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手机站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集合11篇

时间:2023-10-30 20:44:30 重庆 投诉建议

军旅,指军队,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庆行记随笔散文集合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肇源行记散文

八月的最后一天,接到肇源的朋友清风邀请的电话,让我到这里来散心,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顺便来一次采风,心里活动了,也十分感激和感谢她,虽然我们是文友,却有着一份友谊,让我十分欣慰。我带上相机,背着简单的行囊,蹬上了去往肇源的大巴车。

大巴行至大同之后,天气起了变化,乌云压顶雷声隆隆,不一会儿开始下起了瓢泼大雨,车速减慢艰难的行进着。我心中担忧起来,这老天也太不给面子,难道就这样想伴随着我去肇源?

车上人不时的和家里的人联系着,询问肇源是否也在下雨,好消息传来,肇源无雨!

这场大雨让我马上想起十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一次。

也是八月天,百年不遇的大水引得江水泛滥成灾,肇源是为了保护大庆油田,采取了开闸内部泻洪,使得肇源整个县城和乡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水泡塌了老百姓的住房,使他们无家可归,有亲戚的投奔亲戚,无亲戚的住在帐篷里,住在马路边。他们的模样在模糊中又清晰起来,在脑海里又重新叠印出来,挥之不去。

只记得当时来这里是运送解放军部队的给养,大雨中看到抗洪堤坝上的解放军指战员和一些自愿来的老百姓,他们各个都是浑身泥巴和疲惫的脸颊,当时内心真的是很感动,也感知肇源的百姓做出的牺牲真的是可歌可泣。

逝者如斯转眼十年。当再次来到这里,是坐着大庆直接通往肇源的大巴车,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景色,闪过的是路边将熟透的庄稼、映入眼帘的宽敞平坦的大道。

我内心里很想看看乡下的情景是什么样子,村子之间的道路是否还是像当年那么弯曲狭窄,雨天泥泞晴天灰尘满天,房屋是否还是当年那样低矮院落还是那么狭小。

因为雨天的原因,车速比平时慢了许多,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近七点了,清风和她的老公在车站等候着我,着实让我感动。清风的老公大龙接过我的背包,爽快的问我肇源这里是否还有自己熟悉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共进晚餐。我回答只认识你们,大家哈哈笑了起来。清风说文今姐认识“古道”。

“古道”也是个博客名字,他是肇源县政府的一位干部,因清风介绍我们而认识,他来市里的时候带来肇源前几年出版的系列丛书,赠送给了大庆的几位文友,所以曾经有过一面之交。清风的"爱人说他马上就到,因为清风已经告诉他说文今大姐来了。

晚餐的气氛热烈而友好,我们几个轻松的交谈着。我说发现这个在肇源中央大街的“新新火锅理想家园”,真的别具一格。餐桌上提供的小菜和佐料都是提前备好,不像一些店铺由顾客三番五次的喊服务员,然后是久等久候,让你就餐的好心情受到破坏。这里是把花样繁多的小菜佐料摆放在你的面前,特别是那张蛮有“文化”的彩色印刷的小广告,一张是大方、清新、清雅、清秀,另一张是古色、古香、古韵、古道,我真很感兴趣。大龙听我这么说跟服务员商量说要上几张,我高兴地说谢谢。

夜幕下的肇源城不像我想象那样静谧,大街上人流车流穿梭不息。大龙说俺这肇源虽然小却不落后,就说这穿着吧,人家大地方大城市的人穿上什么新鲜时髦的服装,我们这里用不上几天,马上就可以在大街上看到。虽然是农业县城,但有着前卫的思想和思维。他不无自豪的说,我们这里是同时代共同前进的小县城。

通过同这几位年轻人对话,真的让我的观念有了转变。真的是受到了一次观念更新教育,不能用十年前看待农业县城的眼光再来看待今天的肇源。在他们几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他们的自豪,感受他们对家乡的那份热爱,仿佛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太阳一样,让你的内心感觉是生机盎然温暖如春。

清晨,清风带我到了他们的广场,看看在那里晨练的人们。晨练,在任何地方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手拿长剑或者徒手,在一个领队的带领下,打太极拳或者太极剑。再就是众多的中老年人站列队伍,做集体韵律操。可在这里让我眼前一亮,在一个舞台上,竟然看到几位中老年人在练习国标舞。

我曾经也是个舞迷,二十年前就学会了跳交谊舞。我用挑剔的眼神观察他们的舞姿,还别说真是个标准呢。几个身材高大挺拔的男士,拿捏出标准的架势,带着舞伴起舞旋转,姿式架势绝对到位。

清风带我到一个有着近百人的队伍面前,他们都是头戴一个红色的小帽,在领队带领下做着整齐的韵律操。我在人们的脸上观看着,发现他们的精神状态那么饱满,开心的样子感染着我。

我知道,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不会再受到贫穷威胁的时候,温饱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那么精神生活就会提高一个档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这里人们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他们是幸福快乐的。看他们的着装,看他们的精神状态,知道他们是快乐的群体。在我的脑海里,替代了十年前在洪水爆发的时候他们失去家园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模样。我真心祝福这些善良的人们,健康快乐!

华灯初照,夜色下的广场更有韵味。漂亮的景灯绽放着异彩,吸引着游人停驻下脚步在这里流连。首先看到的是夜市上有几个摊位前站满了人,我走近发现是书摊,在夜色下有老人、孩子、青年、中年,不同的读者,在全神贯注地翻看,选择喜欢的书籍刊物。我觉得这就说明这个地方为什么比其他小县城的文化氛围浓郁,再想到几年时间内,这里先后出版了两套系列丛书,把那些热爱文学喜欢文学的人们的作品,归纳成册出版,更加说明这里的县政府领导们是怎样重视文化建设,为今后的城镇发展和双文明建设奠定着浑厚的基础。

远处传来乐曲声,我们走上前去看到几位老年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为高歌的人伴奏。每当一首歌唱完,围观的人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里感受了一份欢乐的气氛。虽然是夜幕下,但能感觉到人们的脸上一定是洋溢着快乐开心的笑容。

红旗轿车载着我和清风,沿着宽敞的大道去往“世纪大道”,清风说这世纪大道在江边上,可以观赏新落成的大桥。清风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肇源虽然是农业小县,但地理位置重要,水陆衔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江的对面就是吉林的松源,如今大桥落成了,来往过客方便多了。

肇源是一座有着历史渊源的古城,有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因为这里是“掬三江之秀水,采日月之灵气”,文化是发达的标志,文化是富庶的象征。在这里历史上曾经出过两位“萧太后”,这里也是大宋年间辽国众多首领的家乡。特定的历史渊源,使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农业小县的魅力。使这里的百姓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人,他们更为善良大气,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智者爱山、善者近水。看到他们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待人发自内心的那份真诚,收藏起一份浑厚的情感。也让人发自真诚祝福这里的人们永远开心快乐!

世纪大道的宽敞不亚于我们大庆的世纪大道,更为宏伟的是衔接着松江大桥,大桥伸展出长臂,把两岸距离拉近,使肇源同松源成为一江两岸的并蒂莲,似争相绽放的姊妹花。流连在这里,舒展着多情烂漫的情思,更加让笔者喜欢这里的美丽和壮观。

记得十年前来这里正逢洪水泛滥成灾,乡村之间的道路弯弯曲曲泥泞难行。现在的乡村小路被拓宽并铺上了红砖,即方便美观又实用便捷。我问清风是否所有的乡村小路都是这样,司机师傅插嘴说,全县的所有乡镇的行政村之间,都是这样的红砖铺路,我司机最清楚。

我曾经去过咱黑龙江省的其他几个农业县城,还没有看到有这样的乡村小路,真的为我们肇源县有这一创举自豪呢。

路边的庄稼开始成熟,看到乡亲们的脸上流露出的是丰收在望带来的喜悦,我真心的祝愿他们这里年年是风调雨顺,粮食满囤鱼满仓。

回来的时候路过肇源县政府,再次被惊讶,简单或者说是简朴的门楼,没有奢华的装饰,但不失其庄重和威严。我想肇源县政府应该是那些搞奢华讲排场的政府部门的榜样,应该让他们来参观学习。

