

  (1)DE(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

  (2)①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思想,中断举业去做幕僚,丰富了阅历,他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更有长远之见.②锻造了百折不挠的品格.四次会试不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在做实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退缩.(每点2分)

  (3)①丰富的阅历;②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③精准的商业眼光;④正处一战的有利时机;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每点1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CB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2)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的说法错误,也没有为“二叔性格的变化”作铺垫;D、本文主题是“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说法错;E、“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的说法不准确,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明白小说的具体内容.尤其是要学生明白小说的事物形象对于原文发展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这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所在,特别是文章在分析的时候要侧重于这样的一个内容.“丑琴”是文章的主要线索,贯穿文章发展的始终,“丑琴”同时也象征着人物发展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起起伏伏实际上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叔就一人物实际上是文章重要变化的一种体现.二叔遭遇生活的种种变迁,生活中一些让自己难以理解的不公正的待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内心的苦楚与不满,表现在逆境中永不退缩的一种生活态度,这样的一个人物描绘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生活的影响.

  答案:

  (1)CB(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

  (2)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③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1分)

  (3)①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②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③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4.文言文阅读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用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

  B.庚寅,是指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形成了六十个干支。

  C.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本文中的“先太夫人”是指作者已经故去的母亲。

  D.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秦汉《孝经》则进一步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③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就可以得出答案.故选:B.

  (2)D项,“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错.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此类题要注意积累.

  (3)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意思是作者杨万里不知道李台州至孝之名.

  (4)①秩,任期;,所经,所经过的地方;竟,始终.译文为: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②揖之,向她作揖请;礼以客主,用主客之礼礼待她.译文为: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③若,像;岂,难道;兹,这;不谓,不就是所说.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答案:

  (1)B

  (2)D

  (3)B

  (4)①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②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③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考点】爱情诗.

  【分析】《点绛唇•闺思》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是递进的写法.

  【解答】(1)B“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E《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2)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衰草”强调“凄凉”,“芳草”强调“生机勃勃”,作答时围绕情感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BE(答对一点2分,二点5分)

  (2)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李白《蜀道难》)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4)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5)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以手抚膺坐长叹,畏途巉岩不可攀(重点字:巉)

  (2)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重点字:麋、匏、樽)

  (3)奈何取之尽锱铢,使负栋之柱(重点字:锱铢)

  (4)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重点字:涸、辙、赊)

  (5)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重点字:微)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语境和成语的含义、适用范围、语法功能等几方面选用成语.

  【解答】A.矫枉过正: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限度,此处用来形容“政策的制定”不合语境;

  B.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辞,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此处用来指“西方艺术界见识不广,见识浅陋”不得体;

  C.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此处用来形容“他在社会上是一个精明灵活的人”符合语境;

  D. 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用来指“城市大雨倾盆的景象”用词不当;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 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 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病句题主要是从词语搭配、逻辑关系、成分结构来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归纳病因.

  【解答】A.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

  B.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

  C.正确;

  D.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不照应,折射的应该是评选机制的“不公平”,删去“与否”;

  故选: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确定文体特征,确定顺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

  【解答】文段主要阐述英国的哥特式建筑与法国建筑的不同.

  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 ,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③与⑤构成转折关系,①解释⑤中的“特征”,⑥中的“也”表示要说明 另一个特征,②④衔接解释⑥的“空间”.

  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⑥②④

  故选:B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① 卖方一定是穷人 ,买方则是富人。② 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无用的另一个肾卖掉  ?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③ 也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 。

  【考点】补充句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解答】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语段是关于人体器官的交易问题,由下文“买方则是富人”可判断第一空应从卖方一定是穷人角度组织答案;从“又有哪一个穷人”可判断第二空应用类似的句式,从富人的角度组织答案;从第三空的因果关系来看,应从禁止人体器官交易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①卖方一定是穷人

  ②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无用的另一个肾卖掉

  ③也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

  11.如图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考点】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框架示意图,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二要读懂框架关系,要尽量把它体现在答案中;三要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符合字数要求.

  【解答】可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语文复习计划”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有四个专题,第二阶段有两项复习计划.

  答案:

  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四、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由此可联想到言行不一,学不能致用,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只注重理论与表面.因此,可根据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从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等角度立意.

  【解答】

  言行一致

  我和他的相识恰恰是诚信给予双方的意外的礼物.即使是在开始时,心怀生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

  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交谈的寥寥无几,几分胆怯显而易见,稍许的停留后便约定三日之后再见.到了那天清早,细雨绵绵,心灵总被一层水雾包裹着,回想的片刻总还是停留在我俩的约定,或许是出于好奇、珍惜,这种视为重要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耐不住性子,索性提前20分钟奔向约定的小亭中.踌躇在小亭中,每一位过客都会仔细地看,生怕雨滴阻隔了我的视线,也混淆了他的视听…终于,他出现在了人群中,每一次眨眼都生怕他消失,不曾想到守信的风筝已经飞翔在我和他的天空里.我们安坐在此,酣畅的交谈中,每一句话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新奇感.

  几天后我得知他转来了我们班,这可算得上是熟上加熟呵.

  我和他的淡漠的确是出乎意料的.即便是在最后,相识已久的人,只要一疏忽,友谊的风筝就会被风挟去.

  最后一次与他相见,交谈中带着丝丝挽留,几分不舍显而易见,长长的相拥后,决定一周后再见.做了彼此三年的好友,小学毕业时痛哭流涕也是正常的.暑假的开端彻底放纵了我,到了那天清晨,烈日炎炎,心灵被烘烤的干巴巴的,那朝的誓言已成为今夕的梦,或许是出于随便、无趣,心中模糊的有着约定却翻来覆去,不见踪影.直到傍晚,坐在电脑桌前一天的我才回想起来:下午三点,公园亭中见.

  我奔向小亭,晚了一个时辰,我慢慢的走近亭子,却发现已无人影,血染夕阳,云缀金边的黄昏,似乎又是三年的离去,但这次让我闷得喘不过气来.我蹲在那半个时辰,仔细的看着过客,每一次眨眼都害怕他匆忙的来,无意的去.我已觅不得他的身影.因为承诺…

  我扔下了带了的小纸条,转过身去走向现实,他似乎在我身后,俩人是各奔东西,能留下的:一脸惊讶,一堆闲话未讲,两个背影.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襄阳四中2017高考喜报_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襄阳四中2017高考喜报_2017湖北省襄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相关文章:

2024湖北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热】11-22

2023年湖北经济师考试合格标准每科84分【精选】11-21

2024年湖北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条件是什么【荐】11-21

2024年3月湖北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11-21

湖北省中小学课程网【4篇】11-18

2023年10月湖北自考查分时间精选2篇11-18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合集28篇)11-18

2024年湖北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时间2023年11月25日-26日【荐】11-16

2024年湖北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时间11月20日至11月26日【精选】11-16

2024年湖北初级会计报名入口网址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荐】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