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手机站

【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有哪些

时间:2019-02-10 04:05:34 北京 投诉建议

  现如今,乡村创业也成为了一个热门项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从城镇返乡创业。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篇1

  谢云浩:90后大学生林地养鹅创业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谢云浩利用业余时间创业当起“鹅老板”记者 刘鹤 摄

  中华网山西教育讯 上月教育部出台允许“休学创业”的新政,为90后“创业潮”再开一道闸门。在“互联网创业”、“跨界转型”渐为主流的今天,有年轻人却另辟蹊径,回乡“养鹅”,干起了看似老土的养殖。农学院90后大学生谢云浩,“跳出农门”后再返“农门”,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乡邻致富联系起来。

  农学院大三学生谢云浩在就学期间当起了“鹅老板”,对于创业,他自有一番独特的理解。

  20万亩新增林地嗅到循环经济的商机

  谢云浩,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大兴区北章客村的“土著”。全村共170多户人家,只有谢云浩一家不住村里,而把家安在田间。用谢妈妈的话说,“西边挨永定河,屋前屋后有树,像在世外桃源。”地铁天宫院站往西南,沿着小道经10分钟车程,三间红砖平房赫然醒目,这里便是谢云浩家。没等记者走近,散养在林带里的白鹅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今年养了2000只做试验,10月出的栏,这几十只重量没达标,所以继续养着。”拿着竹竿吆喝鹅群的谢云浩说。上个月,他和他的团队捧回了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奖杯。创业首年实现盈利,也是当时打动评委的理由之一。

  90后在校生为啥会回家养鹅?还得从今年北京新增的20万亩林地说起。据北京园林局数据,2014年新增的20多万亩林地,主要在本市现存的拆迁腾退地、沙荒地、废弃坑塘、城镇边角地、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保护区周边种植。谢家所在的村子地处南六环,恰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带附近,一年里,他家屋后也多了400多亩林地。

  2014年春夏之交,还上大二的谢云浩周末路过林区,看到忙碌的养林工人,“这么大片全靠人工除草,效率不高而且林草浪费,有没有法子再利用一把?”联想到刚写完的“林下养殖”可行性报告,小伙子把“可行”变成“行动”。

  10万元小公司入驻科技园 学习创业两不误

  林地可以养鸡、养鸭,为什么单盯上了鹅呢?小谢所学的动物医学知识就派上用场了:鹅的生长期短,体壮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较低;青草滋养,鹅不易生病,鹅粪还能促进树苗生长。如果利用林间空地养鹅,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家远离村庄,还有利于防疫。这样一来,养鹅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半年恰逢北京农学院推出“创业六条”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在校学生运用所学创业,并将其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谢云浩就拉着同宿舍的6个朋友凑了10万元,注册了公司,成为全校17个创业团队中的一员。短短一个月,他们的“林下养鹅”项目便顺利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并入驻学校科技园内的北农学生创业中心。

  “学校共为学生企业提供57万多元的资金支持,我们项目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基金,而且免费使用两年的办公用房。”谢云浩聊起“万事开头难”的生意经,坦言校方解决了后顾之忧。

  聊起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会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谢云浩讲起了随季而动的创业项目优势,“我们养殖期从6月到10月,买回雏鹅时刚好暑假,我也有时间,坐在林子里放鹅,觉得自己这个农学院大学生终于派上了用场,很开心。”

  当林间杂草没过小雏鹅的高度,轮牧放养更需耐心和细致。加料、喂水,一天数十次重复,小谢拿着一根长竹竿“监督”小鹅觅食,“当时还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时候都把小鹅从鹅棚里赶出来。”

  待2000只鹅苗长大一些,返校上学的谢云浩和家人商量,雇村里的农民照看,他们中有身兼护林工作的,拿着公家和谢家的两份工钱,村民们也愿意干些零工,挣这100块的日薪。

  不怕被复制打算“改良农业”

  儿子从农门跳出,利用学业间隙回乡“养鹅”,身为父母会怎么想?出乎谢云浩的意料,双亲都赞同儿子的点子。常年在村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干活的谢父对鹅的品种颇有心得,他张罗为儿子选鹅苗。而一直照料40亩蔬菜大棚的谢妈妈,承担了部分散养照看的任务。

  “儿子创业,我不帮忙那谁帮呢。靠劳动赚钱,干本行也顺手,我和他爸当然支持!”谢妈妈笑嘻嘻地回答。

  到10月出栏时,这群散养纯天然的鹅也不愁销路,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顺利出手,项目首年核算毛利过万。懂事的儿子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和一台iPad 平板电脑,“他知道我晚上在家无聊,买个pad让我上网玩玩,当做几个月辛苦的报答吧。”

  据说开春后,村里护林队也打算林下养鹅了。像这样没门槛的养殖,谢云浩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复制,先做再推广,带动大家致富,本来就是我的预期。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大,一时也不会饱和。”