我离开了这里,却觉得这里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我喜欢上了这里。

第二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重庆行记》是1944年暑期,朱自清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到成都看望家人和朋友,路过陪都重庆停留四日中的所见所感。由“飞”、“热”、“行”、“衣”四则组成,虽因时间短,且系“忙中所见”,“模糊而不真切”,但由于异地新游,感觉颇为新鲜,较好地展示了四十年代的重庆在“快拍子”生活中的民俗风情。

《飞》写自昆明飞往重庆的感受。作者采用对比构思法,将一般人认为乘飞机“海阔天空”,“不亦快哉”的心灵感受,与自身乘机的实际体验两相对照,指出乘机坐船的弊端。作者紧扣“海阔”与“天空”,用海天之所见所感进行说明:一是有晕船晕机之苦。二是不晕者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因为海上见的是一片汪洋,虽有浪,但浪小无可看,浪大无法看。三是海上的日出日落得靠云霞烘托,有浓淡,多变化,方有看头。倘若无运气,无烘托的云霞,则朝夕的日头简直是个呆呆的大傻瓜。况且看浪观日出,船上远不如岸上和高处。四是天空跟海洋一样,也大也单调。尤其是白昼,无日月星,更少多样与变化。五是空中所见翻腾的云海和“平铺的锦绣”,那是陆地的高山上也可见的,而且比飞机上更为清切。六是在机上看云、视地,一切活生生的大自然景观都显得僵死和凌乱。城市与建筑物均成了模型或玩具。作者以此否定了坐船乘机“不亦快哉”的乐感,而实际体验到的只是“飞机快是真的”,在时速上确实“不亦快哉”!其中似乎在暗示人们:凡事均须实际体验,即便观海景、望云天,脚应踏在“岸上”、“山上”,才有韵味,文章思维发散,颇具新意。

《热》展示了火炉重庆炎夏的“热”氛围。作者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重庆之不热:“想着一下机必然汗流浃背,可是过渡花了半点钟,满晒在太阳里,汗珠儿也没有沁出一个。”还认为那些穿短衣、摇扇的来往行人似乎是可笑的“无事忙”。实际上这“清凉”是因为“前两天刚下了雨”,自己“在滑竿儿上坐着,有人代为出力出汗”的缘故。后以“第二天上街一走,感觉果然不同,我分到了重庆的热了”领起,笔锋一转,集中描绘了重庆的“热”气氛:我买了扇子,也边走边摇起来;在公共汽车上挤着,热得只好“脱了上装,摺起挂在膀子上”;上装勉强穿在身上,“头上脸上直流汗,手帕简直揩抹不及,眉毛上,眼睛架上常有汗偷偷的滴下”;既防空又防热的防空洞口:“沿街的防空洞大半开着,洞口横七竖八的安些床铺、马扎子、椅子、凳子,横七竖八的坐着、躺着各样衣着的男人、女人。”在这里,作者捕捉了极富有特征性的细节,三言两语,简练地描画出了一幅“重庆炎夏”图。

《行》展示了重庆的特殊地理环境及三种交通工具。山城重庆,山高路不平,“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行路、办事极为不便。滑竿、黄包车、公共汽车是这特殊环境中的三代步工具,对它们的选择,在不同年代便有不同的倾向: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因为重庆坡多山阻,“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而且下坡时,如车夫压不住车把,车子会有翻过去的危险;“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滑竿能爬坡,路便捷,虽有脚朝天,头冲地的惊险,但滑竿夫把得稳,很安全。

但是,“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少。”这是因为“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车又相应、又方便。其时它已分为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政府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我”因要办事,均坐一、二类车。一、二类车站秩序尚好。三类车,虽站多价贱,但人多排队长,“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甚为不便。作者在“行”的描述中流露出的实情是:虽然公共汽车“大进步了”,但重庆行路实难。

《衣》描述了“短装”的演变及至在重庆的风行。作者先写桂林地区服装的款式、色彩在二十几年的四次演化:“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二十七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后来“回光反照”,旧长衫“增多”;“这两三年”,“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因“将就局儿”而又“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并预见:战后“还要回到短装的”。在此,作者指出:“从前,人们不愿穿短衣的缘故是,将短衣视为“洋人”与“军人”的衣着,因“看不起军人,看不惯洋人”既而“看不起”也“看不惯”短装。接着,作者描述四川服装的景况:四川乡下民众喜穿长衫,(尽管是粗布,外加补钉重叠)这其中的缘由有二:一是“恨乌及屋”,因受战乱之苦而产生对兵的深恶痛绝,进而产生对兵所穿的“短衣”之恨,并将“短衣”——“二尺五”作为“兵”与“棒客”的代名词。二是传统观念、特殊心态作祟,认为着长衫才显“仪表”风度;城里人已在风行短装,因为它到底有许多方便之处。然后,作者由此生发开去,夹叙夹议地抒写了在所谓正规场合(开会、赴宴)也不应对穿短衫者牵扯到“风纪问题”,更不必要在大热天为了“绷”而累累赘赘地“搭着西服”、“穿着长衫”来去而遭罪,“不如衬衫入座倒干脆些”。最后,写昆明和重庆地区应“从简”而兴的便装的风行:先有作为“司机文化一个重要项目”的皮茄克在昆明遍布城乡,且穿这服装的人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再是重庆流行的“夏威衣”,它虽来自异邦,但它不仅适宜于有“有夏威衣”的重庆,而且既潇洒又便宜。然而就是这种适宜又挺具特色的“夏威衣”,当它风行前夕,穿着它于“黄昏时分”在别墅路上散步,也有人认为“总觉得不大像样子”而当它在重庆风行时,异地有人“说是无礼貌”。由此可见,衣着中所显示出的这些光怪陆离的状况,实则是“世时不同”、人的心态习性等差异所致。

《衣》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似乎寓伏了作者的思辨:在文明社会里,衣着的功能虽只有一个——用以蔽体,但它的款式、格调的流行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的(政治变革、传统观念、人的习性等),也有自然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穿衣小事尚且如此,何况社会变革,其演变更为艰难。

《重庆记行》系见闻随笔,作者紧扣重庆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山高路陡、天热等方面进行描绘,随兴笔录,自由疏放,穿插腾挪,自然恰巧,纵论横联,妙趣丛生,在直白与诙谐之中颇含对时俗的讽喻,可谓豪华脱尽,醇厚自存。

第三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长阳行记散文

11月1日母亲仙逝三周年,按祖籍长阳习俗,当为大祭。与妻子商量,乘十一大假,偕子女驱车前往拜祭。

现有高速列车,又有飞机,出行便利,何苦自驾?此行除了去长阳祭母外,还要到荆门拜望岳父岳母。孝逝者,更应敬生者,这是常理。而荆门长阳相遥百余里,无车不便。开车却有了忧虑:往返2500多公里,一家大小,安全当成问题。于是,启程前,将车开到修理店全面检查。纵然如此,我与非儿每两小时轮换驾驶,小心谨慎,不敢掉以轻心。

到长阳上金子山扫墓翌日,我们一家乘船游清江。清江,蜿蜒800里,因隔河岩水电站截流筑坝之故,长阳境内景色绝秀,人云:“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故这里有“清江画廊”之称。《水经注》记载:“水色清照十丈,因名清江”。长阳人将此开辟为旅游胜地,大船小舫,川流不息;各地游客,络绎不绝。船至清江画廊的终点是武落钟离山。此山为武落与钟离两山合成,魁头岩、牛角岩、盐女岩、石神台、庙凸岩五峰对峙。山腰相抱,峰自独立。山不高而雄奇,木不魁而幽深。相传这里是土家先祖巴人的发祥地,“下里巴人”民曲由此风靡昔日楚国。沿途,有卖香者,以供上山人祭拜土家廪君之便。可游人中卖者甚少,我自称土家汉子,自然不会节省区区几十元香火钱。一则诚心拜祭土家先祖,祈求平安;再则也是大小帮帮卖香山民,以解他们的经营之困。画舫返回的途中,又上仙人寨游览。仙人寨,一个天然巨大石洞,层层叠叠,似有仙人隐逸其间。船上望去,奇险无比,以为只有云梯可登。靠岸上寨,羊肠小道,竹木掩映,不奇而趣,无危而惊。时有豆大水珠从空中滴落,以为仙人佛水。洞半腰,一方平台,置观音一尊。高大数人之巨,需仰视其容。观音全身金黄,无论怎般施以世俗之色,终难掩菩萨慈善之心、和蔼之气。近洞顶,现更大坪地。简易的棚中央,一尊观音端坐其间。铺垫于前,供人磕头许愿。旁置公德箱。三两沙弥在路旁派香与游人。凡受香者,不得不接;接了,不得不拜;拜了,不得不施。我照例接了三炷香,一祈家人健康幸福,二祈子女学业进步,三祈返回惠州一路平安!礼毕,投钱,欲要离去,却被旁边的师傅拉到一旁,说:“施主,请到这边坐,我们的"大师给您画张符”。我一打量,一位并不年长的和尚端坐桌旁,他递过一张表格,我顿然明白,这是化缘的一种技巧。我二话没说,提笔就在表的第一栏填了100元。见我戛然而止,师傅连忙提醒,说:“施主看清,下面还有许多栏”。我知其意,说:“我与佛有缘,随身只有110元了,就净身而出吧”,于是在第二栏又写了10元。那位师傅即拿符,又盖印,然后折成三角状,说:“佛主保佑你全家平安!”下得山来,我将符交与妻子保存。他们皆笑我傻,问为何花钱换得这么一张黄纸片!我笑笑,默言不答。从长阳返惠州时,我仍然担心安全,请守炳弟将车像来时一样仔细检查。行程中,又嘱非儿不抢道,不称雄,谨守规则。沿途虽屡见车祸,我们却安然无恙。

回到惠州,与妻子讲,你知道我为何见佛就拜,出钱买符么?我说,仙人寨那僧人拉我一旁落坐,不仅因我不像其他游人往公德箱里只投了一元五元,更在于我兜里百元钞票被那僧人看见。纵然如此,我却乐意解囊。你想,那符真能赐人平安吗?那样认为就是傻了,可是僧人宣扬的佛理却能让人心生敬畏。有了敬畏心,才能循规蹈矩,谨慎作为,而不至于灾难临头。北大哲学泰斗楼宇烈曾无不感慨地对我说:“现代人就是因为缺乏慈悲心、敬畏心、感恩心、忏悔心,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终至祸害无穷啊!”我以为此言甚是。世间有佛吗?没有,佛在人心,时时让人警醒觉悟,这就是佛的力量吧。

第四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峨眉山记随笔散文

尝闻神州云峰,巉岩崔嵬,雪峦仙境,翘楚峨眉。亦闻其琼雪瑰丽,苍松晚翠,雪芽醇甘,佛光明慧。可谓胜地璀璨,诸景荟萃。斯为真乎?然于癸巳涂月,放旷游目,遂感兴怀以记述。

夫自峨眉门楹,见古道纡远。逵若银蟒,盘旋抱山。劲袭天穹,遁迹云端。岳立峰巍,荟蔚雾弥。玉雪翻飞,琼碎岟崥。霰击青石,盈尺余积。常浸梵音,彰呈瑞之祥兆;久沐禅披,显丰年之祯祺。

乍然雪乘风威,联翩八方。望傲松而峙立,势巍挺以成行。皓皓冰枝,烁烁寒光。争艳竟绽,滋荣盎然。若披甲之勇士,似镇山之神王。千年历经,四季盈实。不经冰而凋谢,岂遇雪而断枝?夺寰宇之造化,立乾坤之英姿。感先人于栽植,怀胸怀以济众;留清荫于后世,昭懿德以扬驰。

俄而严气乍腾,琼雪便娟。委积瑶阶,玉璧炜纤。步攀岩而启路,见屋室于隅偏。飞檐霜凝,画角冰悬。门缝半掩,熏烟绕旋。缕缕茗香,溢溢心弦。思振荡而惊奇,疾拨雪以窥帘。见行子于围炉,煮香茗而并肩。上见状以相迎,邀品茗于木榻。笑曰:“此乃雪芽也。嫡传高山,霜浸雪夹。周年代序,复始夜夙。蒙天地之所钟,汲花草之灵骨。且久经梵音,为佛禅甘露。汤色浅黄,叶润微绿。含气咿吐,泽亮鲜珠。”于是乎,闻气香以回味,饮清醇而淡雅。心升意暖,气凝神佳。于陟山者,可谓无价。欢畅相叙,心诚以答。正值置身,风忽疾划。心骨所趋,转睛便察。推棂远眺,游目窗南。千松夹嶂,万雪齐飞,纵沟横壑,倾霜断崖。天山相融,风雪共扎。雪呼呼若骏马之奔腾,风啸啸如雄鹰之嗥唳。亦真亦幻,亦瑰亦奇。唏哉!浮无垠之心绪,豁广阔之胸臆。感天造之鬼斧,独俊秀之无极。

辞屋往东,循山而陟。抱霜雪之纷糅,览仙境之旖旎。赏皦洁之积素,睹山岩之峭厉。山谷谾谾,瀌瀌沥沥。雪凌霜以遮松,鸢翥天而隐匿。步踟蹰以游目,寄兴怀以自娱。畅情愫于唇舌,诵古典之诗集。诗曰:“峨眉天下秀,气象起万千。一山含四季,十里不同天。”于是且览且乐,且诵且跻。直迄金顶云海,氛氲浪涌天地。风殷殷而卷起,雪稀稀以散霁。恍若踏云拜至,绕仙气而均沾。拨白雾于茫茫,见行人之攒攒。金顶之巅,普贤道场。佛殿古刹,庄严圣光。峰环雾抱,璇霄明煌。香火鼎盛,千载流芳。

俟雾霁云布,祥光临山。仰普贤菩萨于云巅,凌空十方十面。如似真身,莅临盛典。手持如意,骑象临坛。理定双德,庄严容善。圆十方之三世,修无边之行愿。证知诸法,严净佛禅。招祥云之瑞气,广福泽于人间。慨兴怀以自广,幸佛光以浸梵。

嗟夫!流连金顶殿前,聆偈经卷梵音。清远飘逸,空灵禅韵。望僧人于风雪,思皈依之德勋。远繁华之红尘,离旧乡之至亲。修心境于峨眉,净俗世之念想。守清规之戒律,伴青灯于佛旁。持佛珠而念文,敲木鱼而诵经。参禅法之精妙,炼虚无之大乘。叹哉!经风霜于年月,受雪雨之摧凌。赞哉!造千秋之福泽,祈万世之太平。

忽焉钟鸣悠远,绝沉思于眉弯。东至汤谷,日出千山。云归层叠,厚润延绵。恰逢天开一线,绛金辉映,居高俯瞰,澄廓成暄。似披金氅,姿秀万千。于是逶迟容与,眷眷踱旋。汲经文之灵性,品禅音之深远。期佛光以普照,冀菩提于心间。

呜呼!终览峨眉之山川矣。天道播物,自然瑰妍。造峨眉之仙境,得皇穹以垂怜!世固公平,览景皆同;心分粗细,舒意万殊。凡匆匆者识其形,览穷景而获其貌;凡用心者深其韵,抱诸物而得其魂。人生几何,惟行千里而增识;书斋翻阅,讵览万卷而通悟?且游且思,非一朝一夕能所取。犹如僧人修道,且行且悟,方知万法禅韵,慈航法度。明慧者并非常有,惟用心者能开物成务。然于景于物,于缘于悟,皆于心也,皆于道也。盖此有幸兴怀以远游,若非积万千跬步,焉深广以自舒?