  作为村里林下养鹅的第一人,小伙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农业”,积累四五年的养殖经验,为村民们提供设备、咨询等专业服务。如果可能,还会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摸索新农业的路子。“二维码标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二维码像家禽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卖场,每一步都可查询,吃起来放心。”

  2014年1月13日,北京市政府对外发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这份被称为“京校十条”的文件,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认为是最具“含金量”的创业新政策之一。其中一条便是,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凡到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给予房租减免、创业辅导等支持。

  2014年12月初,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为大学生创业松绑减压。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支持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实施细则》,大学生创业时间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学分制定更加宽松灵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优先入驻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创业导师、融资平台、拓展市场渠道等配套服务。

  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篇2

  90后大学生放弃深造回乡养鸡3月卖了50万

  一对90后大学生情侣,一个放弃保研机会,一个放弃留学法国,回到家乡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山间的小农场里养鸡。两人共投资50多万元,办起养鸡场。他们去年11月开始售卖产品,3个月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

  放弃深造机会 携手回乡养鸡

  在富兴镇,从德中公路下坡走100米左右,这里便是两人开设的养鸡场。“这些鸡已经被别人买下了。”彭雨指着一群正在来回踱步的鸡,大约有100只,奇怪的是有一些鸡的眼睛前还戴着一个红色的挡板。“那是给鸡戴的眼镜,因为它们喜欢打架。”

  与土鸡做邻居的是野鸡,见到有人进入它们领地,它们当中的一些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如果不是上面盖了一个天网,肯定全部飞出去了。除此之外,鸡场里面还有贵妃鸡等,一共有3000多只,最多的时候饲养了6000多只,而饲养这些鸡的是一对90后的大学生情侣,一个刚毕业,一个还是在校大学生。“我是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的学生,去年毕业。她是四川外语学院南译学法语的,今年六月毕业。”彭雨说,他们俩都是德阳人,是高中同学,为了爱情就都去了重庆上学。为了毕业在一起,自己放弃了保研,而她也放弃了留学法国的机会。“我们班上一共28人,其中有三个人可以去法国留学,其中就有我一个,但是一想到又要分开几年,双方都很舍不得,所以商量之后决定回到家乡养鸡,家里人也很支持,把辛苦攒下给我留学的钱给了我们创业。”戴滢说,养鸡场取名为爱苜生态农场,取自于法语词Amour,是爱的意思,并且还种了大量苜蓿草,给鸡食用。

  克服重重困难 情侣在创业中成长

  据了解,彭雨在大学实习期间,就去过农场实习,毕业之后,有农场想聘请他当场长,月薪万元,并解决住房问题。不过,这个敢想敢闯的男孩决定自己创业。“给别人做不如给自己做,自己创业还比较自由。”

  去年3月,在亲人的帮助下,鸡场在一片荒草丛中建起来。记者看到,除了他们修建的火砖房子外,周围还有许多破烂不堪空置的泥土房。谁能想到,一个被家人精心呵护的90后独生子彭雨曾在这么破烂的泥土房中住过好几个月。

  彭雨说,养鸡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开始的那半个月,天天晚上遇上下雨,为防止鸡感冒,必须要把鸡赶进去,但是没多久又要跑出来,于是他不得不守在鸡舍旁边,很多时候是通宵。

  女友戴滢说,在学校日子很逍遥,躺在床上上上网,和朋友逛逛街买衣服,而在这里要忍着被蚊虫叮咬,住着破烂的地方,睡不好觉,还要自己煮饭,成天和这些鸡打交道,弄得衣服很脏,心理落差真的很大。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却让这两个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不少。“以前的家务事,她都不会做,现在基本上都会了,也不挑食了。”彭雨不断地对女友点赞。而彭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担当,让他由小鲜肉变成一名事业心强的男生。

  质疑中迎收获 通过微信谈生意

  “最开始我们在这里开养鸡场的时候,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质疑,说这么年轻的娃娃,还是大学生不去城市找工作,跑到农村养鸡,养得来不哦?”不过,八个月的努力证明彭雨能行,由他一个人喂养的第一批鸡成功出圈。“我和戴滢的爸爸用火三轮拉了30个野鸡到菜市场去卖,迅速地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30只鸡很快卖完,一共卖出了2000多元钱,这让彭雨尝到了收获的味道。后来,除了卖鸡之外,他们也卖鸡蛋。两个月前,由于鸡的产蛋量升高,一时又找不到销路,两人走上街头开始卖蛋。

  “他用扁担挑着装着鸡蛋的箩筐,而我抱着野鸡,来到文庙广场。”两个年轻人的这身打扮和行头,迅速引起了广场上人的注意,有人说,一看就不是农村来的,会不会是骗人的哦。尽管有质疑,但是他们的鸡蛋很快就卖了200个。

  因为太年轻,很多商家看到他们第一眼,并不是十分信任,因此目前也只是少量商家愿意和他们做生意。“今年我将为一家酒店和四家柴火鸡提供产品。”彭雨说,目前,他们最主要是通过微信与商家联系,也把鸡蛋放在超市展览,提高知名度。力争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篇3