第五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霍山行记散文

再一次来到霍山,是距去年十月的金秋笔会七个月之后的初夏。应小南岳掌门人张颖姐的邀请,参加品茶采风活动。

周五下午我便从驱车从寿州城往西,贴着淮河赶往了蓼城。虽是近邻,但,我还是第一次去蓼城。很开心,受到小说家张子雨老师的盛情款待,有幸在那里与一直亲切喊我“小老乡”的小说家陈斌先老师和他美丽的夫人,省散文大赛铜奖获得者穆志强老师,评论家、诗人张烈鹏老师,剪纸大师张玉柱先生开心相聚。那晚,我打破常规,喝了几杯酒。陈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我喝酒时的爽快。还说在某某场合,有某某领导在场,大家都喝酒了,就我一个人只肯喝水。即便是领导,某某也只不过是某某,喝酒,得和对的人,这是我的原则。在爱护我的老师们面前,即便端杯,也没有人会强迫我过量,这分寸,我懂。果然,再斟酒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说:“给丹丹少滴点。”哈哈,我窃笑。

宴罢。喝得满面桃花的陈夫人打包了美食要回家喂犬子陈呆呆。组织部长张烈鹏老师当天有接待,是抽了百忙过来的,饭后,他又匆匆赶过去忙。就那,他却还不忘给我带了两本书来,令我非常感动。张玉柱大师更逗,居然从家里带了一本我的书到席上,非要我签名。天,我这笔要人命的丑字呀!硬着头皮在书上划拉了几个有碍观瞻的字之后,他居然递过一只纸袋,哇,好几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此刻就都归我啦!真好。交接完毕,大师说他住“旧城”,有点远,先告辞了。剩下我和张、陈两位老师在微雨的蓼城街头漫步。他们送我到酒店。开门,煮水沏茶,饮茶聊天。陈老师侃侃而谈,给我上足了一堂文学理论课,张老师偶尔应和,是他一贯的风格,言简意赅。之前小说颁奖大赛我有事未去,据说,张老师的发言仅一句:“通过比赛我知道,自己还在队伍里,就行了。”耳闻后,忍不住在心里鼓掌。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妙。我呢,就像个小学生,正襟危坐在那里听他们说小说,说人事。坏了,一阵不听话的哈欠败了老师谈兴。他们离去,我关门,站在窗前,看蓼城的夜。记得以前,听人说过,霍邱的麻雀都能喝二两酒,同理那里的蚊子也嗜酒吧。那一夜,它们算是馋上了我那掺了酒精的血了,围着我宁死不屈地征战。

第二天一早,穆老师就和司机来酒店接我。一路轻轻松松地看风景、聊天,不觉就到了霍山。下了高速,见到前来迎接我们的小南岳张颖姐、凤麟和陈伟等一行。老朋友相见,格外开心。正如穆老师所说,参加文学活动,最重要的是一帮人在一起能激起创作的热情。的确。午餐安排在一个叫“石榴园”的家庭餐厅。院里一株舒散枝叶上挂满似火榴花的石榴树应该就是餐厅之名的出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和文友们在石榴树下合影时,我默吟。等餐时,陈伟说带我们去附近转转。山城真好,因有地势起伏,便有了景物层次交错的美。他指着远处的一幢高楼,说,那是他家所在。放眼望,宽敞的街道拓展着城市的步伐。而一低头,身边却还有古旧的红砖瓦屋偎在河边,年代的对比感真强!走着走着,陈伟指着院外菜园子里的植物考问我们,这难不倒我。我小时候生活过的校园里就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的样貌统统都还在我记忆的深处,我一眼就能认出作为它们母体的样貌。有自己菜园子的餐厅,菜肴一定特别鲜美咯,我暗忖。果然,尤其那种大块的面食,我连吃两块,那是姥姥生前擅做的……

午餐后,回酒店稍事休息。我想赶紧补前晚在蓼城被蚊子君搅扰的睡眠。落枕,翻书。书,一页一页翻。时间,一分一分过。刚有点睡意,好友打电话来,说要过来探望。我还是不改对他一贯野蛮态度,冲他,埋汰他,说要睡觉,不准他过来叨扰。就这时,方兄电话也至,说已到酒店大厅。穆老师电话也过来,问是否出去转转。得,不睡了。起床。下楼。穆老师和我与楼下大厅里的方兄及张颖姐会和。转转去呀!穆老师提议。张颖姐便领着我们穿过马路,走上了沿河的堤坝。河那边的塔高耸着,那塔便是我第一次来霍山一下车就迫不及待贴近它的文峰塔。今天,循着水看去,觉得它更美了。这河,我刚来霍山时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就爱上了它。张颖姐说。什么名字?我急迫想知道。幽芳河!哦,青草悠悠的幽,芳草萋萋的芳,我在心里郑重地写下了这条河的名字。这是一条流淌着文化和智慧的河,美丽的河,幽静的河。以这条河命名的幽芳诗社采撷着这河中灵性的浪花,集成了幽芳诗刊载着满满的诗意,继续奔流。我们从有些晃荡的简易石桥上凌河而过对岸。对岸是草木葳蕤的山野。穿过一片小竹林,走过一垄垄田地,来到山脚下的一片废墟。大堆的红砖赫赫,彰显着城市的扩张之势。旧日人家的主人早已不知徙往何处,我闻到一股幽香,回首,在残垣断壁间看见了一株花事正旺的金银花,默默幽芳……

归去时,在路边看见了大簇的艾草。穆老师拿出手机拍照,我摘下一片艾叶,轻轻地埝,然后放在鼻尖,深深地嗅,艾香清冽呵。端午近了,艾草是端午门前的一把鲜绿,也是勾起回忆的一根索。我猜,写《为故乡喊魂》获奖的穆老师,他的老屋后也有这样一簇青青的艾草吧?离家越远,越恋家。乡土越逝,越难忘。

晚餐,很幸运。我意外尝到了蒿字粑粑。我的家乡无此美食,但我在很多文章里看过它,隔着纸,垂涎许久了。就餐时,凤麟转着餐台,旁人还在斟酒之际,我便在她眼神的示意下先下手为强地夹了一块。哇,这就是传说中的蒿子粑粑哎!米粉的粗粝,蒿子的清香。奇妙地把乡土和春意杂糅了起来。这美食里,藏着家乡的味道,春天味道和母亲的味道。我拍了照片,传到网上。立马有人回复,是远在美国的女友发了流泪的表情。她说,那是她家乡的恩物。我知道,这美食,对万里之外的她,所蕴的含义便更是不同了。

晚餐后,一行人走在流光溢彩的街头。依旧沿着幽芳河,在夜风中,在灯光下,循河水宛转的指引,我们朝文峰塔而去。我们静静地走着,山城也静静的`。灯光却甚是璀璨,把幽芳河、文峰塔和周遭的花草树木都镶上了一层熠熠的光。真是愈夜愈美丽!霍山的静,令我心醉。继续走,在这样美丽的夜,早归无疑是无视美的罪过。走,走向淠阳河。在河边的亭子里,我们小坐,聊天。随行御用摄影师方观男兄给我们看一路为我们拍着的照片,真是佳片纷呈。我们发现,在这样美丽安谧的夜里,自己都不由生动了起来。风从湖上掠了凉意。夜深了,我们恋恋地往回。临近酒店时,我还不忘回头望一眼文峰塔,它默默地矗立,像恋人归家的静默却敦实的男子般令人感觉安全而妥帖。

晚上,阿洋姐和我同住。我们共同的好友,早不写诗的诗人浅水过来探望。话题在文学处再一次井喷。我们这朋友,有着非常典型的诗人情怀,却又因做了几年企业老总而有些分裂。我告诉他,他有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烦闷,其实无人能度,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出口。他若有所思。我说,你不应该半夜睡不着觉就四处发信息找人倾诉。那没用。不知他可能听进我的建议。时候不早了,他告辞,我和阿洋姐继续聊我们对于小说的看法,观点有碰撞,但大家都享受这份真诚。是夜,安睡。霍山的人少,蚊子也少,真好。

周日,参观现代化的茶产业园。在偌大的厂房里,看巨大冰冷的机器,听介绍说这机器替代了人工,每日可产茶3000千克。我当下就有些怅然。我爱品茶。茶于我,便是那“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君。我爱的茶,是素手采摘,捻青,慢摇细作的产物。手工的,充满仪式感的,有人的情感、体温凝在了里面。每一枚茶都带着人气,所以,即便是同一类茶,同一家的茶,也会有不同的风味。细细品茶的过程,又何尝不像是品味别样的人生呢?可惜,机械化最终替代繁琐的手工,往后,怕是品一杯手工茶都将成为一种奢侈了。

离开霍山的时候,穆老师知我没走过老路,便让司机从老路返。他说,老路更贴近山,景色很好。是的,贴近了山,也贴近了植物。途中,看见成片不知名的山花,黄色的,在绿草深处绚丽地绽放。车一晃而过,它们却鲜亮地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影。就如,生命中很多平凡却美丽的遇见,虽不久在,却丰富着我们的人生。短暂的霍山行也正如此。

第六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回家记随笔散文

夏季,正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我感到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但每次的结果都是肯定的――美梦破灭。

当我和爸爸妈妈商量好八月要到舅妈家去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就像一湖平静的水,突然扔了一块石头进去,激起一道道涟漪,久久无法平静。但是,妈妈有个要求:去了必须要做作业,一天一篇,一共七篇。我想不过就是七篇摘抄嘛,又没什么。当天就做好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打算明天再写。于是,我躺在床上看了几本书,就开始胡思乱想:到舅妈家里,我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玩了,反正作业都快做好了,有什么不可以的?妈妈说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坐车回去,这可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坐车哎,我可要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找找自己一个人坐车和跟爸爸妈妈一起坐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回到家后还可以写一篇作文呢……

第二天仍然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压根就忘了作业的事。也所谓“乐极生悲”吧,那一天非但没有让我自己一个人坐车回去,还要跟着老爸绕来绕去去接客人,早饭竟然就买了个豆沙包了事,真的是越来越气愤。到了舅妈家,我趁着舅妈和老爸在聊天,哥哥在打游戏的空,把剩下三天半的作业补好了,可是唯一的证人哥哥却因为网络信号不好走进了房间,于是谁也不知道我在舅妈家写过作业,都以为我在说谎。于是传到了妈妈耳朵里,就成了我从来不做作业成天只知道玩游戏,回到家还因为这个被骂了,活生生的一个悲剧啊。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下次再也不积极写作业了。

第七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傅山记行散文

去年五一期间,与友相约一同登傅山。那日天朗气晴,景色宜人。车到傅山脚下,疾步前行,过蟠龙门、穿石龙壁,拾阶而上,步履轻松,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往南前行50米左右,一条石雕巨龙昂首天外,惟妙惟肖,清澈泉水从口中喷出,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伴着流淌的涓涓溪流,许多少年儿童在此嬉戏玩耍,那份童贞那份快乐让人回味……依次前行,到了环山湖、迎仙桥,但见水流匆匆,清澈见底,鱼儿跳跃,鸟儿欢歌,划船的老人撑着竹篙,悠然自得地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那浓浓的乡音在远方回荡……随行的傅大爷听着这浓浓的乡韵,好像受了感染,不用我们发问,便挥着手向我们介绍起傅山和傅山村的来历。老人慢言细语说道:“傅家山,位于张店东北15公里,海拔80·5米,山体呈圆形,状如蟠龙,古称‘蟠龙山’,古蟠龙山,虽无名岳之奇,却有孤岭之妙,虽无高山之宏,却有独尊之伟。下面的傅山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先有丁、戴、段、鄢四氏姓系来到蟠龙山北侧定居,继之,又有傅、朱、胡、孙、王、彭等姓陆续由直隶枣强徙居而来落户,分别建立山后营、靠山街、东傅山、西傅山、北傅山、邱立庄、康家庄等7个小村,其中的‘邱立庄’系邱氏立庄之意;傅山公园门前广场,有一株传说是植于明朝的古槐,距今五百年左右,树干周长3·5米,虽已枯无树冠,但侧部仍有枝叶长出。古槐原栽植于一张姓家庭的院内,村庄规划后,已暴露在街旁,成为景观。就在这棵槐树下,近200多年间,历代传颂着一则儿媳妇为救治病危的婆婆而‘割股疗亲’的动人故事……”看着老人红润的脸庞,听着老人爽朗的笑声,时时感受到和谐社会老人的幸福愉悦的内心世界……

在王母娘娘庙、碧霞祠、王灵官庙、十大夫庙,看着进香的`善男信女,引起了我的诸多感想……傅大爷介绍说,自唐朝兴盛时就建造起这些庙宇,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先后予以重修、缮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拆毁。为继承道教文化,发展旅游业,又于1994年进行了重建。恢复了每年两次(正月初九、六月十九)的庙会。其景点集中浓缩在以盘龙山为核心的傅山公园。站在山顶,极目远望,顿觉视野开阔,座座建筑尽揽眼底。老人自豪地说道:“由于傅山村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才使得各项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向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迈进。目前,傅山集团所属企业已发展到48家,引进合资企业6家,外来独资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互补优势的能源、物流、钢铁、化纤、贸易、房产六大产业板块。2004年,傅山集团公司经营性固定资产25亿元,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亿元,全年向国家纳税8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800元。2005年,傅山集团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5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4.5亿元。多年来,傅山村被授予“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荣誉。傅山集团公司已跻身于山东省大型企业集团行列,连续多年保持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荣誉。傅山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荣均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农民企业家,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经理称号。在当家人彭荣军的带领下,经过20几年的发展,傅山村由当初的贫困落后一跃进入全国制造企业500强行列,涉及几十个产业门类的40多家企业中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打工仔,傅山村真正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富山村”了。

傅山之行,不仅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让我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从这点意义上讲,的确不虚此行。

(此文写于2006年8月于山东金岭铁矿)

第八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大芦山记行散文

站在崖顶,我好想飞。好想请云女赐我一双翅膀,让我舞进那片白絮一探究里?因为太阳躲进了云被里,虽近正午,山头却还氤氲着恍如凌晨的清凉。飘飘欲仙?是的,看那成团如絮的渺渺茫茫,几欲携了我去的风情万千的云仙,怎能不令我心醉神迷,陡起腾云驾雾与之相拥相融之念?千山万壑脚下踩,怎不令人壮志澎湃?又怎不令与云仙朝夕相伴的大芦山子民忘记生存的艰苦、搏取美好的明天? ---题记

(一)石头缝里刨生存

12月27号,适逢距普洱七十公里左右外的,云仙乡大庐山第七界青菜节开幕,普洱思茅区作协组织了一场大芦山采风活动。

大芦山,于我是陌生的。这个名字只曾在一篇文友的文章中扫视过。据说那是个刚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不久的偏远山村,一切还保留着土色土香的原始风貌。揣着满怀好奇之情,于青菜节前一天下午,我们一行十多个文友分乘四辆自驾车,兴致盎然的奔向了大芦山。

汽车飞驰在蜿蜒的山区小公路上,虽然时值深冬,普洱四处却绿翠依然。一路上眼底滑过葱茏不减,绵延起伏的青山。沐浴在热情照拂的冬日暖阳里,听着从大芦山本土走出来的刘老师,对沿途瞥见的各类奇花异草做着讲解,舟车劳顿之苦化为了知识讲座带来的愉快。

驶过五十公里左右的柏油路,我们进入了碎石铺就的小山路,也就已经进入了大芦山公社辖区。汽车开始了缓慢的爬行。忽然,一片嶙峋灰白的岩石,阶梯式的排列在山间的景观令我惊呼起来。令我惊呼的不止是石头的排列方式,更是高低不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间一畦畦葱翠的麦苗,已经零星开着些黄色碎花的矮个儿油菜,还有那开着些许紫色花瓣的蓬勃旺盛的豌豆苗。极目远眺,公路两边的土地,大都是这样格局的,将乱石砌为土坎,腾出来的土地,就植入了各种庄稼。山再荒芜,也能长出延续生命的粮食!一种感动油然而生,嶙峋乱石中顽强蓬勃的庄稼,傲然的向我们宣示着大芦山人的勤劳与坚强!大芦山人有撼动山脊的魄力,大芦山人民的日子毋庸置疑,将越过越丰美!

(二)大芦山的夜晚

暮色四合之际,我们到达了接待我们的村公社社长家里。社长家里已经在坐十来位客人了。原来为着明天的青菜节,邻县各单位都有组织前来采风的人员相继入住村里各家各户。饭菜已经在桌上飘着诱人的香气,闻名的大芦山当归鸡自然唱了主角。自家土地出产的当归,自家生产的粮食喂养的土鸡,那份天然的美味,文笔本来肤浅的我,实难尽善尽美的描述得当。为免读者诸君呈馋涎欲滴之尴尬态,我还是委屈它悄悄存于我的记忆,留待我自己慢慢回味吧?嘿嘿!