  『22岁到山西打工,富裕不忘家乡』

  冀泽海生于1964年,是井陉县南王庄乡北芦庄村人,今年51岁。早在20年前为了生计,他就自发组织带着20多名同乡去山西阳泉打工,积累了一些资金。

  “那会我们在矿上给人家打工,干的是掘径工的活,专门修往外运煤的通道,工作虽然艰苦,但是挣得也多,一年能赚20来万”,老冀说:“那时候心里就总是觉得少点什么,年轻的时候不懂,现在明白了,其实就是对故乡的眷恋。”

  1992年,冀泽海选择离开阳泉,毅然返乡创业。刚回来时,老冀在井陉县城包了两个店面,主要从事服装、保健品的经营,一年收入在15万左右,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冀泽海富裕不忘家乡,2003年,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支持下,39岁的冀泽海把目光转向了家乡的荒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二次创业。他承包了南障城镇孙家峪村2600亩山场,投入70多万元的积蓄用于荒山开发。创业之初,一口锅,一把铁楸,几包方便面,几公斤饮用水,就是他一天的生活劳作的“奖品”。相较县城开店的岁月,开荒创业苦不堪言。

  但当别人问及冀泽海,为啥放弃县城如日中天的店铺,选择回村干农活种地时。冀泽海沉默一会说:“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回到土地中去创业,我踏实。”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没有哪个创业者道路是一帆风顺的,老冀当然也是.

  回想起当初在外打工和经商时,冀泽海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可开发荒山以来,多年来却只见投入,不见产出。面临如此艰难的活生生的现状,却不曾使他动摇。在最艰苦的时候,他把妻子和儿女在外打工挣的钱全都投到了荒山开发上。

  据乡民了解,开荒十多年来,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当有记者再次问到绿化荒山是否后悔时,冀泽海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他认为乡村发展一定有前途, 然后再次重申“ 回家乡干活,心眼里踏实!”

  然后,09的初冬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井陉山川大地,也差点浇灭了冀泽海的创业梦。“2009年11月11日,这一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场大雪下的半米多深,把长势良好的核桃树树根以上全部冻死了,60多亩3000多棵核桃树全军覆没,当时我整个人真是欲哭无泪啊。”说到这些冀泽海神色黯淡陷入了沉思。

  老冀说:“这场大雪卷走我大半辈子积蓄,我差一点就放弃了,但是想到不干就是失败,就咬牙挺了过来。”

  天无绝人之路,重新振作起来的冀泽海请来了省里农科院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冀泽海带领着30多名帮工截掉了全部核桃树的主干。冀泽海说“这核桃树只要根不死,截了主干,还能长出新苗来,而且比原来树苗生长速度还要快。这两年核桃的产量逐年增加,预计明年能达到2万斤。”

  经历了艰苦而漫长地积累,大山终于开始回报创业者。2013年是第一个核桃丰收年,当年收入8万元。2014年,卖核桃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核桃价格普遍低迷,冀泽海的核桃却由于品质优良,卖出了每斤18-20元的高价,仅核桃一项收入就20多万元。“核桃产量是递增的,今后每年的收入还会增加。”老冀高兴地对记者说。

  『坚持是创业者的法宝,12年荒山变金山』

  12年来,冀泽海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入340余万元,开山修路,开荒整地,建扬水站,筑蓄水池,搞节水灌溉,完成封山育林1200亩,栽植核桃树3000棵、毛白杨等5000余棵。每年平均帮助当地村民30多人就业

  自己富不算富,让乡亲们富起来才是真的富。为此,冀泽海在2008年注册成立了井陉县神农核桃专业合作社。先后发展入社农民100多名,为了让社员们尽快掌握核桃树的管理技术,冀泽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手把手地教给社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雇佣技术人员的劳务支出。

  同时他还帮助社员和乡亲们销售核桃10万多公斤、优质核桃接穗60多万条,辐射带动周边600多核桃种植户,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户均增收5000多元,间接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乡村创业是一片希望的蓝海』

  返乡创业,让广镇百业兴旺,成功打开了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当很多人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时候,已经有一批人在乡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就是返乡创业的先行者们.

  土地经营权开始流动起来,集约农业、休闲农业等,赋予传统农业丰富多样的业态。农业园区和沟域经济的发展,让一二三产融合互动更加深入。“互联网+农业”成为又一个风口,重新塑造着农业的产业链条,创新着农业的经营模式。

  “只要肯干,农民创业也会越来越好!”冀泽海说。现在种树,从长远来看,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不可估量。而冀泽海的愿望就是将更多的荒山变成绿洲,等环境变好了,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老百姓富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乡的日子一定也随之越过越火红。

《【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有哪些】相关文章:

主题教育调研方案北京范文五篇11-30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汇编三篇】11-23

北京高考一分一段11-23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范文(精选3篇)11-23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精选二篇11-23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三篇11-23

北京节后将办多场招聘会附表精选五篇11-22

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特点解析锦集三篇11-22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类校考报名及考试时间【5篇】11-22

北京卷语文作文题目名师解析(通用8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