饭后,大家被安排分散夜宿村民家里。我和玫瑰、闲花、水,共宿一家。一切妥当,大家漫步在夜幕下的乡村小径上感受着乡村夜色的幽静。乡村里的夜晚,除了错落于山间的院落里漏出些零星的光亮来,就只有天上的繁星照明!是的,繁星!我不知道有多久没见过那么密集的星光闪闪的夜晚了。同行马老师让我指认天上星座,可我是个天文盲,对星象一无所知。连累他只好勉为其难、“无奈”的仰天向我指点一二......忽然,远处有音乐响起。原来,那是为明天青菜节表演节目,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传出的音响播放的音乐。繁星满天,热烈交谈中、挨挨挤挤的文友们,扩音喇叭里的嘹亮音乐.......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故乡的夜晚。小时候,也是这样漆黑的夜晚,大人得了某村有电影放映的消息,早早忙完农活,吃了晚饭,约上邻居,搬上几个小凳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的在星月殷勤的照明下,也或仅有几颗勤快的小星星出来巡逻的夜晚,不得不高举稻草燃烧的火把探路,嘻嘻哈哈热热闹闹挨挨挤挤的向放映场奔去。看电影,于小孩子来说,不过是欢喜电影里那份现实生活里没有的,新奇景观或者某些刺激神经的场面。最让孩子们快乐的,其实不过是那份在宁静安闲的夜幕下挨挨挤挤的热闹。

(三) 云海

飘荡着腌菜味的农家小屋,陌生的木板床,成就了我和水同床共枕一宿的友谊。半梦半醒、辗转到凌晨五点,水再也躺不住,掀开温暖的被窝,怂恿大家及早去观日出、看云海。于是,为避免吵醒主人家的清梦,大家在一阵嘘声里,相继抖抖索索的置身于不容分说袭入脖颈的寒冷、残星的余辉里。院内外模糊的呈现着农具和田野里庄稼的身影。黎明,还娴静得像个未及出阁的姑娘。看日出、赏云海美景,这愿望勾引着我们的神经,蠢蠢欲动的好奇心藐视着寒冷的侵袭。

遗憾的是,因为山路的陌生,因为我们思虑的不周全,没有顾得上拖上个熟悉山路的向导,有勇无谋的我们,迷失在了山间小路。待熟悉山路的普洱摄影协会的朋友们闻讯,前来引领我们爬上能纵览云海的山巅时,已近正午。如同期待一探新嫁娘的神秘俏丽,期待一睹日出的精彩瞬间是无缘得见了。但,那曼妙多姿的云絮,无疑补偿了我们在碎石铺就的山路上磨破了脚趾头,一路踉跄的奔走。

满眼絮团簇拥、恍似无边无际的绵渺云海惊怔了我们的眼球。轻柔的飘浮在我们脚畔身前的云影,恍如仙女赐福,为我等披上了缕缕洁白的纱绸,令人遐思无限。崖际松柏青翠挺拔,怡然的享受着云仙姊妹们的亲吻。就连各种杂树乱草,也得以尊享殊荣,恬然享受着仙女们的温柔缠绵。站在崖顶,我好想飞。好想请云女赐我一双翅膀,让我舞进那片白絮一探究里?因为太阳躲进了云被里,虽近正午,山头却还氤氲着恍如凌晨的清凉。飘飘欲仙?是的,看那成团如絮的渺渺茫茫,几欲携了我去的风情万千的云仙,怎能不令我心醉神迷,陡起腾云驾雾与之相拥相融之念?千山万壑脚下踩,怎不令人壮志澎湃?又怎不令与云仙朝夕相伴的大芦山子民忘记生存的艰苦,搏取美好的明天?

(四)樱花热情、石头更出奇

别了云海,归途中,太阳懒懒的从厚重的云层里渗出些许苍白的亮色来。沿途的风景于早上来时雾幔的掩藏里露了原形。我惊喜的发现,大芦山冬日的山间小径,错落点缀着棵棵开得灿烂娇艳,簇簇团团的粉嫩的野樱花。冬樱花,在普洱城郊其实也随处依稀可见,在距普洱六七十公里外的大芦山现原不足为怪。令我叹服的是,这里海拔比普洱高出几百米,且乱石林立,地质奇薄。在这幽僻冷峭的山间小径,粉嫩的樱花也能绽放得如此热烈!喜爱她不避冷清的热情赤诚,惊佩她肯在百花休眠的冬日,独自为幽寂的山林献上如许灿烂笑颜的高尚情操!倔强灿放的冬樱花,不正是为在石头缝里不辞辛苦求生存的`、大芦山人民的坚强奉以热烈的表彰么?

“你们看,石头开花了”,思绪惊喜于樱花的灿烂中正澎湃不已,同行马老师却指着一块两米左右高大嶙峋的石头,对我们说。果然,仔细看去,接连发现几块类似大小的石头上布上了道道青苔,那些青苔缝里开着朵朵橙黄色的小花,锥形花瓣叠加多层,虽无茎叶,花朵仍显得厚实而娇嫩。我们不懂植物学,只能估计这样的奇景应该跟那些青苔不无关系。马老师笑谑:以石头为楷模吧?只要心诚,石头开花也不为奇呢!大家一致大表赞同!呵,大芦山处处透着坚毅执着的魂志啊!

(五)青菜节

一阵人声鼎沸的杂音传来。原来,村里为青菜节准备的节目正在进行中。远远望去,人头攒动,通往山口的各处交通要道排满了汽车。为青菜节准备的节目,在一片开阔的农地里临时搭建的一个舞台上进行,隐约见有舞蹈节目正在演出。舞台左右前方各有几排临时搭建的商品出售摊位,村民们拿出了各家地里出产的特色农家菜蔬,或特色民族饰物在此展销。通往舞台附近的一条小路边,牵起了一条长线架,线架上展览着历年各摄影家拍摄的青菜节的盛况。

青菜在普洱是家常饭菜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养颜美容菜。据说,在很多年前,在那粮食紧缺的年代,因着扎根深,蓄水量大,也容易腌制久存等特质,顽强生长的青菜在地质单薄的大芦山为人们缓解了饥饿,保住了几近消逝的生命。当走出大芦山的人们,在越来越富足的生活里,日益惦念起那些救命的青菜时,感恩怀旧之情于化为了行动----青菜节诞生了。

石头里刨出来的土地金贵,在生活条件日益好转的境况里,五谷杂粮得优先入驻精耕细作的土地。青菜只能被人们错落间搭种植在各种庄稼地里,比如麦田的沟壑里。可它们不计亲疏,依然顽强的茁壮生长,其重量竟能超出别的地方出产的青菜的数倍之多。我们凑近了打听,了解到舞蹈歌曲等各节目表演完后,公社领导将会为村里各家呈上的自家出产最大最好的青菜评选等级,按名次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还有大芦山绝对纯粹的土鸡鸡王、鸡后的评选。听说,去年青菜节上,被评为最大的一棵青菜重达二十多公斤,被高价拍卖达人民币5000元。想来是某位商人为图个好彩头,给出了这么令人咂舌的高价,也给了辛勤劳作的村民最大的肯定!令种菜的村民收获了巨大的惊喜!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原来在任何场合任何地方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六) 作别大芦山

由于时间紧促,当天下午,未及青菜节盛况结束,我们一行便带着从大芦山走出来的刘老师的亲戚馈赠的青菜,以及从市场上淘来的各类土特产,依依惜别了宁静美丽、安闲憨厚的大芦山,怅然回归我们充满喧嚣的另一个世界。我知道,大芦山的美,我们仅仅领受了皮毛,大芦山的魂,我们更无暇相通。大芦山看不尽的美、品不完的淳,自是只能留待他日慢慢领略了。

第九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游园记随笔散文

一天,几个同事在那闲聊,指着前面一盆栽问:“这个叫什么名字?”

你瞧我,我瞧你可没人知道。

“这叫‘金钱草’。”

“为什么不叫‘金钱树’?”

“因为它长不成树,长得再壮也不过是叶脉的功劳。”

同事无语……

大千世界,像这样的草科植物还有很多,不管它怎样的努力却都只不过是草,改变不了本质。因为大自然早就把这个规律定为常理,不容改变。

“那我把它嫁接到树上不就成了树了?”

“如果嫁接,它就不再是它了,而是另一种植物。”

“反正都是树,管它是不是那棵草。”

“这你就违背的自然规律,虽然是成了树,可你却把它原来的本质美给扔掉了。我们看一个东西首先是看它的本质你才会喜欢,如果按照你的`意愿去改变它,它的本质一变就不再是原来的它。如果你不喜欢又何必花一翻心思去改变,改变后就不是你原来的它,你还喜欢吗?又何必去花那么多心思去改变?倒不如直接找一个你想把他改成的那样子还来的快。”

“你这样说倒把世间万态跟归纳起来说了。”

“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不管是植物,还是人都逃不出这‘自然规律’。有些人虽然在你眼中不是很满意,可是它总有它美的一面,总有它优秀的一面。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不正是说明了这大千世界千资百态的美?就是因为世界上没二片相同的树叶才使得这世界又有另一翻美。”

我和同事的对话引来了许多同事的兴趣,各表一态,顿时好不热闹。

人们又何尝不去试着改变?但当一切都成定局又能改变什么?又能有何企盼?尽管我再努力,我仍旧是那株草,我永远不可能成为那棵参天大树守护你。我长得再粗壮也不过是叶脉的功劳。

第十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这回暑假到成都看看家里人和一些朋友,路过陪都,停留了四日。每天真是东游西走,几乎车不停轮,脚不停步。重庆真忙,像我这个无事的过客,在那大热天里,也不由自主的好比在旋风里转,可见那忙的程度。这倒是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该有的快拍子。忙中所见,自然有限,并且模糊而不真切。但是换了地方,换了眼界,自然总觉得新鲜些,这就乘兴记下了一点儿。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是一片,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暗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云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档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了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宽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昆明虽然不见得四时皆春,可的确没有一般所谓夏天。今年直到七月初,晚上我还随时穿上衬绒袍。飞机在空中走,一直不觉得热,下了机过渡到岸上,太阳晒着,也还不觉得怎样热。在昆明听到重庆已经很热。记得两年前端午节在重庆一间屋里坐着,什么也不做,直出汗,那是一个时雨时晴的日子。想着一下机必然汗流浃背,可是过渡花了半点钟,满晒在太阳里,汗珠儿也没有沁出一个。后来知道前两天刚下了雨,天气的确清凉些,而感觉既远不如想象之甚,心里也的确清凉些。

滑竿沿着水边一线的泥路走,似乎随时可以滑下江去,然而毕竟上了坡。有一个坡很长,很宽,铺着大石板。来往的人很多,他们穿着各样的短衣,摇着各样的扇子,真够热闹的。片段的颜色和片段的动作混成一幅斑驳陆离的画面,像出于后期印象派之手。我赏识这幅画,可是好笑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扇子。那些扇子似乎只是无所谓的机械的摇着,好像一些无事忙的人。当时我和那些人隔着一层扇子,和重庆也隔着一层扇子,也许是在滑竿儿上坐着,有人代为出力出汗,会那样心地清凉罢。

第二天上街一走,感觉果然不同,我分别了重庆的热了。扇子也买在手里了。穿着成套的西服在大太阳里等大汽车,等到了车,在车里挤着,实在受不住,只好脱了上装,摺起挂在膀子上。有一两回勉强穿起上装站在车里,头上脸上直流汗,手帕子简直揩抹不及,眉毛上,眼镜架上常有汗偷偷的滴下。这偷偷滴下的汗最教人担心,担心它会滴在面前坐着的太太小姐的衣服上,头脸上,就不是太太小姐,而是绅士先生,也够那个的。再说若碰到那脾气躁的人,更是吃不了兜着走。曾在北平一家戏园里见某甲无意中碰翻了一碗茶,泼些在某乙的竹布长衫上,某甲直说好话,某乙却一声不响的拿起茶壶向某甲身上倒下去。碰到这种人,怕会大闹街车,而且是越闹越热,越热越闹,非到宪兵出面不止。

话虽如此,幸而倒没有出什么岔儿,不过为什么偏要白白的将上装挂在膀子上,甚至还要勉强穿上呢?大概是为的绷一手儿罢。在重庆人看来,这一手其实可笑,他们的夏威夷短裤儿照样绷得起,何必要多出汗呢?这儿重庆人和我到底还隔着一个心眼儿。再就说防空洞罢,重庆的防空洞,真是大大有名、死心眼儿的以为防空洞只能防空,想不到也能防热的,我看沿街的防空洞大半开着,洞口横七竖八的安些床铺、马札子、椅子、凳子,横七竖八的坐着、躺着各样衣着的男人、女人。在街心里走过,瞧着那懒散的样子,未免有点儿烦气。这自然是死心眼儿,但是多出汗又好烦气,我似乎倒比重庆人更感到重庆的热了。

衣食住行,为什么却从行说起呢?我是行客,写的是行记,自然以为行第一。到了重庆,得办事,得看人,非行不可,若是老在屋里坐着,压根儿我就不会上重庆来了。再说昆明市区小,可以走路;反正住在那儿,这回办不完的事,还可以留着下回办,不妨从从容容的,十分忙或十分懒的时候,才偶尔坐回黄包车、马车或公共汽车。来到重庆可不能这么办,路远、天热,日子少、事情多,只靠两腿怎么也办不了。

况这儿的车又相应、又方便,又何乐而不坐坐呢?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那时重庆的朋友常劝我坐滑竿,因为重庆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滑竿可以爬坡,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至于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时我总是起点上终点下的多,回数自然就少。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的忽紧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可是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

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最少。重庆的公用汽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从那儿坐到哪儿都一样,有些人常拣那候车人少的站口上车,兜个圈子回到原处,再向目的地坐;这样还比走路省时省力,比雇车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这回没有坐,好像一律十五元,这种车比较慢,行客要的是快,所以我没有坐。慢固然因停的多,更因为等的久。重庆汽车,现在很有秩序了,大家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坐位满人,卖票人便宣布还可以挤几个,意思是还可以“站”几个。这时愿意站的可以上前去,不妨越次,但是还得一个跟一个“挤”满了,卖票宣布停止,叫等下次车,便关门吹哨子走了。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

二十七年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女子也只穿灰衣和裙子。那种整齐,利落,朴素的精神,叫人肃然起敬;这是有训练的公众。后来听说外面人去得多了,长衫又多起来了。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从前看不起,看不惯洋人,短衣不愿穿,只有女人才穿两截衣,哪有堂堂男子汉去穿两截衣的。可是时世不同了,男子倒以短装为主,女子反而穿一截衣了。桂林长衫增多,增多的大概是些旧长衫,只算是回光返照。可是这两三年各处却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这是因为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是个将就局儿。相信战后材料方便,还要回到短装的,这也是一种现代化。

四川民众苦于多年的省内混战,对于兵字深恶痛绝,特别称为“二尺五”和“棒客”,列为一等人。我们向来有“短衣帮”的名目,是泛指,“二尺五”却是特指,可都是看不起短衣。四川似乎特别看重长衫,乡下人赶场或入市,往往头缠白布,脚登草鞋,身上却穿着青布长衫。是粗布,有时很长,又常东补一块,西补一块的,可不含糊是长衫。也许向来是天府之国,衣食足而后知礼义,便特别讲究仪表,至今还留着些流风余韵罢?然而城市中人却早就在赶时髦改短装了。短装原是洋派,但是不必遗憾,赵武灵王不是改了短装强兵强国吗?短装至少有好些方便的地方:夏天穿个衬衫短裤就可以大模大样的.在街上走,长衫就似乎不成。只有广东天热,又不像四川在意小节,短衫裤可以行街。可是所谓短衫裤原是长裤短衫,广东的短衫又很长,所以还行得通,不过好像不及衬衫短裤的派头。

不过衬衫短裤似乎到底是便装,记得北平有个大学开教授会,有一位教授穿衬衫出入,居然就有人提出风纪问题来。三年前的夏季,在重庆我就见到有穿衬衫赴宴的了,这是一位中年的中级,而那宴会是很正式的,座中还有位老年的参政员。可是那晚的确热,主人自己脱了上装,又请客人宽衣,于是短衫和衬衫围着圆桌子,大家也就一样了。西服的客人大概搭着上装来,到门口穿上,到屋里经主人一声“宽衣”,便又脱下,告辞时还是搭着走。其实真是多此一举,那么热还绷个什么呢?不如衬衫入座倒干脆些。可是中装的却得穿着长衫来去,只在室内才能脱下。西服客人累累赘赘带着上装,倒可以陪他们受点儿小罪,叫他们不至于因为这点不平而对于世道人心长吁短叹。

战时一切从简,衬衫赴宴正是“从简”。“从简”提高了便装的地位,于是乎造成了短便装的风气。先有皮茄克,春秋冬三季(在昆明是四季),大街上到处都见,黄的、黑的、拉链的、扣钮的、收底的、不收底边的,花样繁多。穿的人青年中年不分彼此,只除了六十以上的老头儿。从前穿的人多少带些个“洋”关系,现在不然,我曾在昆明乡下见过一个种地的,穿的正是这皮茄克,虽然旧些。不过还是司机穿的最早,这成个司机文化一个重要项目。皮茄克更是哪儿都可去,昆明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就穿着一件老皮茄克教书、演讲、赴宴、参加典礼,到重庆开会,差不多是皮茄克为记。这位教授穿皮茄克,似乎在学晏子穿狐裘,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他是不是赶时髦,我不能冤枉人,然而皮茄克上了运是真的。

再就是我要说的这两年至少在重庆风行的夏威夷衬衫,简称夏威夷衫,最简称夏威衣。这种衬衫创自夏威夷,就是檀香山,原是一种土风。夏威夷岛在热带,译名虽从音,似乎也兼义。夏威夷衣自然只宜于热天,只宜于有“夏威”的地方,如中国的重庆等。重庆流行夏威衣却似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去年夏天一位朋友从重庆回到昆明,说是曾看见某首长穿着这种衣服在别墅的路上散步,虽然在黄昏时分,我的这位书生朋友总觉得不大像样子。今年我却看见满街都是的,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罢?

夏威衣翻领像西服的上装,对襟面袖,前后等长,不收底边,不开岔儿,比衬衫短些。除了翻领,简直跟中国的短衫或小衫一般无二。但短衫穿不上街,夏威衣即可堂哉皇哉在重庆市中走来走去。那翻领是具体而微的西服,不缺少洋味,至于凉快,也是有的。夏威衣的确比衬衫通风;而看起来飘飘然,心上也爽利。重庆的夏威衣五光十色,好像白绸子黄卡叽居多,土布也有,绸的便更见其飘飘然,配长裤的好像比配短裤的多一些。在人行道上有时通过持续来了三五件夏威衣,一阵飘过去似的,倒也别有风味,参差零落就差点劲儿。夏威衣在重庆似乎比皮茄克还普遍些,因为便宜得多,但不知也会像皮茄克那样上品否。到了成都时,宴会上遇见一位上海新来的青年衬衫短裤入门,却不喜欢夏威衣(他说上海也有),说是无礼貌。这可是在成都、重庆人大概不会这样想吧?

第十一篇: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乡村百里行记散文

午饭过后,闲暇无事打开看空间日志,工友也正好在线,他说今天凉爽不妨去野外转转,我俩一拍集合,立即下楼推上自行车出发向野外骑去。

我们一边走一边合计着去定州国华电厂去瞧瞧,从工业学校环城大道直奔南骑去,今天的天气很适合外出,天公为我们搭起了凉棚,一路上清风扑面,路边的树叶沙沙作响,我们抄小路穿村庄,路边梨树成片杨、槐成林。小鸟在树间自由穿越嬉戏。成片碧绿的麦田平铺在道路两旁。

不大会就穿到了通往电厂的国华大道,道宽约五米有余,路边杨树成排,如守卫的卫士站立两排。一路骑行比刚才土路好走多了,但我还是在土路骑行,我喜欢地气和小草那种夹杂在一起的芳香。

这时,路边一个牌子显示大堡自疃,在村边坐落着一座天主教堂,与村子建筑很不搭调,不过定州这片信仰天主教的人还不是少数,也不知道啥个年代这华夏的土地,受这外国神的"影响,这多人成了天主教信仰徒。

回来我查了下资料才知,正公元635年,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由波斯传入我国。2后,尊崇道教的唐武宗下令废止佛教、禁止景教流传。但在契丹、蒙古等边疆地区, 景教并末灭绝。13世纪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蒙古族中的景教徒也随之而来。元朝时,景教颇为盛行, 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也来华传教,称为“也里可温教”。元朝灭亡后,该教在中原又告中断。明朝末年,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广州,他采取适应中国文化习俗和介绍西洋科学的方法传教天主教传入中国。

有三个重要的时期:第一期是唐朝由聂斯多略派所传入的景教;第二期是元朝由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及其同会会士所传入的正宗天主教;第三期则是明朝末年利玛窦等耶稣会所传入的了。可惜前两期都似昙花一现,不久便归湮没,只是由明末起,天主教才在中国生根,至今未绝。车轮旋转

,不大会孟良河映现眼前在眼前,此河曾为宋名将孟良押运粮草之水路,故后称孟良河,又名运粮河。,在万人大会战的综合治理下,已是青春焕发,光彩照人,河两岸垂柳吐艳,岸边绿化带花草飘香,河中水碧草青,已成风光优美的一道风景线。

自行车继续向国华电厂方向驶去,不大会电厂东门到了,两个凉水塔并排而建,正门在西北侧所开,两边花草相衬,西侧绿树成荫,小鸟和野鸡不时的在中穿梭嬉戏鸣唱,我小心翼翼走进想给也鸽子拍个照片,不想惊动了它们,他们一跃而起飞入了树林深处。

神华河北国华定洲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华电力分公司、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河北省电力公司三方按4:3:3比例共同出资于3月创始组建。公司于196月18日正式成立筹备处,年8月15日正式注册为“河北国华定曲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月16日更名为“河北国华定洲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在这简单停留了会,继续穿过东沿村向西骑去,走出村外大片的麦田如绿毯平铺在村外,显现出冀中平原的风骚。清风掠过麦波翻滚,如同湖面碧波,远处梨树成片,花蕾坐果欲求秋日的硕果。看那有一只野鸡,这时朋友随我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长满华丽羽衣翎毛的野鸡,悠闲的在树林里觅食。我原想只有在我们山里才能看到野鸡,没想到这平原也具有这生灵之物。为了多看一眼我们停下了车子,少做调整休息。

此时的我脑海不由回到少年时在山里的生活片段,上学的时候我们周六常去后山玩,那里林木茂密,野花遍野,好多叫不上名的山鸟成群结队,野草纵深,一不小心会惊动脚下的野兔子惊慌逃窜。叉腰站在山顶向远望去,山脉连绵起伏,白云漂浮,古柏倒挂崖边,松枝悬挂崖壁,山桃吐媚于半坡,秋季火辣辣的沙棘,野葡萄、山梨、榛子等一些叫不上名的野果子,让你口水欲滴,有一种说不出的自然霸气。

一阵清风吹来,将我从回忆拉回,踏上车子继续前行,车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说不出的舒畅,我喜欢自然,更愿意和自然亲近的接触。走着走着这时初夏的细雨不约而至,洗刷在脸上,也许老天爷看我们一路灰尘,怕与这自然不协调,帮我们洗涮一下。

雨点越下越密,这时车子也穿插到了定曲路,雨点打湿了路面,车子行走过奏起了欢快的进行曲。车子也随着节奏快了许多,清风细雨游者此时化为一体,道边的树木麦田在细雨的洗涮下,也与风雨同曲狂欢,喜迎这久违的甘露。

回到家全身湿透,换下衣服稍作休整,迫不及待敲起键盘记录回味着出行的乐趣。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集合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重庆行记随笔散文集合11篇】相关文章:

重庆市社区教育计划范文(精选5篇)01-19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汇编五篇】11-23

重庆科技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参考书目【汇编五篇】11-22

2024重庆初级经济师报名时间预计7月-8月【荐】11-22

2023年重庆经济师考试合格标准每科84分【荐】11-21

2024年重庆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条件是什么【荐】11-21

2024年3月重庆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2024年1月开始【精选】11-21

2023年重庆税务师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通【精选】11-18

重庆市2023年新高考II卷数学高考试卷及答案范文汇总三篇11-18

2023年重庆市新课标二卷英语试卷及参考答案【3篇】11-18